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秀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受教師的重視。各種新型的教學手段被提及,尤其是情境教學法,能讓學生直觀地獲取知識經驗,發展他們的學科素養,得到了教師的一致好評。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強、態度嚴謹的學科,是所有理科性知識的基礎內容。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也是教師的重點工作內容。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受年齡和能力的影響,小學生只能了解表面的知識內容,對深層次的知識缺乏挖掘,尤其面對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定義,他們理解起來較為困難,給數學課程造成了不小的困擾。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能改善這一現象,通過虛擬情境的構建,幫助學生展開趣味性的學習,直觀地獲得一些數學經驗,進而達成教育目的。基于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情境教學的優勢,選擇合適的內容展開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展高質量的課堂活動。
一、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教師要想切實保證課程的開展效率,同時將情境式教學手段,更充分地應用于課程教學的開展中,就務必先對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進行相應分析,以便為后續課程的革新提供理論基礎,并促進課程革新的全面徹底展開。
(一)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性的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對小學生而言有著不小的難度。不僅如此,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氛圍較為壓抑,教師一味地灌輸知識內容,反而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讓學生更加抗拒這一學科。小學生具備具體形象化、好奇心重、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完全迎合了小學生的需求,使用虛擬的教學環境展開學習,一來改善了課上的學習氛圍,打破了以往教師主導的課堂,成功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習興趣;二來還能將原本抽象、死板的知識內容靈活化,迎合了小學生的實際需求,在課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其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二)建立自主學習習慣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活動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要求教師打破傳統教學的弊端,使用師生平等教學的方式,在課程中培養他們主動學習、自主構建知識的能力,這是教師的根本任務。情境教學法的使用,讓學生在虛擬的氛圍中展開學習,通過一些輔助教學工具或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引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后續的課程中能將興趣化成學習的動機。這一教育優勢,能讓學生自主地走進課程中,在興趣的驅使下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通過身邊同伴或自己的力量展開課程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意識和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對未來的學習乃至一生的發展,都有著長久而又深遠的影響。
(三)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小學生思維邏輯處于具體形象階段,對一些知識內容,只能了解表面的含義,對深層次的知識缺乏理解和感悟,給數學學習造成了不小的困擾。情境教學法靈活度較高,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根據課程內容和實際情況,靈活地進行調整,使用不同的知識內容展開學習,迎合學生的心理需求。不僅如此,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情境教學法的使用,能讓學生展開趣味性的學習,將一些內容抽象、隱晦的知識轉化成為直觀、形象的經驗,幫助他們了解抽象的內容。
二、當前小學數學課程開展中所存在的問題
教師要想充分利用情境式教學,開展小學數學課程,并由此提高課程開展中整體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就應該對當前小學數學課程開展過程中所存在的相應問題進行有效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提供給后續課程革新以發展方向。
(一)教師教學觀念相對陳舊
就當前的課程開展來看,最突出的一點問題就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陳舊這一方面。據調查,當前大部分小學教師,仍秉持著應試教育背景下的教學觀念,以“灌輸式”教學手段對學生展開相應的教學,這樣的方式下,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能動性難以得到有效激發,進而對其自身的綜合發展能力的提高有著相對阻礙的影響。
(二)課程開展形式相對單一
在教師的陳舊教學觀念下,課程的開展形式也會相對單一,而這也是導致課程整體開展質量和效率難以充分發揮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學數學相較于其他學習科目來說,本身便擁有一定的復雜性和難以理解性,當教師以單一且直接的形式進行課程教學時,學生難免會出現對教學內容理解不清的現象,而長此以往的理解不清,會使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不但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難以得到有效推動,而且其學習能力也會相對下降,整體教學資源出現浪費。
(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因為小學數學課程其本身的學習難度就相對較大,對學生所提出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又相對較高,所以學生會下意識地排斥數學課程。而從上述兩點當前課程開展中所存在的不足中,還能發現課程的開展形式、教學內容也會相對枯燥,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一再被降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當學生失去對一門學科的興趣時,課程的整體開展質量和效率自然會相對降低,因此當前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也是影響課程全面、高效開展的重要阻礙條件之一。
三、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策略
從上述情境教學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以及當前小學數學課程開展中所存在問題的詳細分析中,教師能明確地了解到與小學課程中利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在開展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對課程發展方向的相關指導作用。而教師要想切實保證課程中教學情境的利用,能完全發揮高效教學的用途,就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相應的課程革新。
(一)構建生活化情境,加強數學知識運用能力
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數學作為一門常見的學科,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基于此,在使用情境教學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展開教學,根據教材的內容,聯系一些生活中的知識,通過趣味學習的方式展開教學,在虛擬的情境中,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和分析能力。此外,在進行情境構建的時候,教師要考慮本班學生的年齡情況,盡可能地使用一些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事情,避免和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材“生活中的數”一課,要求學生認識數字“1~10”,并能根據自己的觀察,準確地表達出來。在展開情境構建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電子設備展開教學,給學生營造一個鄉村的環境,引導學生說出在圖片上看到的數學信息。如“2座房子”“3只鴨子”“4棵樹”“5個小朋友”等內容,利用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環境展開教學,既能拉近學生和數學學科的距離,還能加強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保證課程內容的質量,達成教育目的。
(二)建立疑問性情境,提高數學知識探究意識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對一些疑問性的知識有很強的興趣。在構建情景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展開教學,通過疑問情境的方式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意識,同時鼓勵他們自主挖掘課程知識,主動構建知識框架,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深入學習內容中,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數學課程更具有趣味性,將枯燥乏味的知識內容變得靈動起來,使小學生更容易接受。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材中“有趣的圖形”一課,要求學生認識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內容。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疑問情境,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展開探究。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出示圖片并詢問學生“這兩個積木拼成的造型,都有哪些圖形呢?他們像什么呢?有什么特點呢?”等,引導學生展開回答,“有橡皮一樣的長方形!”“有糖果一樣的圓形!”“還有像巧克力一樣的三角形!”等,隨后教師加強教育引導,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記憶,提高他們對數學內容的印象。
(三)創設操作性情境,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
小學生具備著好動、好玩、好奇的特點,針對這一特性,教師可以將其利用起來,創設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情境,通過學習內容和教學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邏輯,同時加強他們的合作意識。如在展開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不同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展開學習,利用同伴的力量挖掘知識內容,自主地討論課程分析知識,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發展學生的合作實踐能力,同時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材中“購物”一課,要求學生能認識不同面值的錢幣,并能學會簡單的計算。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展開計算,利用小組的方式,給他們構建一個操作性的購物情境。如“一瓶醬油一元五角,一袋精制碘鹽一元,買這兩樣物品要多少錢?”鼓勵學生和小組的同學一起展開學習,通過他們自己的力量,學會分析并整合知識內容,增強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保證數學課程的學習效率。
(四)展開實踐性情境,提升數學知識應用技能
學習的目的是為以后的社會生活做好準備。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學生能牢牢地把握住知識內容,不僅能解決書本中的一些問題,還能運用到實際生活,根據一些現象和內容,通過數學知識解決一些難題。基于此,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實踐性的課程,構建一些實踐教學情境,打破課上教學的局限性,讓他們都走到外界的環境,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并能選擇合適的地方將其應用,提升數學知識的應用技能,構建高效的課程活動。如在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材中“生活中的大數”一課,要求學生理解并掌握大數的應用,在合適的環境中理解其表達的含義。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打破傳統課堂的局限性,帶領學生走到戶外,構建一個實踐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大數,利用社會上的內容展開講解,如“商場生意成交額突破30000000元”“我市人口數量為670000人”“此公園占地面積為30000公頃”等內容,利用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技能,對課程有著很大的幫助。
(五)設計游戲化情境,體驗數學知識的趣味性
小學生活潑愛玩,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學活動,提出了課程游戲化理念,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在玩中學,通過娛樂的方式掌握知識內容。基于此,根據理念和學生特點,教師可以構建一個趣味性的游戲化教學情境,使用比賽、角色游戲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使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展開教學,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構建高質量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如在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材中“觀察物體”一課,要求學生學會從正面、上面、側面觀察物體,并說出觀察到的圖形,發展他們的空間幾何思維。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構建一個游戲化的情境,讓學生展開小組競賽游戲。教師隨機提供一個圖形或造型,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快速說出俯視圖、正視圖、側視圖的內容,用時最短、速度最快的小組獲勝。這種教學手段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趣味性游戲教學的元素,提高他們對知識內容的分析,對課程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六)編寫故事性情境,提升數學知識學習興趣
故事元素是一種特殊的情境構建,需要教師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在展開新課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較為感興趣的素材,如學生熟知的卡通人物,或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內容,通過“故事導入”的方法,給學生構建一個虛擬的教學情境,利用故事的懸疑、趣味、曲折性吸引其注意,在講解故事的過程中,融合進數學知識內容,進而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構建高質量的課程活動,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穩定提升。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材中“千克、克、噸”的知識內容中,要求學生掌握三者之間的轉化,并能在不同的語境中正確使用。在故事性情境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一些他們較為感興趣的內容,如“唐僧師徒四人在取經的路上,碰見了一些數學問題,妖精告訴他們答案正確才能通關,你們能幫助他們嗎?”這樣的故事情境能快速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故事的引導下展開學習,對課程活動有著很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闡述了其獨有的教育意義和優勢,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案例內容對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展開了討論,并給出了幾點教育建議。小學數學課程內容豐富,主要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和學習態度,為未來理科性知識的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教師應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正確的理念和想法,結合不同課程中的知識,創設多種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為未來的社會工作和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