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松
摘要:抖音博主“張同學”走紅社交平臺,其視頻特點值得廣大新媒體運營者學習和借鑒。本文主要從風格、內容、剪輯、機位和播放形式五個方面研究“張同學”視頻的特點,淺析其對廣大縣級融媒體抖音號產生的啟示意義,以期對進一步運營好縣級融媒體抖音號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張同學” 縣級融媒體 抖音號
2021年11月以來,“張同學”風靡全網,在3個多月的時間里,粉絲暴漲至1902萬、獲贊高達8705萬,成為抖音平臺上鄉村風格類的“爆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張同學”視頻的主要內容以鄉村生活為主,而作為離鄉村、離群眾最近的基層媒體,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從“張同學”視頻中汲取助推縣級融媒體抖音號成長與發展的“營養成分”,應是廣大縣級融媒體中心主動思考的問題。
一、找準選題定位:提高抖音視頻風格的獨特性
昵稱為“張同學”的抖音博主,本名叫張凱,家住遼寧營口。憑借東北人與生俱來的豪爽性格和東北口音自帶的喜感,“張同學”視頻的風格極具喜劇元素。以鑰匙的存放地點為例,每一次外出鎖門后,張凱不是將鑰匙藏在布鞋里,就是藏在石頭或磚頭底下,或者直接丟棄在房頂之上,甚至是狗窩中。不鎖門時則以石塊為鎖。透過這些無厘頭、不拘約束的生活細節,觀眾能明顯感受得到東北人的幽默與隨性。再比如,在《雪中送炭》中,張凱從廁所出來后的洗手方式同樣讓觀眾忍俊不禁:將大拇指與食指的指尖如蜻蜓點水般輕輕觸碰到雪面后,用指尖相互輕微摩擦來達到清洗作用。這類富有表演色彩的幽默畫面在“張同學”視頻里很常見,雖然有意為之,看似夸張,但充分達到了喜劇效果。通過營造幽默的喜劇風格,“張同學”視頻在觀感上具有了釋壓作用,能讓觀眾在生活和工作壓力之下通過他的視頻在心理上起到一定程度的治愈效果。
從場景布置來看,隨著老式電視機、DVD放映機、老衣柜、舊海報、舀水瓢等老物件的出鏡,“張同學”視頻風格散發出濃郁的鄉愁情感,深深喚醒了同齡人的鄉愁記憶。央視網在評論中認為,“‘張同學很可能‘擊中了幾代人內心深處的東西,大家試圖通過‘張同學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一些丟失的東西,進而表現出對鄉村‘煙火氣的深切關注。”[1]其實,近年來在抖音平臺因鄉村題材走紅的博主不勝枚舉,比如粉絲數高達5507萬的“李子柒”、粉絲數973萬的“念鄉人周周”、粉絲數818萬的“理塘丁真”等,但“張同學”視頻風格與他們完全不同,前者注重鄉野生活的唯美之感,講究視頻畫面的色彩成像,而后者鄉土氣息更加濃厚,著重突出鄉愁情感。
無論是李子柒的古典范,還是周周的小清新,或者是丁真的民族風,張凱并沒有隨大流地去延續或模仿他們,而是選準自身主題定位,通過原創力量來增強視頻活力,塑造獨特的視頻風格,打造自己的IP。筆者認為,這是“張同學”視頻走紅網絡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縣級融媒體抖音號首要參考學習的地方之一。
自全國各縣區紛紛建立縣級融媒體中心后,縣級融媒體抖音號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這是新形勢下縣級融媒體增強自身影響力、拓寬信息發布渠道的必然選擇。但部分縣級融媒體抖音號的運營成效并未達到所設目的,群眾關注度不高,影響力停滯不前。如何破題?明確視頻風格和定位應是方法之一。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縣域信息樞紐中心,應當像“張同學”視頻另辟蹊徑,通過找準自我定位,樹立風格形象來提高在群眾中的認知度和社會影響力。比如,可圍繞群眾關心的民生話題,抓住社會熱點,完善“抖音+”功能,將抖音號建成既可向基層干部群眾傳達政令法規,又能收集和反映基層群眾聲音的民生平臺。
二、堅持創新理念:增強抖音視頻內容的接地性
“張同學”視頻的內容其實并不新穎,并且有高度重復性,均以今天干啥活、吃啥飯、做啥菜為主要內容框架,但他卻成為了頂流,成為了觀眾及媒體爭相模仿和報道的對象。為何簡單的農村生活場景,能成為社交平臺的頂流內容呢?尤其在“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平臺內容生產的門檻被大大降低,以至于獲取優質內容的難度越來越大”[2]的背景下,張凱憑何沖出重圍而成名一方?原因之一應是張凱將平淡的生活內容生動化、創新化和優質化,使之更加接地氣,最大限度讓每一個視頻內容都能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和貼近群眾。
張凱雖然只是劇情短視頻創造者,但他打造“張同學”視頻的內容思路卻高度遵循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3]重要論述精神,雖然只是流水式地介紹吃、喝、拉、撒、玩,但他以“內容創新是根本”為創作原則,對普通生活場景內容進行創新化的做法,對于運營好縣級融媒體抖音號很有參考意義。
在新媒體廣泛運用的背景下,縣級融媒體中心紛紛“上馬”新媒體平臺,但部分融媒體中心缺少創新能力或不重視內容創新,以轉發替代原創、以轉載等同創新,導致在新媒體內容創作上新瓶裝舊酒的現象層出不窮,由于內容老套古板、不接地氣,難以結合群眾的日常生活,造成關注度嚴重流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各級新聞媒體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之所以強調踐行“四力”,目的也就是要求各級新聞媒體主動深入基層一線,采寫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報道。縣級融媒體中心處于基層最前沿,對于身邊人、身邊事的報道有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唯有把鏡頭對準群眾,讓新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像張凱一樣,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制作接地氣的原創短視頻產品,才能更好提升縣級主流媒體抖音號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張同學”視頻的成功出圈,還提醒了縣級融媒體抖音號在運營時要避免進入“畫質為王”的誤區——并非畫質越高、場面越宏大的視頻才能吸引觀眾眼球,在融媒體時代,“內容為王”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從“張同學”視頻內容來看,既不是超清特效大片,也無山河壯麗之美,反而部分內容帶有一點邋遢感。比如在刷牙時吐得一地的洗漱水,以及用剩菜剩飯喂狗等生活場面,內容真實,但畫質粗糙。雖然“張同學”視頻內容與唯美不相干,但卻是鄉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富有接地性。這也側面反映出了短視頻要想達到高效傳播的效果,依舊要靠內容取勝。這一點尤其在“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四川觀察”等抖音大V的短視頻中表現得更加明顯,他們常常以監控視頻或手機視頻作為主要內容,雖然畫質模糊、畫面穩定性不高,但并沒有影響傳播效果。所以,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接地氣的內容才具有廣泛的傳播空間和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三、提升技術水平:突出抖音視頻畫面的流暢性
除了內容真實接地氣以外,豐富的鏡頭語言也是“張同學”視頻的一大特點。比如在時長較短的《難成其美》這一集中,5′14″的時長里,共有137個分鏡頭,而在時長較長的《室內菜園》里,7′45″就有213個分鏡頭。雖然分鏡頭多,但景別各異,并沒有造成累贅多余的場景出現,再加上行云流水的鏡頭切換和以短鏡頭為主形成的節奏感,“張同學”視頻讓觀眾在觀后意猶未盡。
“要想做出引人注目的視頻,增強觀眾觀感的舒適度,需要的不僅是剪輯者對于整體制作節奏的把控,對于視頻中轉場的應用是否精巧,也是決定視頻整體效果是否出彩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4]在平均最低兩百次的轉場中,雖然“張同學”視頻大部分屬于硬切轉場,但并未影響畫面的銜接度和舒適感。同時,在部分轉場中,張凱還充分運用J-cut剪輯技巧來保持視聽的連貫性和提高畫面的帶入感,比如在《求職面試》中,利用J-cut剪輯使三輪車的倒車語音提示與畫面的往后鋪展達到無縫銜接而以此確保轉場后的畫面流暢性。
通過“張同學”視頻呈現的多鏡頭語言與轉場特點可以看出,豐富的鏡頭語言只是創作優質視頻的基礎,從業者還需具備一定的剪輯技術,若顧此失彼,既會影響畫面的協調性,同時也會影響觀感體驗。
四、優化拍攝機位:豐富抖音視頻鏡頭的表達性
機位選擇的新穎與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視頻的質量,尤其是一些特殊機位,能讓普通生活場景在鏡頭中更加形象生動,更具視覺沖擊力。比如張凱在拍攝過程中,除了固定機位和手持移動拍攝外,特意將部分機位選擇在背簍、狗窩、水缸、電飯煲和塑料袋底部,利用物體固有形狀拍出畫面縱深感,使畫面更具沖擊力,從而讓觀眾獲得不一樣的視覺體驗。作為“張同學”視頻的一大特點,多角度的拍攝機位增強了畫面的視角沖擊和感染力,為視頻的增色提質加分不少。
而這也是部分縣級融媒體抖音號在制作短視頻時所欠缺的。受原有固定思維的限制,尤其是縣級電視新聞傳統拍攝手法的影響,除了固定鏡頭的推、拉、搖、移以外,并沒有過多的創新手法用于拍攝實踐,造成視頻鏡頭缺乏沖擊力和感染力。隨著新媒體的廣泛運用,群眾獲取新聞資訊的方式和渠道越來越多,傳統的鏡頭拍攝已滿足不了當前形勢發展需要。所以,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在力求創新地打造具有豐富感染力的視頻鏡頭。例如,在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就有許多別出心裁的機位選擇,比如要拍攝將某種物品倒入竹筐或背簍等容器中時,機位會選擇在容器內側底部,通過仰拍制造視覺沖擊力來增強觀感印象。這一點,“張同學”視頻的許多鏡頭與《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手法如出一轍,這也更加說明了好機位的運用其實也是打造優質視頻的關鍵因素之一。
所以,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創作短視頻時,必須注重機位的選擇和優化,切實讓鏡頭語言豐富起來,讓鏡頭“活”起來。比如以推、拉、搖、移的拍攝手法為例,除了常見的攝像師位置不變和被拍攝對象不動來進行鏡頭推拉搖移以外,還可對攝像師位置進行推拉搖移,從而達到搖臂的使用效果。同時,推拉搖移還有其他操作方式,比如推拉可分為慢推(拉)、快推(拉)和猛推(拉),推拉的力度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樣。除此以外,還可用跟、升、降、俯、仰、空、甩、第一視角等一系列拍攝技巧來豐富鏡頭的表達性。
五、選擇豎屏形式:提升抖音視頻播放的主流性
當前,豎屏播放形式已成為短視頻領域的主流趨勢,與橫屏相比,由于豎屏在景別上能起到聚焦展現的作用,能充分表現短視頻的親近感、互動性強和節奏快等特征,越來越受短視頻創作者、觀眾的偏愛和歡迎。比如前文列舉的李子柒、周周、丁真,包括張凱在內,他們的視頻播放形式均以豎屏為主。甚至“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抖音號在推送視頻時,會特意對部分橫屏視頻進行拉伸,以便能呈現豎屏形式。不難看出,豎屏播放已成為各類抖音號的首選形式。
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來說,如何制作符合主流趨勢的豎屏產品?貴州廣播電視臺動靜App手機新聞客戶端的采制方式就為廣大縣級融媒體抖音號短視頻產品的制作提供了思路。比如,貴州臺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除了利用攝像機拍攝電視新聞視頻外,會同步利用手機拍攝動靜App手機新聞客戶端所需的豎屏格式短視頻,并做到及采、及編、及發。隨著手機攝像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攝像功能逐漸變強,手機視頻的像素已能基本滿足新媒體短視頻的拍攝需要,因此,在融媒體時代,記者利用手機完成豎屏格式短視頻的拍攝應成為一種工作要求和工作常態。縣級融媒體抖音號的內容創作者也應結合采訪實際,盡可能以平臺的主流形式采制豎屏視頻,以便為廣大用戶帶來更舒適的觀看體驗。
結語
“張同學”在視頻風格、內容創新、技術運用、機位選擇和播放形式上為運營好縣級融媒體抖音號提供了許多啟示,對進一步改進縣級融媒體抖音號在運營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起到了參考作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新舉措,唯有主動思考,正視自身不足和自我改進,充分利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提高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縣級融媒體中心才能越建越好,才能更好發揮作為縣級主流媒體的優勢和作用,也才能進一步打通縣級媒體宣傳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注 釋:
[1]大家都在刷“張同學”到底刷的是什么[OL].央視網,2021-12-5.
[2]楊建華.全媒體時代的“內容為王”有何新內涵[J].人民論壇,2020(18):140-141.
[3]曹智,欒建強,李宣良.習近平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強調堅持軍報姓黨堅持強軍為本堅持創新為要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思想輿論支持[N].人民日報,2015-12-27(1).
[4]周曉堯,劉洋.視頻剪輯中轉場效果的分析與應用[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21(3):138-140.
(作者單位:貴州省紫云自治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