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摘要:低孔低滲儲層測井常會在煤層擴張環節出現,其中評價參數以多樣化的形式出現,直接影響測井數據的質量,需增加聯動框架的構建,以達到數據管控的目的。基于此本文結合實際思考,首先簡要分析了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的基本特征,其次敘述了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的定量計算模型。最后講解了定量解釋標準和重點井測井解釋。希望,對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的應用有所幫助。
關鍵詞: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含油性
一、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的基本特征
(一)非勻質性
將油氣田儲層進行規劃可分為泥巖、砂巖及部分礫石,二者可通過交錯的方式來規劃出其巖石屬性,遵循孔隙度的分布狀況,降低其在分布環節滲透率與孔隙度之間的差異性,讓其可以共同作為巖石屬性存在并展現出非勻質性的特點[1]。
(二)含油性
在測井評價環節巖芯含油性存在較小的差異,主要分為四種:油跡、油斑、不含油及熒光。在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數據顯示得出,油跡占比為31%,油斑為6%,不含油為39%,而熒光為24%,以此可見其具備含油性的特征[2]。
(三)巖性
通過取樣分析的方式來測定低孔低滲儲層的基本屬性,可通過6口井來進行測定,經試驗結果可知其中主要包含長石巖屑砂巖以及巖屑砂巖(長石砂巖等含量較少的砂巖可直接忽略)。根據不同巖石的粒度大小來區分等級,可按照其含量的多少進行排列,以從小到大的形式分別為:泥質、細礫、粗砂、粉砂及細砂。其中不同粒度的含量分別為8%、11%.16%31%以及34%,進而展現出其真實的巖性特征所在。
(四)物性
通過試驗的方式來掌握巖心數據的基本特征,以統計分析的手段將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進行測定,可規劃出孔隙度在12%以內,基礎平均分布值為9.8%。在此背景作用下低孔低滲儲層滲透率由巖石粒度的分布狀況決定0.1 *10 -3-10*10-3每平方微米[3],以此可計算出其平均值為5.1*10-3。以此可得出此油氣田屬于低孔低滲儲層。
二、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的定量計算模型
(一)孔隙度模型
傳統的體積模型無法將低孔低滲儲層進行評定,為確保計算工作的準確性可增加孔隙度模型的利用,通過巖心數據回歸的方式來實現對各部分數據的測定,制定合適的低孔低滲儲層來輔助其建立,保證所研究區域的巖芯孔隙度數據準確,以保證回歸模型的構建完全,通過A--42.15P+115.7的公式進行計算,其中孔隙度為A,密度為p。這樣可降低巖芯孔隙度計算環節產生的誤差,提高實際測值的準確性,增加回歸模型的利用,以保證誤差在可執行范圍內。
(二)泥質含量模型
在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實施期間需增加對泥質含量的了解,掌握此區域的各項參數,以實現對此數值的合理分析,將地層巖石的基本屬性展示出來,以便于測定泥質含量對儲層滲透率帶來的影響。在孔隙度操作期間可增加其與物性參數之間的聯系,利用準確的數據來提高測井數據的完整性。通常情況下測井數據與泥質含量之間的關聯較大,常會受到其影響。所以,可構建標準的泥質含量計算模型,利用數據測井評價的方式來掌握低孔低滲儲層中的各項數據,發揮出儲層的真正意義,以控制此技術實施期間的各項定量,掌握地層樣式的基本屬性。
(三)滲透率模型
在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應用期間,此工作易受到外界因素制約,通過滲透率模型的建立可實現對巖心滲透率的掌控,拉近孔隙度、滲透率之間的距離,以降低二者間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層級來實現滲透率模型的構建。其次,流動單元主要是指儲層孔隙結構的描述,掌握二者之間存在的比例關系。
三、定量解釋標準和重點井測井解釋
(一)定量解釋標準
根據低孔低滲儲層內的實現關系進行儲層數值的判定,保證計算模型內的各項數據能夠滿足要求,通過試油、巖芯及測試的方式得出準確的資料,使油層、干層、水層能夠滿足解釋標準。運用物性下限標準來恒定各分類所需,利用低孔低滲儲層的物性特征來控制其孔隙度及滲透率,在保證物性標準的基礎上實現工業產油工作的開展,使油層能夠準確的劃分,以作為界限存在并制定嚴格的物性下限標準,進而方便儲層及非儲層(即干層)的判定。
控制含油飽和度標準,以保證巖心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增加含水飽和度與儲層段孔隙度之間的關聯度,調節孔隙度在此期間的大小狀態,以確定此儲層段為干層或儲層。若在試驗期間孔隙度高于5%則為儲層,其中油水同層與油層之間的飽和度含量平均值為45,反之則為干層,以滿足額定量解釋標準。
在實踐環節物性下限標準具有片面性及隨機性,可通過頻率統計法、含油產狀法、束縛水飽和度法的方式來了解巖芯物性及各層間的含油差別,保證產狀與其之間的協調性,利用巖芯取樣的方式檢測在此期間的各項數據,控制數據丟失率在10%以內,確保其在油氣藏中能夠甄取出工業屬性,保證油氣流的穩定性,通過操作方式與孔隙度二者間的交匯狀況來構建出側鍵解釋圖表,以此可得出孔隙度下限標準為6%,滲透率的下限標準為0.056*10-3。
(二)重點井測井解釋與評定
增加在數據管理模塊、儲層識別模塊、儲層流體識別模塊等在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系統中的應用,保證數據轉換功能的應用正確,根據目前數據的運行狀態開展導出工作,實現內部測井方式的自動化分析,以數據編輯的方式來實現測井解釋與評定并增加理論模型的應用,使定量解釋方式可與融合算法相結合,合理規劃出巖石巖性特征,實現對巖石樣本的分類,讓評價系統順利運行并使單個粒子都能發揮出其作用。
結論:綜上所述,為掌握油氣田低孔低滲儲層的基本特征,需增加測井評價技術在此期間的應用,讓低孔低滲在此區域發揮出其作用,增加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以確保實驗數據的真實性。若未落實到位,無法穩定巖性、含油性、物性之間的關聯。因此,可增加理論數據的應用,在實踐環節構建出孔隙度模型、泥質含量模型以及滲透率模型,以輔助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的應用,發揮出于四性關系的重要意義,構建出定量解釋方案,穩定干層、水層、油層及油水同層之間的關聯。
參考文獻:
[1]黃顯華,唐劍茹,劉強.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研究[J].能源與環保,2021,43(10):110-115.DOI:10.19389/j.cnki.1003-0506.2021.10.020.
[2]劉夢青. 高郵凹陷S地區S19塊阜寧組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技術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8.
[3]胡志鵬. 乾安油田扶余油層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D].長江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