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能惠,李 琤,王愛國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汽車與軌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官方數據顯示,在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下,2020年我國汽車全年銷量達2 531.1萬輛,仍位居全球第一,實現我國連續十二年蟬聯全球汽車銷量冠軍。由此可見,即便是受到疫情影響,我國汽車行業表現也好過預期,這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時也表明了汽車行業對汽車類技術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職院校作為汽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基地,學生的就業渠道、就業對口率、就業穩定性等內容對汽車類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調研學生對母校的課程設置、職業能力培養途徑、書證融通方式等的建議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參考價值。
問卷的內容基于就業基本現狀、職業能力發展、人才培養建議三方面確定,如圖1所示。就業基本現狀主要包括就業渠道、目前的就業的工作類型、頂崗實習階段經歷了幾次工作、第一份工作經歷的時間等;職業能力發展包括對當前工作是否滿意、企業要求的職業素養、就業面臨的困難、晉升計劃等;人才培養建議主要調研畢業生從就業的角度對母校人才培養的建議,以期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圖1 調查問卷的三個方面
本次問卷調查活動主要面向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以下簡稱“汽檢專業”)2021屆畢業生。通過問卷星平臺在線發放,問卷發放的時間為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1日。統計回收共102份有效問卷,通過SPSS分析,得到信度分析與效度分析值如表1、表2所示。根據分析結果可知,本次問卷調查的Cronbach(系數)為0.898,KMO值為0.825,由此可見,調查問卷的數據信度與效度較好,結果較為準確、合理,具有統計學研究價值。

表1 調查問卷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在調研的102名汽檢專業2021屆畢業生中,有69.61%的學生直接就業,從事的工作類型有40.2%從事汽車類工作,34.31%從事非汽車類工作,學生在自主創業中從事汽車類自主創業為0;工作地點主要在安徽省以及其他長三角地區,其中在蕪湖市工作的畢業生占到了50.98%,有12.75%的學生成功專升本,如表2所示。調查結果顯示,培養的畢業生在服務本地經濟以及長三角地區經濟方面有較好的成效,但專業對口率仍有待提高。
絕大多數同學通過學校推薦和自行尋找等方式就業,學校推薦就業占比28.43%,可見學校在就業崗位推薦服務上起到了較好的作用,自行尋找工作單位占比37.25%,數據還顯示有12.75%的同學是通過親朋好友介紹入職的。畢業生初次就業的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占比最高,達30.39%,其次是月收入3000~4000元的占比22.55%,平均薪資收入不高。有32.35%的學生期望月薪大于實際月薪,40.2%的學生認為期望月薪與實際月薪基本一致,有12.75%的同學認為實際薪資超出了預期值,如表3所示。

表2 畢業去向、工作地點及工作領域

表3 就業渠道、初次就業收入以及期望薪資與實際薪資的比較
在一個月之內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說明就業本身并不困難,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本專業的就業市場較好,就業率較高。但是1個月左右就跳槽的學生達到了32.35%,數據表明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性一般。其中,由于薪資水平達不到期望 工資而更換工作的同學占到了20.59%,由于工作環境差和工作時間長而跳槽的同學分別占比11.76%和5.88%,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畢業生的吃苦耐勞精神有待加強,如表4所示。

表4 畢業生就業穩定性
數據顯示,學生的就業滿意度以及對母校的滿意度均較好,但是仍有少數同學對就業不滿意,對母校不滿意,如圖2所示。學生從事的工作有五險一金的占比44.12%,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排名前三的是難以確定就業方向、不了解就業市場、 所學知識與工作實際相差較大,如圖3所示。盡管如此,仍有44.12%已經在實施晉升計劃,有晉升計劃想法的占32.35%,如圖4所示。同時,在工作中,學生認為企業最重視的職業素養排名前三的是語言溝通能力、專業技術技能、責任心和意志力,如圖5所示。


圖2 滿意度調查

圖3 畢業生職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圖4 畢業生職業晉升計劃

圖5 畢業生職業素養要求
調研發現,畢業生認為在工作中對他們幫助最大的專業課程排名前三的是汽車檢測技術、汽車故障診斷與維修、汽車電器設備與維修,如圖6所示,這和我們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基本一致。有31.37%的同學建議增設新能源相關課程,26.47%的同學建議增設汽車制造類相關課程,23.53%的同學建議增設智能網聯汽車相關課程,還有18.63%的同學建議增設汽車營銷相關課程。他們認為能快速提升職業素養的培養方式主要有專業實踐實訓、課堂教學、技能競賽等,如圖7所示。通過調查發現,畢業生中有74.51%的同學認為汽車維修工證書對就業非常關鍵、72.55%的同學認為1+X汽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他們的幫助較大,很有必要考取,這些信息都為我們后續對汽車類人才培養和書證融通提供了重要參考。

圖6 畢業生認為在工作中最有幫助的課程

圖7 畢業生認為在校期間能迅速提升你的 職業素養的方式
2021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高職院校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是評價人才培養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以就業為導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能力、專業能力以及關鍵能力,其中,基本能力是指必須要具備的基本從業素質,如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責任心、判斷力等;專業能力指的是作為專業崗位技術人員必備的能力,如實踐操作能力、新技術、新工藝等應用能力;關鍵能力指的是可遷移的核心能力,學生要適應社會發展、技術進步等與時俱進的能力,要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從學生跳槽的數據表明,有32.35%的同學上崗一個月以后就跳槽,說明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穩定性一般,跳槽的主要原因是薪資不滿意、工作環境差、工作時間長等。學生的就業適應性還有待加強,需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責任心、誠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汽車類專業尤其需要學生的不怕苦不怕累的職業精神,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檢修服務,同時也需要有較強的責任心和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對畢業生進行職業能力發展調研時發現,有33.33%的同學認為所學知識與工作實際相差較大,有29.41%的同學認為缺乏就業技巧,這說明學生在職業能力中的專業能力方面還存在不足,結合學生對職業素養提升途徑的建議來看,學生認為較好的途徑是課堂教學、專業實訓、技能競賽,因此應該著重加強這三個途徑的專業能力培養。針對汽車類專業來說,要注重對汽車檢測技術、汽車故障檢修等方面的技能培養,充分發揮汽車類技能大賽、汽車1+X書證融通的作用。
數據表明,從事和汽車類相關工作的同學比例低于50%,其中自主創業(非汽車類)的僅占比2.94%,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仍需加強。從畢業生對增設課程的建議可以看出,學生對新技術的渴求,希望增設新能源以及智能網聯等相關課程,進一步說明我們應當優化課程體系,加強汽車類專業人才的關鍵能力培養。
“雙師三能”型教師指的是“有教書育人能力、有指導實踐能力、有社會服務能力”的教師。提高汽車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執行者仍然是教師,教師具有全面的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對促進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調研結果顯示,學生認為能夠迅速提升職業素養的途徑除了課堂教學和專業實踐等,還有參觀考察、講座學習等。在我校奇瑞產業學院校企合作背景下,企業教師到校參與實踐教學,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到校開展汽車技術講座,到企業實地參觀學習等,拓寬校企合作路徑,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對接本地汽車產業結構,充分利用產業學院平臺,教師定期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全面提升專業實踐能力。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基于崗位需求、融入汽車新技術,制定課程標準,積極建設校企合作項目,共建實訓基地,編制校企合作特色教材等,服務區域經濟的同時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同時,鼓勵教師創新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設計,積極參加教師教學能力比賽,提升教學能力。
就業指導是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且對提升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也有關鍵作用。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有少部分同學對就業非常不滿意,對母校滿意度欠佳。這都說明了我們在就業服務上還有不足。就業指導不應只是就業前的集中指導,應當是全程化指導的。從大一開始,在入學教育環節就讓學生了解汽車行業的現狀,樹立大學的學習目標。在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課程中就業創業類的課程讓學生初步探索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增強就業創業的意識,培養學生就業創業的能力。在具備一定的就業和創業知識、專業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教師指導學生申報汽車類專利、參加各級各類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就業創業實戰經驗。在大三即將頂崗實習時,宣傳就業創業最新政策,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讓學生了解最新就業創業的形勢,普及就業創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常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正確認識個人興趣愛好、優勢不足等,指導學生面試技巧,幫助學生順利就業,高質量就業。學生就業不是終點,要做好就業跟蹤調查,了解學生就業狀況、職業能力發展情況、對人才培養的建議等,評估就業質量,為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供重要參考,形成人才培養閉環新模式。
以2021屆汽檢專業畢業生為調研對象,從畢業生就業基本現狀、職業能力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建議三方面設計問卷,通過調研數據分析,得出結論:我校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滿意度總體較好,但仍存在就業對口率不夠高、就業穩定性需加強、所學知識與工作實際相差較大、缺乏就業技巧等不足。汽車類專業人才培養應當以就業為導向,將職業能力培養融入到教學和實踐環節,豐富人才培養的內涵,深化校企合作,培養具備突出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掌舵人”。同時,將就業指導貫穿大學教育,全程化指導,畢業后跟蹤調研,為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