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娟 向圣曉 袁甜甜 郝海琴 謝萍
1揚州大學護理學院,揚州 225009;2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胸外科,鹽城 224001;3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門診,揚州 225001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組成部分,因其高流行率和病死率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1]。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2]推算我國冠心病患者已達1 100萬例,開展冠心病的手術量也隨之增加。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又稱冠狀動脈搭橋術,是通過血管重建手段,改善心肌缺血,進而恢復功能,緩解心絞痛癥狀[3]。在美國,每年將近40萬例患者行CABG,是治療冠心病的主要外科手術[4]。但手術對患者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絕大多數術后患者會出現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譫妄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疾病康復[5-7]。心臟康復(cardiac rehabilitation,CR)是一項綜合性干預措施,旨在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優的心理和身體條件,改善術后患者心血管功能,降低疾病死亡風險,防止病程逆轉[8-9]。指南建議對CABG患者進行早期CR,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結局[10]。生活質量是CABG后患者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主要體現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活動等方面[11]。有研究表明,術后早期心臟康復可減輕患者焦慮、抑郁狀態,促進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患者身體活動耐力和生命質量,對CABG患者安全、有效[12-13]。健康生活質量調查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14]以調查、評估人們的健康狀況為目的,廣泛應用于評價人群生命質量,包括8個維度,即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前4個維度屬于生理健康領域,后4個維度屬于心理健康領域,其8個維度的克朗巴赫α為0.753~0.933,且所有維度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5]。研究表明,SF-36中8個維度的信度和效度優于SF-12,并被證明在心臟病患者中具有較好的心理測量特性和國際可比性[16-17]。我國學者江彩霞和郭杰文[18]、王曉麗等[19]、He等[20]通過測評SF-36量表中各維度的評分以評價運動康復對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國外學者Rosic等[21]、Bhattal等[22]、Bravo-Escobar等[23]均選擇SF-36量表作為評估工具以評價心臟康復對生活質量的影響,Hirschhorn等[24]和孟祥雪等[25]對生理和心理領域也做出評分,由此可見,該量表對于健康生活質量的評價更全面,不僅可以分別對各個維度作出評價,還可對前4個維度生理健康和后4個維度心理健康總分分別作出評價,是目前評價健康生活質量的通用量表,且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
然而也有研究表明,術后心肺康復訓練對患者生活質量改善不明顯[26]。究其原因,可能與納入文獻數量有關。因此,本研究通過循證方法,收集國內外CABG患者CR訓練的隨機對照試驗(RCT)進行meta分析,進一步探討CR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臨床提供依據。
計 算 機 檢 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CNKI)、萬方、維普、CBM數據庫,檢索醫脈通、梅斯醫學、中國臨床指南文庫網站等其他資源,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1年5月。
依據PICOS原則,采取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檢索,中文檢索詞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r冠狀動脈搭橋術or冠脈搭橋術”and“心臟康復”and“生活質量or生存質量”and“隨機對照試驗or RCT”,英文檢索詞為:“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and“Cardiac rehabilitation or Cardiovascular Rehabilitation or Rehabilitation,Cardiac”and“Quality of Life or Life Quality or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r HRQOL”an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CT”。
(1)納入標準:①研究類型為公開發表的RCT;②研究對象:年齡≥18歲的CABG后患者,術后病情平穩,無其他嚴重并發癥;③干預措施: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干預組均接受CR訓練;④結局指標:生活質量評價。(2)排除標準:①重復發表的文獻;②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③評估工具或方法不明確的文獻;④非中、英文文獻;⑤C級文獻。
3.1、自行制作資料提取表格 內容包括:(1)研究設計類型;(2)納入文獻基本信息,包括發表年份等;(3)研究對象基本特征,包括年齡、各組樣本量、疾病狀況等;(4)干預措施,包括干預組干預措施、干預場所、干預時間及測評時間;(5)結局指標,包括指標測評工具。
3.2、成立文獻篩選小組 由3人組成,設1名組長。2名成員按事先制定的資料提取表獨立進行文獻篩選、資料提取并交叉核對,如遇分歧2人討論協商,協商不定則征求組長意見,最終達成一致。篩選過程中如遇資料不全則與原文作者取得聯系。
由前期篩選文獻的2名成員分別采用Cochrane手冊5.1.0版推薦的針對RCT研究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對納入的文獻進行方法學質量評價,如遇分歧則討論解決或交由組長裁定[27]。文獻評價內容包括:(1)隨機序列產生;(2)分配隱藏;(3)對實施者和參與者施盲;(4)對結局測評者施盲;(5)數據結果的完整性;(6)選擇性報告結果;(7)其他偏倚。研究者按照上述標準對每個項目作出“低風險偏倚”“不清楚”“高風險偏倚”的判定。若完全滿足上述標準,則發生偏倚的可能最小,為A級;部分滿足上述標準,發生偏倚的可能性為中度,為B級;完全不滿足上述標準,發生偏倚的可能性為高度,為C級。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采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RevMan 5.4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通過χ2檢驗結合I2檢驗對文獻進行異質性判斷。若P>0.1,I2<50%,表明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若P≤0.1,I2≥50%,分析其異質性來源,如無臨床學或方法學異質性,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若各研究間異質性過大且無法判斷異質性來源,采用描述性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判斷結果穩定程度。本研究僅涉及計量資料,并且各研究均采用相同的量表測量,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作為效應指標,并且采用95%置信區間(CI)表示效應量。檢驗水準設為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具體見圖1。

圖1 文獻檢索流程圖
本研究納入10項RCT研究[24-25,28-35],共763例患者,干預組383例,對照組380例。其中1項研究[24]設置了3個組,即標準干預組、步行運動組和步行呼吸運動組。本研究只納入標準干預組和步行運動組。文獻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10篇納入研究文獻的基本特征
具體見表2、圖2、圖3。

圖2 納入文獻的偏倚風險比例圖

圖3 偏倚風險圖:研究者對納入研究中每個偏倚風險項的判斷

表2 10篇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評價
4.1、CR對生理功能的影響 9篇研究[24-25,28,30-35]評價了CR對生理功能的影響,共納入722例患者,各研究間異質性顯著(P<0.000 01,I2=94%),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CR組生理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11.85,95%CI5.25~18.45,P=0.000 4),具體見圖4。

圖4 心臟康復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健康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生理功能影響的meta分析
4.2、CR對生理職能的影響 8篇研究[24-25,28-30,33-35]評價了CR對生理職能的影響,共納入679例患者,合并檢驗顯示各研究間異質性顯著(P<0.000 1,I2=78%),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CR組生理職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6.96,95%CI4.94~8.97,P<0.000 01),具體見圖5。

圖5 心臟康復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健康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生理職能影響的meta分析
4.3、CR對軀體疼痛的影響 10篇研究[24-25,28-35]均評價了CR對軀體疼痛的影響,共納入763例患者,合并檢驗顯示各研究間異質性顯著(P<0.000 01,I2=88%),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CR組軀體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6.74,95%CI2.39~11.10,P=0.002)。具體見圖6。

圖6 心臟康復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健康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軀體疼痛影響的meta分析
4.4、CR對總體健康的影響 9篇研究[24-25,28,30-35]評價了CR對總體健康的影響,共納入722例患者,合并結果示各研究間異質性顯著(P<0.000 1,I2=76%),隨機效應模型示CR組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12.22,95%CI7.35~17.10,P<0.000 01),具體見圖7。

圖7 心臟康復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健康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總體健康影響的meta分析
4.5、CR對活力的影響 10篇研究[24-25,28-35]均評價了CR對活力的影響,共納入763例患者,合并效應值顯示各項研究間異質性顯著(P<0.000 01,I2=92%),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CR訓練對生命活力有顯著影響(MD=14.35,95%CI6.92~21.79,P=0.000 2),具體見圖8。

圖8 心臟康復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健康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活力影響的meta分析
4.6、CR對社會功能的影響 10篇研究[24-25,28-35]均評價了CR對社會功能的影響,共納入763例患者,統計分析示合并效應值后各研究間異質性顯著(P=0.01,I2=58%),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CR組社會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 異 有 統 計 學 意 義(MD=7.11,95%CI2.83~11.39,P=0.001),具體見圖9。

圖9 心臟康復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健康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社會功能影響的meta分析
4.7、CR對情感職能的影響 9篇研究[24-25,28,30-35]均評價了CR對情感職能的影響,共納入722例患者,各研究間異質性顯著(P<0.000 1,I2=77%),固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CR組情感職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9.70,95%CI2.64~16.76,P=0.007),具體見圖10。

圖10 心臟康復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健康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情感職能影響的meta分析
4.8、CR對精神健康的影響 10篇研究[24-25,28-35]評價了CR對精神健康的影響,共納入763例患者,合并檢驗顯示各研究間異質性顯著(P<0.000 1,I2=9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CR組精神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11.10,95%CI4.61~17.58,P=0.000 8),具體見圖11。

圖11 心臟康復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健康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精神健康影響的meta分析
4.9、CR對生理健康總評分的影響 2篇研究[24-25]評價了CR對生理健康的影響,共納入120例患者,研究間異質性顯著(P<0.000 1,I2=98%),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組間生理健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9.29,95%CI-8.74~27.32,P=0.31)。具體見圖12。

圖12 心臟康復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健康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生理健康影響的meta分析
4.10、CR對心理健康總評分的影響 2篇研究[24-25]評價了CR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共納入120例患者,研究間異質性顯著(P<0.000 1,I2=9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組間心理健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8.51,95%CI-12.26~29.29,P=0.42),具體見圖13。

圖13 心臟康復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健康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心理健康影響的meta分析
本研究對納入的10篇文獻[24-25,28-35]進行了敏感性分析,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再次合并檢驗以驗證結果的穩定性,結果顯示異質性對合并的結果無較大影響,合并后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臟康復委員會根據CR的內涵制定了CR 5大訓練處方,包括運動處方、營養處方、心理處方、戒煙處方和藥物處方,其中運動處方是CR訓練的核心[36]。本研究納入文獻的CR措施借鑒國內CABGCR專家共識和美國心臟學會心臟康復指南,主要以運動干預為核心,包括呼吸訓練、心臟危險因素控制、營養、疾病教育、心理咨詢等[10,37]。通常術后1 d病情穩定后即開始CR,遵循床上活動-床邊活動-步行原則;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間主要根據患者個人耐力及運動當量決定,通常控制最大心率不超過140次/min,運動時間通常30~40 min/次,1次/d,干預時間通常2周左右,并且遵循安全性原則,循序漸進達到預期康復目標,實現運動能力逐漸恢復。
2.1、SF-36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評價生活質量的評估工具均采用SF-36,以充分評估患者生理、心理、情緒、精神等方面的變化。
2.2、CR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CR對CABG后患者生活質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生活質量是決定術后患者最佳治療的重要因素,與預后相關,其評價結果反映了康復效果,是評價CR療效的可靠指標[38]。CR能夠降低疾病預后風險,提高功能能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其核心是運動康復[39]。本研究納入的文獻中主要以運動康復為核心,研究表明運動康復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這與Bjarnason-Wehrens等[40]的meta分析結果相似。術后積極的CR方案可加快CABG后患者心臟功能恢復,促進CABG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41]。一項RCT研究顯示,試驗組患者術后1個月生理功能、總體健康、活力、情感職能及術后3個月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早期院內運動康復干預有助于改善CABG后患者生活質量[11]。Pa?ari?等[42]研究顯示,CABG后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總體健康方面即刻改善,在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方面1年顯著改善。另一項RCT研究顯示,運動干預至術后6個月,患者SF-36中各維度評分效果不明顯,而干預至18個月,各維度評分及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評分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改善[43]。因此,術后堅持實施心臟康復護理項目可改善患者身體、社會和精神功能,提高CABG患者生存質量[44]。
本系統評價分析結果顯示,CR對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無明顯改善。有研究表明,CABG后患者生理和心理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主要體現在生理方面[45];干預至術后18個月,患者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評分均顯著提高[43];印度2項研究表明,CABG后患者雖然在身體健康方面的生活質量有所改善,但在心理功能方面無改善[46-47]。在本研究的分析中,CR在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改善不顯著。分析原因可能如下。(1)醫護因素:參與CR的醫護人員大多并未接受過專業的心理培訓,從而不能動態把握參與CR患者的心理水平,這不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2)患者因素:相較于其他康復治療,心臟病患者的生理、心理康復并不容易,由于心臟疾病本身的特殊性,患者心臟受到損害,需要靜養恢復,雖鼓勵患者術后積極參與早期CR,但若患者在參與CR時出現胸痛、胸悶、氣喘等不適癥狀,患者則認為心臟功能沒有恢復好,這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而這種負擔又會加重患者生理不適;(3)納入文獻:本研究僅納入2篇文獻評估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對比所納文獻的臨床學、方法學特點,分析可能與納入文獻數量較少、干預時間和時長不一、干預對象身體體質量指數和心功能分級例數不一有關;未來需更多大樣本的RCT以進一步探討CR對CABG后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本研究僅檢索了公開發表的中文和英文文獻,未納入其他語種文獻,文獻納入可能不全;納入英文文獻較少,僅1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結果的可靠性;部分研究中存在較大的異質性,雖已檢驗其結果的穩定性,但研究結果仍應謹慎解釋。
綜上所述,SF-36量表能夠客觀、全面評價CABG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實施CR后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改善,但在其心理和生理健康評價方面還有待進一步驗證。未來需要更科學、更嚴謹的研究設計,應用更多大樣本、高質量、多中心RCT的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CR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以得出更可靠、更有價值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