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鵬
摘要:人工智能生成物作為新時代的產物,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說是蒸蒸曰上,方興未艾。在智能作曲,自動駕駛,人臉識別,軍事等諸多領域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其引發的一系列著作權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歸屬問題也引起了很多爭論。本文從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定義、特征、定性以及著作權歸屬等方面,以調查問卷和查閱文獻的形式來探究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歸屬問題。
關鍵詞:人工智能生成物;特征;著作權歸屬;調查問卷
人工智能屬于大數據時代的產物。針對人工智能當前并無世界通用的標準定義,其以海量的數據信息為基礎,呈現出了智能化、效率高、共享式等特征。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具有盲目性,引發了社會倫理道德、權利歸屬、利益保護等方面的問題。在著作權領域,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屬于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以及著作權權力歸屬等問題,在學界有很大的爭議。
一、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定義
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專業計算機程序語言下自動生成的產物,可以將其視為人工智能的“作品”,是智能化算法的產物,人工智能生成物也被直接用于現實的諸多領域。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其是人工智能的“獨創物”,具有“獨創性”,人類無法控制其具體內容和表現手段。
二、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特征
人工智能生成物與人類作品相比較而言具有如下特征:
(1)外部表現形式與人類作品相似
鑒于人工智能屬于人類設計的模仿人類思維運作的智能機器,而某種特定的人工智能往往由人類設計并用于特定的目的,因此在運作過程中,人工智能所追求的目標也是盡可能達到人類思維活動的模式和水平。在這種模仿人類思維活動的創造活動中,人工智能按照人類既有的創作模式進行創作,其生成物在外部表現形式上也與人類作品極其類似,比如小說表現的故事性結構,詩歌表現的詩句結構,新聞報道表現的時間地點事件三要素結構。
(2)創作所需時間短且創作效率高
人類發展技術的基本需求是解放勞動力并提高生產力。而作為人類社會現今先進技術代表的人工智能,在人類的設計和發展下,其創作效率已經遠超人類作者。人工智能基于數據解析和算法處理的創作活動可以在短時間內對一定規模的數據進行完全的處理和學習,并在短時間內創作出大量代表人類一般水平的作品。因此,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創作作品的數量將會快速增加,并且在人類社會中流通。
三、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定性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定性問題,目前學界沒有統一的看法。一種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應當被視為作品,一種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不能被視為著作權法上的作品,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獨創性的作品認定條件是學界產生爭議的主要原因。
(1)人工智能生成物能夠成為作品
贊同人工智能生成物能夠成為作品的學者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通過技術手段或深度學習產出的內容已具有其獨創性,在確認“獨創性”的標準上,堅持“額頭流汗原則”,即只要為之付出了腦力勞動,就可以將其視為具有獨創性,因此人工智能生成物可以看作為了生成內容而采用一定的運算、規則等形式的勞動的成果,甚至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并不必“流汗”,也無法流汗,但是其創造內容的過程已經和人類的思維創作過程非常相似。再者,對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侵權行為,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判斷標準,將其視為作品,可以采用著作權法進行保護,這對于保護人工智能生成物背后的利益有著巨大作用,對于激勵更好的內容產出有著積極的影響。
(2)人工智能生成物不能成為作品
不贊同人工智能生成物成為作品的學者大多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并不具有人腦所具有的思想和情感,僅僅是單純的將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產出,在產出內容的過程中,并沒有人類的意識思想的參與,并且著作權法上的作品的作者應當是人類,否則隨便一只動物不小心形成的一個作品都可以稱之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這對于保護人類真正意義上的作品并不具有益處。蘭州大學王淵學者指出,人工智能生成物不能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理由為:①人工智能生成物不能簡單歸納為人的“智力成果”;②人工智能生成物不具有情感表達和思想體現;③生成物不符合著作權法中“獨創性”的規定。王遷教授在《知識產權法教程》中提到,機器人作畫所產生的作品,歸根結底還是人類預先設置好的程序算法所產生的作品,與人類智力創造出來的作品有本質的區別,不能產生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
筆者認為,人工智能在經過一系列智能化學習之后生成的作品與人類作品放在一起幾乎無法辨別,雖然在目前這個階段仍需要少量人為的干預,但是僅僅從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來看,其已經符合著作權法中所陳述的“獨創性”要求。因此,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人工智能生成物屬于著作權法中所稱的“作品”。
四、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權利歸屬分析
目前學界關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權力歸屬學說主要有“人工智能設計者說”、“人工智能所有者說”“人工智能作者說”等。
“人工智能設計者說”(有32%調查對象支持此觀點)主張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屬于該人工智能的程序設計者。該學說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基于人工智能平臺產生的,是人工智能在其設計者設定的算法語言中產生的,因此其著作權應歸屬于人工智能的設計者。人工智能的設計者對于人工智能的產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付出了最多的努力。此外,將著作權歸屬于人工智能設計者,會更多的激發設計者創造積極性,促使人工智能領域更加健康和諧發展,設計者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護。
“人工智能所有者說”(有43%調查對象支持此觀點)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應歸屬于該人工智能的所有者,此處所稱的人工智能的所有者,是指通過支付對價等方式取得人工智能的所有權人。在人工智能進行轉讓時,可以認為人工智能所有者取得了針對人工智能的所有權益。在取得人工智能的所有權時,所有者即已支付對價,此時與人工智能生成物仍存在利益關系的就只有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在人工智能的創作過程當中,盡管所有者并未作出貢獻,但是從人工智能的整個產生環節來看,所有者作為最后為人工智能支付對價之人,其付出的對價可以視為滿足了人工智能投資者和設計者的利益,因此,人工智能的所有者是人工智能能夠得以在市場上流通并創作的根本因素,賦權給人智能的所有者,有助于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發展。此外,人工智能所有者通過支付對價的方式取得人工智能,其根本目的在于取得人工智能創作的功能,從而獲得創作的產物,因此其支付的對價可以視為對人工智能創作產物的投資,賦予所有者以著作權可以實現對所有者的利益的保護。
“人工智能作者說”(有25%調查對象支持此觀點)認為人工智能本身可以作為著作權的主體,享有與自然人同等權利。該學說把人工智能作為著作權法中除了自然人之外的新的主體,使其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獨立承擔法律責任、享受法律權利。該學說認為人工智能經過一系列深度學習之后,可以進行完全獨立的創作,因此其作品完全符合著作權法中的“獨創性”,其完全掌握了自主性,創作什么類型作品由自身決定,所以該學說認為新設人工智能作為新的著作權主體是可行的。
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所有者說”更有利于如今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依據目前著作權法的規定,人工智能并不屬于著作權法中的主體,因此筆者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應該以人為核心,將權力落實到人的身上。至于是歸屬于所有者、設計者、還是使用者,由于人工智能設計者其利益通過其它方式得到了保證,而人工智能使用者在人工智能產生以及創作過程中沒有提供任何所謂的貢獻。因此將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歸屬于人工智能所有者,可以更好實現利益均衡和利益分配,保護人工智能所有者的利益,同時,人工智能生成物可以視為人工智能在其所有人意志下創作的產物,因此將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權歸于人工智能所有人也具有正當性。
五、結語
二十一世紀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時代,其發展速度遠超我們的想象,科幻片中的部分場景已經成為現實,人工智能正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給我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對現有的法律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法律具有滯后性,我們如何應對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是立刻做出法律回應還是靜觀其變,值得我們大家思考。
參考文獻:
[1]王遷.論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在著作權法中的定性 [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35(5):148-155.
[2]易繼明.人工智能創作物是作品嗎? [J].知識產權,2017,(05):138-139.
[3]熊琦.著作權法中投資者視為作者的制度安排[J].法學,2010(9):79-89.
[4]曹新明.著作權法上作品定義探討[J].中國出版,2020(19):10-16.
[5]程夢瑤.人工智能創作物著作權保護問題研究 [J]. 圖書館,2019(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