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 李耀 趙覺珵
進入5月以來,有關美臺軍售"出爾反爾"的消息不少----美國被爆要求臺軍“主動”撤銷自行榴彈炮軍售案、臺軍方不想買反潛直升機等,讓島內輿論猜測美臺軍售是否出現了變化。有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 記者表示,這實際上是臺美在戰略思考上,出現了分歧。
“出爾反爾”情況不少
據臺灣《聯合報》9日報道,美國國務院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通過美國在臺協會回文給臺“國防部”,表示因生產線排擠,導致2026年后才能交貨“帕拉丁”M109A6自行榴彈炮(如圖)。臺“國防部”因此決定撤案,改為增購“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等軍備。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M109A6案是第一筆美方公布售臺后又撤案的軍購案。另一筆比較受關注的被撤銷的軍火買賣是近日的反潛直升機,美方尚未公布,但臺“國防部”已建案并三讀通過“機密預算案”。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廣臺“國防部長”邱國正5日證實,臺海軍“神鷹三號”采購12架MH-60R反落直升機案確實將停止,原因是價格過高,超出臺軍能力范圍。不過據美國《紐約時報》最新報道分析,這是因俄烏沖突使美方認定,臺灣采購的某些武器不適合臺海防御戰,MH-60R反潛直升機就是其中之一。美國已警告臺當局官員,國務院會拒絕這些采購案,并告訴美國軍火商,別要求美國政府批準臺灣的某些武器訂單。
聯合新聞網此前披露稱,臺軍與美軍協調采購M109A6過程相當曲折。臺陸軍原計劃采購100輛,附加采購M982A1“神劍”精準制導炮彈,但這種炮彈并非美國研發,知識產權問題無法克服,最后美國只同意出售制導炮彈套件(PGK),同時要求臺軍采購岸置“魚叉”導彈,臺軍預算因此捉襟見肘,只能先采購40輛M109A6.現在,這也泡湯了。
除了兩筆取消的軍售案外,還有一武器交易被延遲。3日,臺軍方證實,“由于國際形勢變化”,美國售臺的肩扛式“毒刺”導彈今年可能延遲交付,也是因為美國的供應鏈受到俄烏沖突的影響。據了解,臺灣為強化單兵防空戰力向美國采購了250枚“毒刺”導彈,原定于2025年前完成采購,臺軍方為此共編列133億元新臺幣預算。
臺灣《中國時報》9日稱,拜登政府上任至今,對臺宣布三項軍售案,其中M109A6案取消,只剩兩案,都是“愛國者”導彈技術附屬內容,金額不到特朗普政府任內軍售項目的零頭。文章認為,特朗普時代的臺美軍售,給得又急又猛,臺軍方根本吃不下,最后編兩個特別預算才頂住。拜登時代的軍售,卻是慢吞吞,“臺美軍售過與不及,都令人擔憂”。不過有輿論表示,拜登政府對臺軍售,開始增加進攻型武器,是開了個“不好的頭”。▲
美方想調整軍售方向
不可否認,近幾年的軍售出現了一些變化。之前美國主要出售防御性武器,限制出售進攻性武器,試圖將臺灣武裝成一個“堡壘”。但特朗普任內出售了不少進攻型武器,如反輻射導彈、重型魚雷等,這自然是為了配合美國的戰略。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曾表示,他鼓勵臺灣多向美國采購武器,把自己變成一只“豪豬”。這種情況在拜登上臺后仍在持續。
3日,反華美參議員盧比奧拋出所謂的“透過實力促進臺灣和平法案”,要求加快軍售流程,修改“與臺灣關系法”中的“過時字眼”,將“對臺灣提供防御性武器”改為“以嚇阻解放軍為基礎,提供阻止入侵的武器,無論是防御性武器或攻擊性武器”。
《紐約時報》稱,拜登政府正積極推動臺灣購買“不對稱作戰”武器而非常規軍備,“以便以小規模軍力抵擋中國大陸從海上入侵”。比如“標槍”反坦克導彈、“毒刺”導彈以及波音公司制造的“魚叉”反艦導彈。烏克蘭4月就是用自己的“海王星”反艦導彈,加上美國提供的情資,擊沉了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部分美國官員認為,臺灣也應該添購海岸防空導彈系統、武裝無人機和水雷。美國國務院一名代表發表聲明說:“持續追求不能有意義促進有效防衛策略的武器系統,不符合臺灣面臨的逐步改變的安全威脅,因此,美國強力支持臺灣實行不對稱防衛戰略。”考慮到美國及其盟友要運送武器進入臺灣,比進入烏克蘭困難得多,一些美國官員還考慮讓臺灣儲存大量軍火。
對于上述報道,臺“外交部長”吳釗燮9日稱,有助于臺灣自我防衛的,一定會盡量爭取,也會與美方盡量討論何種武器是符合臺方的防衛需求。
淡江大學學者陳_新分析稱,“豪豬戰略”將使臺灣軍隊由“小而美”變成“小而強”,對解放軍形成更大威脅。中時電子報此前報道稱,“豪豬戰略”,在海岸地區部署更多巡航導彈,以使臺灣成為渾身帶刺、更難以攻打的棘手目標。
美國對臺的戰略思考究竟是什么?軍事專家宋忠平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 記者采訪時表示,臺灣指望美國人馳援,但是美國想的就是臺灣要固守,所以才編織出來所謂“豪豬戰略”,要臺灣固收,打造自我防御體系,而不要依靠美國。“美國壓根沒有打算為了臺灣的利益來幫助臺灣出兵,這才是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另一方面,宋忠平表示,臺灣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武器,只能在美國的脅迫之下去買一些裝備。▲
臺灣自認為有不同需求
宋忠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即便美國想將臺灣打造成“豪獐”,這其中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有些是出于技術敏感,像臺灣提出來的先進隱形戰機或者其他導彈防御系統,美國并不愿賣。還有類似臺軍之前提出采購F-35,美國方面也一直不答應。
國民黨“立委”吳斯懷稱,軍售生變,造成籌獲武器不符合臺軍作戰需求,但臺“國防部”仍應就整體防衛作戰構想審慎評估,任何調整須符合作戰需氽,否則再多軍購都無法有效支持防衛。臺“國防部”4月曾對美國軍售提出“四不”,包括不買第二座遠程預警雷達、不買“阿帕奇”直升機、不買美軍除役軍艦、不買“黑鷹”直升機。島內媒體人陳鳳馨表示,或許美國軍火商對此舉不滿,而在5月以停止對臺軍售自行榴彈炮作為報復。媒體人唐湘龍認為, 美方選擇了一項對臺灣列來說迫切性較低的武器,來表達他們的情緒。
那么,臺灣所謂的“需求”又在哪里和美國有了分歧?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表示,他擔心俄烏沖突讓美國人更加堅持“不對稱作戰”的想法,而不考慮臺灣的“特定需求”,比如可能發生的長期作戰情景。他認為臺灣仍需傳統武器,為解放軍“犯臺”各種不同情境做準備。“我們的火炮系統太老舊了,需要更新。你不能要求我們拿二戰時代的裝備對抗中國(大陸)。”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同樣也表示,島內傳統的建軍思維中,部分入士認為臺灣的海軍不能只守沿海的。這也是他們認為美國提出的“不對稱作戰”“豪豬戰參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一一當物資在戰時無法運抵臺灣,是否會造成“斷糧”的狀況。
然而如《紐約時報》提到,部分美國官員對于已批準的某些對臺軍售很有意見,例如2019年批準售臺的108輛MPPP坦克。他們認為,如果戰事演變成臺灣必須使用坦克來對付解放軍的短兵相接局面,臺灣恐怕會輸。
上海外國語大學臺灣問題學者、上海市臺灣研究會理事文少彪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兩岸軍事力量日益失衡的態勢下,臺灣發展進攻性軍事力量既昂貴又無效,也加大了美國被卷入臺海沖突的風險。民進黨當局也擔心,一味發展非對稱戰力,只會淪為被動挨打的境地。▲
環球時報202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