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馗
近日,一則“酸菜餡正大包子吃出抹布”的視頻引發熱議。當事人牛女士稱其在正大食品旗艦店購買的一款酸菜口味包子中,吃出了類似于抹布的東西。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作為一個關系著千家萬戶,關乎所有人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民生領域,卻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從2012年的“麥當勞舊貨換新裝食材掉地上繼續用”,到今年的“土坑酸菜”,十余年間,在央視“3-15晚會”上,食品安全問題從未缺席,給大眾的印象是“按下葫蘆起了瓢”。
每起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后,少不了網民和媒體的口誅筆伐,也少不了相關責任人的道歉,但類似問題卻屢禁不止。究其根本,面對龐大的市場利益,總有個別不良商家不惜突破底線,昧著良心去傷害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面對現實,我們應當認識到,受產業發展水平、企業管理水平、消費結構水平、法治建設水平、誠信道德水平等因素制約,中國當前的食品安全狀況雖有向好趨勢,但仍不容樂觀,一些違法違規頑疾未能得到根治,各種問題時有發生。根據公安部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1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3萬余名。
違法成本低,是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絕的一個重要原因。強化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和震懾應引起重視,對食品安全問題須用重典、下猛藥。近日,四川省成都市一火鍋店老板因反復回收利用廢棄火鍋油脂銷售長達19個月,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銷售額達137.6萬元,被成都市高新區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經審理,法院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十年,罰金260萬元,并支付懲罰性賠償金1376萬元。
十年刑期加上1000多萬元賠償,被告人算得上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當處罰遠遠大于收益時,可以在每個人的心底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有效預防不法行為發生。
要想讓食品更安全、更令人放心,必須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陸續頒布了《2021年度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立項計劃》《食品安全標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等相關規定,旨在促進食品行業健康發展。2022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提出,要嚴格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監管。
此外,生產者和經營者切實承擔各自責任,消費者學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執法者進一步強化檢查和監管力度,也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路徑。當生產、流通、消費、監管各個環節都被戴上“緊箍兒”,食品安全水平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提升。
(責編惠寧寧美編劉曉瑩)4816ABB1-975C-4573-BBA1-99D00592A7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