成昆鳳,熊明
(重慶市勘測院,重慶 421121)
全國抗戰期間,隨著國民政府、科研院校、工礦企業、大批人口的內遷,重慶從四川省轄市一舉成為中國戰時首都,抗戰大后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遠東指揮中心,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渝辦事處的所在地及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舞臺[1,2]。可以說重慶在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重慶抗戰歷史的研究,是中華民族抗戰歷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1]。
當前,重慶抗戰歷史的研究已取得了諸多成果,但是,這些成果多是以文字為載體的研究論文、專著等,尚未見相關地圖集的出版。同時,目前國內雖已編制出版了《中國戰爭史地圖集》《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上海抗戰史跡圖集》等以戰爭為題材的地圖集中,但還沒有一部是專門反映大后方抗戰的地圖集。因此,編輯出版《重慶抗戰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反映重慶乃至整個抗戰大后方的抗戰始末,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圖集》充分利用現代測量學、歷史地理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重慶抗戰歷史,反映重慶抗戰大后方各方面的演變和發展過程,重點揭示抗戰大后方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通過178幅地圖、279張歷史照片、11萬字文字說明及大量統計表格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反映了重慶作為抗戰大后方中心的抗戰始末,可為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提供地圖工具,為社會公眾提供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信息服務,有助于抗戰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圖集》屬歷史地圖集范疇,其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與權威性
《圖集》作為具有嚴格科學性和權威性的公開出版物,其涉及的重大事件、重要觀點、重要數據,均應嚴格依照權威部門口徑。不僅如此,《圖集》所有選刊的資料,也應由權威專家或專業部門進行考證,并通過權威部門或專家驗收或評審,保證圖集能客觀、真實的反映重慶抗戰歷史。
(2)政治性
《圖集》是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綜合地圖集,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因此要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指導設計工作[3]。《圖集》所表達的內容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團結。
(3)系統性
《圖集》的設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設計時應力求在內容結構、色彩搭配等方面保持協調性與一致性[4]。
(4)先進性
在內容設計、表達設計等方面,都應充分運用地圖美學的理論,保證圖集的科學美、技術美、功能美、藝術美[5,6]。
(5)實用性
《圖集》是一部專業性較強的歷史文化研究成果地圖集,在設計時候應充分考慮不同讀者的閱讀體驗[7]。宜采用地圖、文字、照片、統計圖表相互配合的方式進行呈現,提高《圖集》的可讀性及實用性。
《圖集》的編制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總體設計,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圖幅設計及樣圖制作,地圖編制,圖面配置與整飾,地圖審查,印刷出版等。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需特別說明的是,《圖集》作為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專著,具有十分嚴格的審查要求,本圖集在正式出版前,先后經過了三次權威機構的審查,其中: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進行了重大歷史題材審查;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地圖技術審查中心和中國地圖出版社進行了地圖審查;國家新聞總署進行了備案審查。

圖1 《圖集》工藝流程
《圖集》內容結構如圖2所示,與其他歷史類地圖集不同的是,本圖集的內容結構并未嚴格按照時間順序編排,而是將圍繞重慶所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按時間脈絡進行串聯,設計了序圖、遷都重慶、大轟炸與反轟炸、戰時重慶、戰后重慶、附錄六個圖組。每個圖組的內部又嵌套若干小圖組,小圖組則按照時間和方志的編排體例組合編排。小圖組內部則以事件發生時間為點,前后數年為線,將此時間段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背景、前因后果、影響等研究成果融入文字介紹中,并輔以老照片、統計數據,全面反映了這場民族戰爭所取得勝利的全過程,重點凸顯重慶作為抗戰大后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指揮中心為抗戰勝利所做出的特殊歷史貢獻。

圖2 圖集內容結構
《圖集》主要內容如下:
(1)序圖組主要描述民國時期的全國、四川、重慶市及重慶城區的政區范圍,重慶及周邊地區的地勢交通情況,全國抗戰形勢等內容,旨在從宏觀上展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概貌,揭示重慶在抗日戰爭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地位,本圖組由9幅地圖組成。
(2)遷都重慶圖組主要講述國民政府的遷都背景、選址重慶、遷都重慶等歷程,以及在戰爭日益激烈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大背景下,全國的工業企業、文化教育、大批人口積極西遷自救的悲壯歷史,并對抗戰期間的國共合作、共產黨領導的統戰工作進行了深入的圖解說明,旨在揭示重慶在戰爭前后歷史地位的迅速轉變。本圖組由23幅圖組成。
(3)大轟炸與反轟炸圖組反映了日軍對陪都重慶及大后方進行戰略轟炸,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以及國家軍隊、重慶人民與社會各界積極組織防御、頑強抵抗的反轟炸斗爭。本圖組由37幅圖組成,重在揭示了“重慶大轟炸”的慘絕人寰以及“反轟炸”的艱苦卓絕。
(4)戰時重慶圖組主要講述抗戰時期重慶在工業、農業、金融、商貿、交通、城鄉建設、科研教育、文化宣傳、外交與援助等方面高速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展現了以重慶為中心的抗戰大后方對抗日戰爭做出的歷史貢獻。本圖組由89幅圖組成。
(5)戰后重慶主要描述日本投降后,重慶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日本投降、重慶談判、政治協商會議、還都南京,以及陪都建設計劃等內容,旨在展示戰后初期全國的形勢和面臨的問題。本圖組由13幅圖組成。
(6)附錄分為今政區、抗戰遺址、大事記三部分。今政區包括最新全國政區和重慶市政區;抗戰遺址包括重慶市抗戰遺址分布,以及渝中、南岸、沙坪壩、北碚四大主城片區抗戰遺址分布等內容。本圖組由7幅圖組成。
根據國內出版的戰爭題材地圖集的開本以及資料情況,將圖集開本設計為特種紙張的大10開,成品尺寸為 230 mm×295 mm,見圖3所示。圖幅展開為大8開,展開尺寸為 460 mm×295 mm,厚度根據實際頁碼數而定。

圖3 圖集開本
《圖集》封面如圖4所示。以重慶大轟炸硝煙彌漫的場景及四周堅固的城墻來表達日軍無差別轟炸的慘絕人寰,展現重慶人民與社會各界積極防御、英勇抵抗,凸顯重慶人民堅毅無屈的抗戰精神。封面莊重而肅穆,體現抗戰歷史之沉痛及厚重。

圖4 圖集封面
《圖集》版式充分融合了現代平面設計的理念和色彩心理學理論,不同圖組采用不同的邊紋顏色作為主題顏色,以求達到用色彩心理暗示的手法表達各圖組主題和事件背后的人文情感。同時,每個圖組邊紋設計一種歷史文化符號,與其主題相呼應,如圖5所示。

圖5 圖集版式
序圖組的主題顏色為深綠色,深綠色有和平、希望、正義等象征意義,并具有優雅與理性[8],用以表達對和平、正義的向往與追求。同時,搭配“山”字形的象形符號,象征山城重慶。
遷都重慶圖組主題顏色為深藍色,深藍色代表沉穩、理智、自由等[8],以此表達在日本軍國主義入侵這場災難中,淪陷區人民帶著悲憤的心情,理智而有序內遷至大后方,用空間換時間保存國家有生力量,同時也表達了對國家能早日獲得獨立自由、民族復興的向往。本圖組搭配的歷史符號為國民政府行政大樓剪影,直觀、形象地表述了國府遷都重慶這一歷史事件。
大轟炸與反轟炸圖組主題顏色為橙紅色,橙紅色代表警戒、戒備等[8],還表達了富于同情心,樂于助人,樂于犧牲奉獻。反應重慶遭受日軍帝國主義慘無人道的大轟炸時的緊張、警戒,也暗示重慶因遭受大轟炸的慘烈,而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及援助。本圖組搭配形象而有力的拳頭圖形,以此表現重慶人民英勇抵抗的決心與愈炸愈強的意志,也展現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
戰時重慶圖組主題顏色為紫色,紫色是一種富有鼓舞性的顏色[8]。可以表達重慶及大后方人民斗志高昂地生產,與日本軍軍國主義者進行著激烈的斗爭,展示出無論日軍如何殘酷轟炸來脅迫人民投降,人們都高高地昂起頭顱,堅持生產以支援前線將士抗戰的積極態度。本圖組采用防空洞圖形標識表現重慶人民在大轟炸下,邊躲防空洞,邊堅持生產支援前線抗戰的方方面面。
戰后重慶圖組主題顏色為土黃色,土黃色代表光明、成熟、正義[8],以此表達國家疆域的收復,人民重新獲得新的自由和民主,并寓意正義終將驅除邪惡。本圖組采用抗戰勝利紀功碑圖形標識,該標識是抗戰勝利的精神象征。
附錄部分主題顏色為紅色,用紅色代表鮮血、革命、熱烈等[8],以此象征革命先烈們用血肉之軀獲得的國家勝利來之不易以及重慶和重慶人民在這場戰爭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附錄采用了抗戰時期遺留的建筑物抽象,表達抗戰期間給重慶遺留的抗戰遺址文化。
綜上所述,《圖集》在設計上取得了一定的創新和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圖集》的結構打破了傳統歷史地圖集編排方式,開創性地采用總分結構加圖組即事件即時間的編排形式。《圖集》在結構設計上充分考慮重慶在全國抗戰爆發前后的地位變化,打破固有圖集編排模式,以點帶線,串聯重慶抗戰史發展脈絡的作用。先是總述全國抗戰的序圖組,再是遷都重慶、大轟炸與反轟炸、戰時重慶、戰后重慶等圖組。這種編排方式能讓讀者清晰地看到歷史發展脈絡,對重慶抗戰史有一個客觀、清晰、細致的解讀。
(2)《圖集》創新性地將色彩心理學應用于圖組地圖內容設計上,同時,在設計時充分融入巴渝文化,使其具有主題明確的心理色彩和地域文化特色。《圖集》以邊紋顏色代表各圖組主題內容,達到用色彩心理暗示手法表達各圖組主題和事件背后的人文情感,此在國內出版的圖集中屬于首創;每個圖組邊紋處搭配一種融合重慶歷史文化特點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符號,與主題相呼應,此設計在現今國內出版的抗戰地圖集中也屬首創。
綜合而言,《圖集》從測繪地理信息制圖的領域對重慶抗戰歷史信息進行了梳理研究,是我國首部抗戰大后方研究成果地圖集,填補了重慶無抗戰地圖集的空白,可為重慶抗戰文化研究提供了地圖工具,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圖集》在內容設計、版式設計、封面設計等方面取一定的創新,可以為后續同類圖集的編制提供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