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貴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貫穿南北的水利工程。從元代以來,她在維護國家統一、推動南北文化經濟交流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留存下來的文字文獻十分豐富,相關研究日新月異。
目前,在國內外眾多大運河文史學者中,首先系統地將大運河文字文獻與圖像文獻充分結合起來的應是王耀。早在2006年他在北京大學跟隨著名歷史地理學者李孝聰教授攻讀學位時,就以《清代京杭大運河地圖研究》作為論文選題。“十年磨一劍”,這本系統研究清代大運河地圖的著作經過大規模整理、修改、增訂,2016年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出版。
往昔系統扎實的學術訓練、創新求實的研究作風,使其今日能夠將艱澀隱晦的文字、撲朔迷離的圖像有機結合而凝結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的《歷歷如繪:輿圖內外的運河故事》(學苑出版社,2021年,以下簡稱《歷歷如繪》)。這本書以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岳陽至長江入海及江陰大運河至北京故宮水道彩色圖》為經,以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等單位所藏地圖為緯,展示了大運河內外的精彩故事。
所謂“輿圖之內”,就是《歷歷如繪》前四章《運河圖》《地圖中的運河》《地圖中的黃河》《地圖中的名勝》的內容。這部分在概說大運河、運河圖總貌的基礎上,隨后細致地展現了運河不同河段的特性與繪制的特色、事關漕糧運輸的黃河,以及布列運河的名勝。所謂“輿圖之外”,就是該書后三章《閱圖的皇帝》《繪圖的河臣》《修河的器具》。這些隱藏在運河圖背后的皇帝、河臣,是運河治理方略的制定者、執行者,君臣之間因圖得以溝通、其間故事因圖得以流布。而看似簡陋的修河器具,實際上是蘊含著中國人的治河智慧,綿延著經久不息的運河文化。
新材料挖掘與整理、研究是該著一大特色。留存至今的運河圖,明代多存在于志書中,清代以彩繪為要,能夠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卻為之不多。《岳陽至長江入海及江陰大運河至北京故宮水道彩色圖》是其中的一種。這幅地圖的珍稀之處在于它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盛世時期清乾隆大運河全程的風貌,而且也將表現當時漕糧征集范圍的長江各省進行了精心圖繪。圖文并茂的寫作方法是該書另一大特色。除了傳統的文字與圖像的研究方法外,該書還將同一個景觀用不同時段的圖像求證,從而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穿越歷史的厚重感。
《歷歷如繪》呈現了一幅幅古今結合的精美運河圖像,描繪的是一幅幅超出運河圖之外中國文化生態的畫卷。
(作者為寧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教授)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