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李向陽,劉志剛,吳瓊,顏晶晶,黃學順
(1.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湖北,443500;2.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家堰農技服務中心)
長陽是湖北高山蔬菜發祥地,自1986年開始開展高山反季節蔬菜規模種植以來已有34 a歷史,目前年播種面積50萬畝(3.33萬hm2)。由于長期連作和偏施化肥,基地土壤呈現不同程度的酸化現象,平均pH值5.0~6.0。2019年在青樹包村開展了土壤調理劑不同施用方法在大白菜應用效果試驗,旨在探討土壤調理劑不同施用方法對大白菜產量及土壤酸堿度的影響,為指導土壤調理劑在高山蔬菜上的科學施用提供實踐依據。
①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田塊位于火燒坪鄉青樹包村1組吳家勇責任田,緩坡地,海拔1 750 m,山地棕壤,土壤肥力均勻中上等。前茬作物為蘿卜,土壤理化性狀:pH值5.95、有機質39 g/kg、堿解氮301 mg/kg、有效磷129 mg/kg、速效鉀232 mg/kg。
②供試材料 供試大白菜品種為今錦(在本地表現為抗根腫病),由武漢文鼎種業公司經銷。
試驗肥料由湖北宜施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0%復合肥(N∶P∶K≥15∶6∶9);商品有機肥(有機質≥45%,N、P、K≥6%,水分≤30%);土壤調理劑(CaO≥28%,SiO2≥25%,MgO≥4%,pH值≥10.0),原材料為鉀長石、白云石、石灰石等礦石原料。
③試驗設計 供試作物品種為大白菜,試驗設習慣施肥+土壤調理劑撒施、習慣施肥+土壤調理劑溝施和習慣施肥3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田間小區隨機排列。小區長3.0 m,寬3.34 m,小區面積約10.0 m2;每小區4壟,每壟栽2行,行距0.42 m,株距0.44 m,每667 m2栽3 609株。處理1:每667 m2施30%復合肥75 kg+有機肥75 kg+撒施土壤調理劑50 kg。處理2:每667 m2施30%復合肥75 kg+有機肥75 kg+溝施土壤調理劑50 kg。處理3(CK):每667 m2施30%復合肥75 kg+有機肥75 kg。
④田間管理 試驗開展時間為2019年5~7月。供試大白菜為育苗移栽,5月6日營養土苗床育苗,5月12日試驗田機械翻耕整地。5月13日處理1均勻撒施土壤調理劑后開溝、施入底肥、起壟,處理2開溝、溝施土壤調理劑、施入底肥、起壟,處理3開溝、施入底肥、起壟。5月17日試驗田各小區足墑覆膜,土壤調理劑施入田塊后15 d,于5月28日打孔移栽大白菜,移栽時大白菜苗根在壟內與底肥隔離。各小區后期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方法均一致。
⑤調查指標及方法 供試作物生育期記載,大白菜全生育期74 d。7月18日大白菜收獲,每小區隨機取3點每點順序采8棵大白菜商品營養體進行測產;每小區在對應點進行土壤取樣,每個處理土樣3點混合晾干后制樣,并做化驗分析;土樣晾制分篩送武漢華測檢測公司,進行pH值(玻璃電極法)、有機質(重鉻酸鉀氧化-油浴加熱法)、有效磷(鉬銻抗比色法)、速效鉀(火焰光度計法)及水解性氮(堿解擴散法)含量檢測。
由表1可看出,處理1、處理2比CK每667 m2增產975.0、181.0 kg,增幅分別為11.75%、2.18%;處理1比處理2每667 m2增產794 kg,增幅為9.36%;從經濟效益看,處理1每667 m2純收入較CK增加502.5元、增幅17.3%,處理2每667 m2純收入較CK減少53.3元、減少1.84%。

表1 不同處理每667 m2大白菜產量與經濟效益比較
由表2可知,各處理播種前與收獲后pH值均發生變化。收獲后,處理1、處理2、CK土壤pH值分別提高0.27、0.40、0.01,處理1、處理2分別比CK提高0.26、0.39;收獲后,各處理有機質比播種前分別提高0.22、0.15、0.02 g/kg,處理1、處理2分別比CK提高0.20、0.13 g/kg;收獲后,各處理堿解氮、有效磷含量下降,速效鉀含量提高,但3個指標收獲后與播種前均處于豐富區間水平(《宜昌土壤》土壤豐缺:有機質≥30 g/kg,豐富;堿解氮≥160 mg/kg,豐富;有效磷≥30 mg/kg,豐富;速效鉀≥150 mg/kg,豐富)。

表2 不同處理大白菜土壤地力變化比較
土壤調理劑對大白菜施用有明顯的調酸作用,土壤調理劑撒施與溝施,收獲后土壤pH值比試驗前分別提高0.27、0.40,但撒施比溝施增產效果明顯。說明撒施方法能均勻中和土壤,可充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效果優于溝施,值得在高山大白菜栽培中推廣。同時,在中輕度酸化的大白菜地施用50 kg/667 m2土壤調理劑是可以推薦用量,對土壤有機質有穩定作用。如何科學制定不同作物在不同酸化程度作物區域的土壤調理劑用量,需在生產中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