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曉

長期投資必然是以價值投資為基礎的,《長期投資》這本書是一個長期遵循價值投資理念,并持續實踐的成功的投資者的心路歷程展示。
作者弗朗西斯科·加西亞·帕拉梅斯通過自身的投資成長經歷,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歐洲市場和經濟發展的窗口。中國讀者可能受美國資本市場及其投資理論影響較多,實際上,歐美資本市場(包括經濟)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獨特的地方。作者在書中也說美國和西班牙市場是不同的。他在書中展露出來的、未明言的成功經驗,實際上就是讀“書”不唯“書”,根據不同市場學習和運用不同專業知識。這實際上就是中國人熟悉的“理論聯系實際”。國內很多立志在金融投資事業中一展宏圖的年輕人,熱衷于追求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證書。實際上,CFA是標準的北美體系,體現的是美式市場運作風格、投資規則等;而歐洲市場則是CIIA(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體系,CIIA是與CFA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的金融投資分析行業標準。有興趣的讀者可到SAC(中國證券業協會)網站上了解CIIA的具體情況。截至目前,CFA在中國只能算是一項民間認證,并無和SAC的官方合作。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西方經濟至今未走出危機陰影。危機對經濟思想的一項重大影響就是,重新提升了奧地利學派在經濟理論和實踐領域的地位,引發了經濟理論界對奧地利學派的重新審視及日益升高的重視。奧地利學派的經濟認識和中國讀者熟悉的一些常規認識有很大區別。奧地利學派不認可總需求等一些總量概念,注重經濟影響的結構和過程,重視時間因素,強調動態分析,比如中國資本市場把貨幣和物價的對應關系視為“鐵律”,畢竟貨幣數量論深入人心;但奧地利學派認為貨幣數量變動主要影響價格結構,同時也認為成本不推升價格,而是價格決定成本,因為如果成本高于市場價格的,那么供應將不會產生。從金融危機后西方普遍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實踐來看貨幣對價格和經濟的效應,奧地利學派理論確實對其能較好地解釋。
作者不僅與讀者分享了投資經驗,對掌握投資方法和取得成功需具備的專業儲備和性格培養也做了詳細闡述,并把奧地利學派理論作為其投資的專業基礎。奧地利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主要差別在于其更注重邏輯和過程,較少注重理論的“完美性”,而學術界一度存在“非數學”“不科學”的看法,各高校的經濟學教程中更是充滿了各類復雜的模型和數學公式。實際上,經濟過程和投資事件是難以事先精確計量的。很多中國讀者也愿意系統地學習一些經濟學知識,但也和作者一樣,經常被經濟學中的復雜數學公式嚇倒。其實,中國非專業讀者在學習經濟學時,可從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入手,這樣也許會因此喜歡上經濟學,并對以后投資和日常生活產生裨益。
作者根據自身投資經歷,以股票投資為主線,和讀者分享投資心得,在娓娓道來中也涉及了對房地產和實物投資等其他領域的看法,全領域配置的思想是投資者適應未來趨勢首先要樹立的理念。在當前低利率的時代背景下,低利率環境(甚至是負利率,歐元區多個經濟體已經實行了負利率)對投資配置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首先是資產配置的全球化趨勢,低利率意味著收益基準普遍下移,各路資金均需以國際視角尋求更高收益;其次是配置的全領域化趨勢,為了獲得更高收益,跨市場配置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而也將成為新趨勢。權益、固收、商品、衍生、另類等各類投資市場都會成為低利率環境下投資者的選擇,市場間的分割性將下降。作者在書中詳細展示的投資分析“套路”或許想告訴大家:未來即使你們只在資本市場中的股市里“游泳”,你們也要知道其他市場的“風浪”和變化。
在投資案例展述時,作者在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市場的“敬畏”。作者最后總結了自己的投資成功經驗(其實更大程度上是人生心得),但讀者也不可機械地照搬照抄。無論何種市場、何種投資,我們都要抱著對市場的“敬畏”之心,遵循經濟和市場發展規律。雖然我們有現成的經驗法則可供參考,但其運用成功與否還在于投資人自身,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者為上海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
責任編輯:尚國敏
弗朗西斯科·加西亞·帕拉梅斯是總部位于馬德里的科巴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作為歐洲領先的價值投資者,他獨特的投資風格創造了非凡的業績,并為他贏得了全球聲譽。作為貝斯因特的投資經理,帕拉梅斯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憑借在20年里每年16%的收益率,贏得了西班牙高級基金經理的聲譽。他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投資者,通過將奧地利學派商業周期理論的敏感性與價值投資原則相結合,創新出屬于自己的資產管理風格,與本杰明·格雷厄姆、沃倫·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等知名人士一樣,在實踐中求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