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昊,杜文麗,陳中釤,高山,薛珠政,許端祥
(1.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福州,350013;2.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
瓠瓜,又稱瓠子,為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攀緣草本植物[1]。瓠瓜在福建省廣泛種植,因其口感清香、味道鮮美,且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深受市場喜愛,是福建省春夏時期重要的瓜類蔬菜之一。近年來,隨著福建省設施農業的發展,瓠瓜早春設施栽培面積逐年擴大,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風味、品相等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對瓠瓜消費需求轉向瓜形勻稱的短瓠類型,瓜長30 cm左右、瓜色油亮的短瓠瓜品種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但目前福建省內福州地區及周邊市場上的短瓠瓜種類繁雜、質量參差不齊、產量性狀不穩定,不能很好地滿足生產和市場的需求。筆者課題組經多年研究選育出優良短瓠組合2017HG1、2017HG2、2017HG3,于早春設施大棚進行瓠瓜品種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宜福州及周邊地區設施大棚種植的優良短瓠品種。
自主選育的短瓠組合2017HG1、2017HG2、2017HG3,短棒瓠瓜是福州當地傳統主栽短瓠瓜品種,以短棒瓠瓜作對照。
試驗在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設施大棚內進行。試驗地土質壤土偏黏,肥力中等,排灌良好,前作作物為白菜;設施大棚為鋼架大棚,3 m高,8 m寬。2019年12月中旬結合整地,每667 m2基施腐熟有機肥3 000 kg、三元復合肥60 kg。大棚內畦寬(帶溝)180 cm,每畦種植2行,株距50 cm,每小區種植50株,四周設保護行,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參試瓠瓜組合和品種均于2019年12月25日播種,采用50孔穴盤育苗,放置于日光溫室內培養,2020年1月10日幼苗露出真葉后移栽定植,定植后按照常規生產模式進行管理[2~4]。追肥采用滴灌方式,第1瓜坐穩后追施第1次肥,施挪威平衡型(15-15-15)復合肥225 kg/hm2;盛收期后每采摘2~3次追肥1次,每次施挪威高鉀型(12-11-18)復合肥150 kg/hm2。
參照《瓠瓜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制定的原則和方法》對瓠瓜品種的種質資源信息、農藝性狀、產量、抗逆性進行觀測和記載。在瓠瓜生長期間調查記錄各參試瓠瓜品種的數據:2020年2月上旬開始調查生長勢、雌花開花期、始收期;莖粗、葉長、葉寬等性狀在2020年4月下旬植株進入結瓜盛期開始調查。始收期是指從植株定植到收獲第1個商品瓜的時期。2020年5月初調查瓠瓜的商品性,取熟性一致的商品瓜調查果長、果粗、果皮色、果形、單瓜質量等性狀。前期產量為2020年5月1日前的產量,瓠瓜采收結束后統計總產量。
2020年5月初開始開展瓠瓜病害調查,病情指數計算公式為: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該病級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級值)×100[5]。
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多重比較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
由表1可知,3個參試瓠瓜組合的生物學性狀與對照品種有一定的差異,2017HG1、2017HG2的生長勢稍強,尤其是2017HG2主莖粗、葉片大,而2017HG3和對照品種生長勢一般。與對照相比,3個 參 試 組 合 的 熟 性 更 早,2017HG1、2017HG2、2017HG3的雌花始花期比對照品種早4~5 d、始收期早3~4 d,表明2017HG1、2017HG2、2017HG3比短棒瓠瓜(CK)早熟。

表1 參試瓠瓜生物學性狀與熟性比較
由表2可知,參試瓠瓜均為短棒形,除短棒瓠瓜果皮為淡綠色外,其他3個參試組合的均為油綠色;2017HG1、2017HG2、2017HG3果長分別為25.5、26.0、27.0 cm,比對照品種短1.5~3.0 cm;果粗分別為7.0、6.8、7.0 cm,比對照品種粗0.3~0.5 cm;對照品種的單瓜質量比3個參試組合的大,極顯著大于3個參試組合,3個參試組合間的單瓜質量均存在極顯著差異。

表2 參試瓠瓜商品性比較
從表3可知,雖然3個參試組合的單瓜質量小于對照,但由于結瓜性強、結瓜數多,3個參試組合的前期產量、總產量均高于對照,且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其中2017HG1的前期產量最高,折合667 m2前期產量2 786.4 kg,比對照品種增產12.34%;2017HG2的前期產量次之,折合667 m2前期產量2 778.0 kg,比對照品種增產11.99%。總產量方面,2017HG2最高,折合667 m2產量5 214.0 kg,比對照增產3.87%。

表3 參試瓠瓜產量性狀比較
福建早春多以低溫寡照天氣為主,為提高棚溫,通常壓縮大棚通風時間,棚內通風不足易造成高溫高濕,利于瓠瓜病害的發生,特別是白粉病、病毒病近年來呈現高發態勢。病害的發生會影響瓠瓜的產量和品質,嚴重時造成絕收。調查發現,3個參試瓠瓜組合白粉病病情指數均低于對照品種,2017HG2、2017HG3白粉病病情指數與對照品種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2017HG2、2017HG3病毒病病情指數也低于對照品種,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表4)。說明2017HG2、2017HG3這2個參試組合對白粉病和病毒病的抗性極顯著強于對照。

表4 參試瓠瓜抗病性比較
近年來,隨著設施栽培的發展,居民消費市場的擴大和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對瓠瓜的生產和果實品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福建省福州及周邊地區設施大棚栽培急需適宜本地早春設施栽培的早熟、高產、抗病性強的短瓠瓜品種。通過比較3個參試組合的生物學性狀、熟性、商品性、豐產性、抗病性發現,2017HG2早熟高產,植株長勢旺盛,分枝性強,以側蔓結瓜為主,從定植到采收47 d左右,果長25~30 cm,果粗5~7 cm,瓜色油綠,瓜短棒形,單瓜質量500~600 g,果肉白色,肉質細嫩,味微甜,品質優,白粉病和病毒病抗性強,綜合性狀表現更優異。綜上所述,2017HG2在生長勢、早熟性、豐產性以及抗病性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短棒瓠瓜,且瓜長、瓜色等商品性指標符合市場需求,可作為福州及周邊地區早春設施大棚短瓠瓜品種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