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青山,董曉飛,白揚
(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太原,030031)
山西省是我國南瓜主產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忻州、朔州、大同等地區,其中最出名的南瓜產區是忻州市神池縣。該縣屬于丘陵地帶,水資源補給來源主要為降雨,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地區。南瓜根系龐大、耐旱,喜冷涼,生育周期較短,全生育期僅90~100 d。神池縣夏季氣候冷涼,晝夜溫差較大,降雨多集中在6~8月,非常適合南瓜生長,全生育期極少有病蟲害發生。在獨特的氣候條下,生產的南瓜表面光滑,活性糖分高,口感綿甜、粉糯。由于其品質好,深受經銷商的青睞,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2 000多hm2),南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優勢特色產業。但是當地南瓜以傳統種植為主,技術粗放,導致產量不穩定,劣質產品多,而且經常遭受自然災害,造成播種季節干旱不能及時播種、出苗差等問題,影響了經濟效益,降低了農民種植南瓜的積極性。針對當地南瓜產業存在的問題,本南瓜課題組在神池縣南瓜生產基地經過幾年的調研,總結出一套適合當地南瓜種植的旱作栽培技術,并進行了3 a的示范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①秋季整地 秋收后上凍前,用拖拉機深耕25~30 cm,并及時耙耱鎮壓,形成上虛下實、虛實結合,土碎墑適的土壤環境。
②播前整地 播種前15 d左右,注意收聽當地天氣預報,如果有有效降水過程,雨水過后要及時整地,整地要求淺耕、耙耱,深度在10~15 cm即可,耕層土壤上虛下實,地表干凈、無枯枝雜物。如無降水,則播前1周整地即可。
南瓜根系發達,入土深,分布廣,具有較強的抗旱性和耐瘠薄能力,但南瓜在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條件下,可充分發揮其生產力。因此,南瓜施肥以優質有機肥為主,配施復合肥。旱作栽培中,南瓜生長期不追肥,只在播前施1次肥,播前結合整地翻埋入土中,一般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000~3 000 kg[1,2]、三元復合肥10~15 kg,如不施有機肥,則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30~40 kg即可。
整地后及時鋪膜,膜與膜之間的距離根據種植密度而定,鋪好膜后,在膜上方播種位置放置厚度約5 cm、直徑約15 cm的小土堆,有利于促墑。
當地氣候冷涼,無霜期平均110 d,晚霜時間為5月中旬,播種時間一般為5月20~31日,播種太遲,成熟度不好,影響產量及品質。主要選擇早熟、生育期90 d左右的品種。目前適合當地種植的南瓜品種主要有日本南瓜和板栗南瓜。當地大面積種植的南瓜品種主要有改良日本南瓜、短蔓密冠、甜栗、晉綠栗1號、晉紅栗1號等。
將種子浸泡在55℃溫水中,不斷攪拌至室溫,浸泡4 h,洗凈種子表面的黏液后催芽,在25~28℃條件下放置24 h,種子露白即可播種[2~5]。如果不催芽,浸種后即可播種。



根據旱地的種植條件及植株長勢,種植密度比水澆地適當大點,才能獲得高產。一般,蔓生品種如晉綠栗1號,行距1.5 m,株距0.45 m,每667 m2種植900~1 000株;短蔓品種如短蔓密冠,行距1.0 m,株距0.50 m,每667 m2種植1 200~1 300株。
播種方法為人工點播,具體方法為移去膜上方播種位置的土堆,應用人工播種器點播,播種深度2~3 cm,依土壤墑情調整播種深度,每穴1粒飽滿種子,播種后蓋濕土,覆土厚度約2.5 cm,并壓實。
催芽后播種,7 d左右出苗;浸種但不催芽播種,則10 d左右出苗。出苗過程中要及時查苗,防止秧苗鉆入膜內,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一般情況下,3 d左右,出苗完畢。
苗齊苗全是豐產的基礎。出苗后要及時檢查出苗情況,若缺苗率≤30%,要及時浸種,坐水補種。
南瓜苗期大約40 d,主要以保墑提溫促根為主。具體方法為中耕除草。主要在瓜秧未伸蔓之前進行,利用小型農機具操作2遍,即可達到要求。
旱作南瓜種植模式以操作簡單、省工為主,因此南瓜不壓蔓。主蔓生長到50~60 cm時及時調整生長方向,以同向生長和對爬生長為主,留2~3條側蔓,去除多余的側蔓,每隔7 d左右打1次側蔓,并調整蔓的生長方向,避免相鄰植株交叉重疊。大部分植株坐瓜后,在瓜前6~8片葉的位置,根據植株長勢決定是否打頂,如果降雨較多,生長勢較旺,則打頂;如天氣干旱且長勢弱,則不需要打頂。
結瓜后40 d左右,即采收前,檢查南瓜在太陽光下的裸露情況,裸露的果實要及時用葉片遮蓋,防止南瓜暴曬,發生日灼病,影響南瓜產量。
結瓜后45~50 d,根據市場需求即可采收上市,采收及運輸過程中要避免碰掉瓜蒂。采收過遲,果實表面光澤度下降,影響產品質量。
為害南瓜的病蟲害主要是蚜蟲、白粉病、病毒病。由于當地氣候冷涼,只有個別植株發生病毒病,蚜蟲、白粉病為害較輕,一般不會對南瓜生產造成影響,綜合考慮南瓜品質及生產成本,可以不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