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冉 劉高鋒
[摘 要]大力實施消費幫扶有利于農村特色產業長期培育,有利于脫貧群眾穩定增收防返貧,有利于激發脫貧地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內在動力。高校要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不斷豐富農村產業發展內涵,多措并舉搭建銷售平臺,大力拓展幫扶產品銷售渠道,提升產品品牌和附加值,著力構建消費幫扶長效機制,激發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內生動力,走出一條智力助貧、平臺濟困、產教融合相輔相成的消費幫扶之路。同時,要特別注意幾個關鍵問題,比如加強多方位監管督促平臺質量與服務并行,注重培育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特色產業,讓“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協同發力,加強媒體宣傳等。
[關鍵詞]鄉村振興 ;消費幫扶 ;幫扶路徑;產業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2)05-0094-03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國家設立了五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幫扶力度不減、幫扶隊伍不散[1]。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1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明確鄉村振興階段將繼續大力實施消費幫扶。高校作為擁有學科、專業、人才、文化等優勢的重要幫扶力量,在農村全面振興階段,也應當承擔起義不容辭的責任,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建立健全消費幫扶長效機制,進一步探析高校消費幫扶路徑,助力脫貧地區群眾穩定增收致富和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2]。
開展消費幫扶是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延伸脫貧地區產業發展鏈條、助力脫貧地區人口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也是匯聚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鄉村振興的重要途經,對于進一步高效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
一是消費幫扶有利于脫貧群眾穩定增收防返貧。從經濟收入角度來看,農村脫貧戶雖已超過貧困線,但其脫貧基礎仍比較薄弱,抗風險能力低[4];同時,因疫情影響、大病、意外傷害及自然災害原因返貧風險較大,一旦失去幫扶政策,容易返貧致貧。實施消費幫扶,不僅可以讓群眾的勞動成果轉化為經濟來源增加收入,同時也可以讓參與消費幫扶的消費者買到貨真價實、物美價優的產品,滿足消費者對綠色、生態、無污染產品的購買需求,讓消費幫扶實現雙重意義[5]。
二是消費幫扶有利于農村特色產業長期培育。消費幫扶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種手段、一個路徑,目的還是要幫助脫貧地區培育培植致富增收的龍頭企業,通過指導帶動當地企業進入良性發展,以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6]。消費幫扶能夠讓脫貧地區的群眾逐漸認識、適應和接受社會公益性幫扶與市場性產品交易的轉變,用社會消費需求來不斷優化脫貧地區的生產方式、完善銷售路徑,為脫貧地區的產品和生產服務拓展市場。消費幫扶最終要努力的方向是通過購買和幫助銷售脫貧地區產品,不斷促進和帶動脫貧地區產品品質的提升,通過市場和消費者的檢驗,將脫貧地區產業逐漸拉回到市場軌道上來[7]。
三是消費幫扶有利于激發脫貧地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內在動力。實施消費幫扶可以讓社會各界力量更加便捷地參與鄉村振興,進而拓寬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覆蓋范圍,不斷激發脫貧地區群眾干事創業的激情熱情和內生動力[8],調動脫貧地區人口致富奔小康的和主觀能動性,促進產業實現可持續良性健康發展,同時依托互聯網和電商等新型消費平臺,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使得幫扶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讓更多人加入幫扶隊伍持續貢獻智慧、共享資源。
高校應充分發揮人才和學科專業優勢,助力脫貧地區創建民族特色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大力拓展銷售渠道,著力構建消費幫扶長效機制,激發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幫助脫貧地區開拓出一條智力助貧、平臺濟困、產教融合相輔相成的消費幫扶之路,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持續貢獻高校方案[9]。
(一)彰顯高校學科優勢,助推產業內涵發展
結合教學課程安排和科學研究需要,立足脫貧地區產業發展需求,依托鄉村振興大課堂,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相融合,積極組織師生開展田野調查,為脫貧地區產業內涵式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建議,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同時結合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專門性干部和技術人才需要,精心組織策劃設計相關培訓課程,為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培養一批帶不走的工作隊伍,更好地助推當地產業內涵發展[10]。
1.開展品牌策劃設計,提升宣傳推廣效果,讓幫扶更有準度。針對脫貧地區的產業特點和產品特色,在商標注冊、產品深加工和市場定位等方面進行深入對接,圍繞電商文旅、產品包裝設計、品牌打造等方面,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社會實踐和教學實習實訓等,形成合作機制,助力脫貧地區產品品牌開發和宣傳推廣,不斷增強當地產品的市場活力,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2.加強電商專業指導,開拓電商發展思路,讓幫扶更有準度。組織專家團隊,深入了解脫貧地區農村合作社與電商平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商業模式,圍繞農產品數字貿易和跨境實務管控進行精準對接,就脫貧地區的農產品國際化發展、農產品品牌建設、農產品參與全球供應鏈模式、農產品貿易平臺對接、合同管理、風險管控等提供實操建議,并設計針對脫貧地區電商從業人員的培訓課程,增強電商從業者的運營思維和專業能力,為脫貧地區電商發展開闊思路。
3.深入田野調查提供政策建議,助力脫貧地區鄉村振興,讓幫扶更有高度。立足脫貧地區發展需求,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通過在定點幫扶地區設立鄉村振興研究基地等方式,構建智力引進、調查研究、政策設計與試驗、資源嫁接一體化的鄉村振興助力模式,從貧困治理政策、農村經營主體培育、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激發、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法治鄉村建設與基層治理現代等領域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為脫貧地區發展建設提供科學實用的意見建議,實現幫扶升級優化。
(二)搭建銷售平臺,拓寬產品銷售渠道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高校要結合脫貧地區生態優勢,立足市場需求,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搭建幫扶產品銷售平臺,不斷拓展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產品經濟效益,促進脫貧地區人口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1.搭建網上商城高校專區,實現線上銷售平臺化,讓幫扶更有深度。產品只有進入市場、銷售出去,才能推動消費幫扶實現可持續的良性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校友資源優勢,積極聯絡社會各界力量,推動脫貧地區產品線上渠道的開通建設。例如,推動脫貧地區農產品入駐教育部“e幫扶”銷售平臺、金融機構網上銀行扶貧商城(高校專區)、各大平臺購物網站幫扶專區等,真正幫助脫貧群眾生產的農產品開拓銷售渠道、優化產品銷售模式和銷售方式,進一步提升產品市場影響力。
2.設立校內幫扶專柜,實現師生幫扶便捷化,讓幫扶更有溫度。高校擁有相對穩定的師生消費群體,在高校研究布放消費幫扶專柜、上架幫扶產品,在服務師生需求的同時,可進一步拓寬幫扶產品銷售渠道,有效助力幫扶地區產品銷售長效機制的建立健全。
3.資助電商便民超市項目落地,實現電商體驗人性化,讓幫扶更有維度。對于易地搬遷安置點電商便民超市項目提供運營指導,在提高農產品與市場的流通對接、提高產品便捷化供應的同時,幫助廣大農戶提升利潤增長空間,以銷定產,以銷促產,打造優質農產品上下行一體化產業銷售鏈條,完善農副產品電商生態圈,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和線上線下便捷體驗的完美結合。
(三)實施品牌提升,增強產業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高校要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助力脫貧地區在品牌提升上下真功夫、硬功夫,不斷提高產品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打造特色品牌,豐富產業發展新內涵。
1.推動產品品牌認證,實現產業發展品牌化,讓幫扶更有力度。在國家品牌強農建設的大環境下,促進脫貧地區產品品牌更好發展,推動企業用好農產品地理標志、有機產品認證、原產地品牌建設與保護等相關政策,進行“三品一標”等品牌認證,充分挖掘、培育和打造更多獨具地域特色的產品品牌,提升獨特產品品質,進一步助力脫貧地區特色產品搶占市場份額,促進農業區域經濟發展。
2.引進先進外部資源,促進生產模式創新化,讓幫扶更有強度。積極聯絡外部農業品牌企業、龍頭企業、骨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在脫貧地區建廠或設立分支機構,引進先進技術和品牌資源,推廣新型生產經營模式,帶動困難群眾開展訂單式農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打造名優特產品區域品牌。
(四)凝聚各方力量,提升幫扶合力
高校要廣泛動員校內和號召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到消費幫扶工作中來,通過發布消費幫扶倡議書,鼓勵食堂、工會優先采購脫貧地區農副產品,帶動教職員工、校屬企業、校友、地方校友組織、愛心企業和社會愛心人士等通過以購代捐、以買代幫、以購代扶等方式積極踴躍購買脫貧地區幫扶產品。同時,與定點幫扶各成員單位開展密切溝通,就產品銷售、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建立、幫扶合力發揮等達成共識。此外,充分發揮高校幫扶聯盟的重要作用,共享消費幫扶經驗,借助聯盟資源為脫貧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
1.多方位監管督促質量與服務并行,推動消費幫扶全鏈條精細化,讓幫扶更有寬度。高校要積極對接脫貧地區政府及相關企業,做好幫扶產品“質量、貨源、物流、價格”等多環節多方位監管,督促當地加強對產品質量、物流運輸、售后服務等環節的監督,保證電商平臺和線下平臺做好一條龍服務,對于消費者反饋的問題及時溝通,有效解決,給消費者創造良好的購物體驗,避免因產品質量、物流運輸等問題影響消費幫扶參與者的幫扶熱情,引發社會輿情和負面影響。
2.注重培育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特色產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體系化,讓幫扶更有厚度。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沒有穩固的產業,振興就是一句空話。在開展消費幫扶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深挖產業特色,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支持脫貧地區擴大規模化生產,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化,助推產業升級,為農民持續增收致富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不斷助力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的長期培養,以更加強大的力量助推當地鄉村振興。
3.讓“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協同發力,推動消費幫扶工作內涵化,讓幫扶更有廣度。準確把握消費幫扶工作新內涵,不斷推動消費幫扶提檔升級,既要強化頂層設計、做好方案規劃,統籌調動各方資源力量,做好溝通、引導、組織、對接、服務、反饋等工作;也要尊重市場發展規律,將脫貧地區產品與市場真實需求真正結合起來,建立健全供需對接的良性循環,讓消費幫扶實現規范、有序、健康、良性發展。
4.加強媒體宣傳為愛發力,推動產品宣傳推廣精益化,讓幫扶更有速度。借助自媒體平臺制作并發布脫貧地區農產品直播帶貨預熱宣傳短片,動員學校幫扶援派干部和學生開展直播帶貨等形式,幫助推介幫扶產品,帶動幫扶產品銷售。同時,主動與校外媒體互動,共同加強宣傳策劃,積極提供宣傳素材,推送幫扶工作的特色、亮點,積極爭取各類媒體廣泛宣傳,生動講好高校幫扶故事。
[1]董彥嶺.產業振興: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鄉村產業體系建設[M].中原農民出版社,2019.
[2]劉學武,楊國濤.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和轉型[J].甘肅社會科學,2020(06):87-93.
[3]蔣吉德,高超民.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研究[J].山西農經,2019(20)2-6.
[4]韓廣富,葉光宇.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鄉村特色優勢產業的戰略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10):136-143.
[5]李文.消費扶貧如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J].人民論壇,2021(28):81-83.
[6]李才.高等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分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4(01):91-97.
[7]韓嵩,秦玉友.新時代高校助力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0):1-5.
[8]葛笑如,劉碩.十九大以來的鄉村振興研究文獻綜述[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1):1-8.
[9]江南.鄉村振興,需激發內生動力[N].人民日報.2019-08-21(005).
[10]郁靜嫻,胡婧怡,閆旭.消費扶貧:對接需求現雙贏[N].人民日報.20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