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鄭州商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鄭州歷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文物保護單位達113 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 處,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其文物數量多、分布廣,尤其是古墓葬和古遺址的數量多。春秋戰國時期,新鄭作為鄭、韓兩國的都城,處于多國交通干線的樞紐位置,交通便利,在當時的政治、軍事活動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鄭韓故城作為東周時期著名的都城之一,能夠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軌跡,迄今為止,從東周時期各國都城址發掘報告來看,其規模名列前茅,鄭韓故城大遺址的繼承和可持續發展對中國大遺址保護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1]。
大遺址保護和城市發展之間必然存在著土地分配、居民生活、道路規劃和住宅使用等問題,有效建立理論框架體系[2],是處理這些關系和大遺址保護規劃的關鍵。目前,鄭韓故城大遺址處在一個不斷演替、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背景之中,大遺址和城市共生應成為城市規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3],為了協調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4],必須有一個科學合理的保護計劃以協調和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
鄭韓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鄭市,地理坐標:東經113°43’20”、北緯34°26’15”,海拔高度為100-118米,距離鄭州市42 公里,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的故里。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地勢較平,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
鄭韓故城的興起與地處洧水和溱水交匯處密不可分,根據《水經注·洧水》記載:“洧水又東經新鄭故城中。……今洧水自鄭西北入而東南流,經鄭城之南城門內。……洧水又東與黃水合。”“黃水又南至鄭城北東轉,于城之東南與洧水合。”另有新鄭舊志載:“《豫潭》溱、洧二水合流而東,居人謂之雙洎河”。通過長期以來的發掘,證實了歷史上的鄭韓故城就在新鄭市城關鎮及其周圍的城關鄉、 梨河鄉一帶,遺址遺存的重點分布區應位于鄭韓故城西城區,遺存一般分布區應是鄭韓故城城墻與雙洎河所夾的三角形臺地,考慮到鄭韓故城城墻外四周均有大型墓葬區的特點,鄭韓故城遺存可能分布區向東可達京廣鐵路線,向南可至雙洎河與黃水河交匯口,向西至南水北調干渠,向北至金須胡莊、李唐莊一線。
鄭韓故城屬于大型的古代城市遺址,留存有大量的文物,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大動蕩、大變革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出來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鄭韓故城內出土了大量體現春秋戰國時期藝術特征的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的可移動文物,尤其是被郭沫若譽為“時代精神之象征”的蓮鶴方壺,突破了商周青銅器嚴肅、靜止的格調,在商周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鄭韓故城遺址為周代中晚時期歷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考古依據,考古成果可與先秦史籍、史料記載相印證,起到證史、校史作用。鄭韓故城盡管只是展現東周時期兩個諸侯國文明演化的進程,但其成果無疑是中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新鄭市土地利用現狀圖(2015年),以及搜集的相關規劃審批情況,新鄭市的發展中心在逐漸向北(鄭州市)發展。根據搜集到的近年相關用地、建設、人口、經濟等數據,龍湖、港區作為新的發展區域已經形成規模并在逐步擴大,發展趨勢遠大于中心城區。通過分析發現,其用地類型多樣,用地性質復雜,除了遺址保護用地以外,還有居住、道路交通、綠地、公共設施、工業倉儲等。遺址保護范圍跨3 個街道辦事處、15 個自然村、24 個居委會、19個住宅小區,共有人口14.7 萬人。分析規劃區發現,其用地類型繁雜,用地性質復雜。根據實地調查顯示,總用地面積為147.07 公頃。其中,居住用地占總用地面積的48.54%; 綠地與廣場用地(49.03公頃)占20.13%,排行第二;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52.78 公頃)占18.00%,排行第三;工業用地(27.60公頃)占9.41%,排行第四;道路交通用地(24.28 公頃)占8.48%,排行第五。大范圍地區、復雜用地類型和人口聚集不利于遺址保護和城市規劃。
城中村雖然在高度上可以滿足保護規劃的要求,但是,調查發現城中村的村落環境多數較差,建筑風格雜亂無章,有的村落甚至沒有公路,基礎設施非常落后,這主要是外來人口對出租屋的強大需求導致城中村出現違法建筑泛濫,從而導致城市整體環境惡化,社會問題滋生,嚴重影響了新鄭市整個城市空間規劃的科學性、層次性和完整性。遺址區的建筑、道路、地下管線的施工對埋深較淺的文化層形成極大破壞,這是目前位于城區中的鄭韓故城最主要的人為破壞因素。
根據現場調研情況,遺址范圍內村莊占地面積13 萬m2左右,村莊面積占整個鄭韓故城遺址保護區面積的10%左右,其中有一些村鎮規劃的建設用地直接占壓在遺址本體上,遺址區的居民日常生活對遺址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根據現場調研情況,各村與遺址的關系如表1。

表1 遺址占壓村莊統計表
2008年《鄭韓故城遺址保護規劃》中,保護區劃分為五個等級,保護范圍內嚴禁新建永久性建筑、地下文物埋藏區新建建筑不應超過10 米、地下文物可能埋藏區新建建筑不應超過24 米、I 類建控地帶內新建建筑不應超過3 米、Ⅱ類建控地帶內新建建筑不應超過10 米。根據已有資料顯示,中心城區從2009年到2012年之間遺址區內共增加24 個住宅小區,總規模166.744 萬m2,占整個遺址保護區的3.7%,新建小區基本都是圍繞著城墻的兩邊建造的,建筑高度、風貌未經統一規劃設計,形態各異,滿足規劃要求的只有8 個,其他大部分小區滿足不了地下可能埋藏區的要求,對遺址區的風貌影響嚴重。
從康熙版新鄭縣志里對新鄭的描述及圖片中,可以看出當時新鄭的主要道路和城墻關系,與現有最早的衛星圖片(1958年)道路對照,可以看出新鄭市城市的主要道路基本保留康熙年間的格局。
新鄭市主干路與次干路這兩類道路之間的平面交叉路口的數量共有108 個,再加上城市內河流、鐵路、遺址的影響,造成城區路網結構先天不足,部分道路未能及時延伸,出現斷頭路、道路銜接不到位、交通循環差等現象,這主要是新鄭市目前確定的發展方向是東部和北部,而城市西部地區沒有開發所形成的。新鄭市城市西部的道路密度較小,相應的交叉口也較少,如:文化北路、陶文西路、繁榮街東段、新煙街南段和故城北環路等路段。調研選取的城中村有閣老墳村、沈莊、河李村,其中沈莊和河李村的村莊道路有80%還是原始的土路,道路交通狀況極差。
根據新鄭市政府2015年的工作報告得知,新鄭市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到1986 公里,位居鄭州地區前列,公路密度達2.27 公里/平方公里,同比增長7%。新鄭市2009年至2017年之間修建的城市道路有12 條,打通文化北路、新煙街南延、倉城路西延、繁榮街等4 條城區斷頭路,可以緩解城區交通擁堵壓力。但是,新鄭市城市次干道及支路的嚴重不足,造成交通不順暢,影響到遺址的可達性,使得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為步行、自行車、電動車等靈活度較大、較為經濟性的交通出行方式,截至2016年7月底,新鄭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5 萬余輛,日益增長的機動車量將對交通產生巨大的壓力。
文化遺產保護在城鄉規劃的體系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保護與發展的矛盾雖然長期出現并廣受關注,但始終無法在法律、法規層面得到平等對待。自2011年以來,新鄭市政府陸續開展對鄭韓故城遺址的保護工程,目前,鄭韓故城東北角城墻遺址公園已經完工投入使用,鄭國車馬坑景區六號車馬坑的清理和科學加固工程也已經完工,但是,城市規劃與保護規劃之間的出入還需進一步協調。《新鄭市城鄉總體規劃》(2009-2030)中規劃而《鄭韓故城遺址保護規劃》中未規劃的道路有17 條,現行總體規劃對城市中的斷頭路進行有效的疏通,使城市交通配置更加完善,保護規劃中相關內容僅針對遺址保護范圍進行了局部的道路調整,顯然缺少對整個城市交通路網的全面考慮,無法適應遺址整體保護和管理的需要。
新鄭市鄭韓故城遺址周邊現狀建筑物高低混雜,大多為6 層左右,20 層以上的高層建筑很少,周邊景觀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高度控制規劃主要是針對文物與周圍景點之間的呼應關系,充分研究遺址本體的傳統特色和現狀的基本情況,綜合考慮遺址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問題,保護遺址的外部空間環境,分別制定各項高度控制原則,結合現狀建筑情況和用地規劃,對各項規劃結果進行疊加,最終確定各個地塊的建筑限高。
1.文物古跡保護要求
文物古跡需要進行絕對的保護,但也需要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在對文物古跡進行規劃保護的同時,對不同等級的文物古跡施加不同的保護。絕對保護區的文物古跡,其遺址本體及其附屬的建筑物的建筑高度控制為原高度;重點保護區的建筑高度控制為1 到3 層,總高度控制在4 到10 米之間;一般保護區的文物根據其保護性質和內容以及周圍的具體情況,分別確定為總高度小于10 米的3 層建筑和總高度小于24 米的6 層建筑。
新鄭市中心城區的高度控制采取分區規劃,高度等級劃分為三級,從高度控制的總體情況來看,建筑高度以炎黃廣場為中心,向其他四個方向逐漸升高。城墻內環50 米范圍內的10 米限高區,較多建筑超出控制高度。地下可能埋藏區的24 米限高也有很多樓盤突破。超過24 米的高層建筑,雖然占地面積小,空間體積卻很大,建筑占地面積為152.146 萬m2,占0.7%,對城市景觀影響力大。
2.視線走廊控制要求
視廊控制的目的是使分布較為散亂的景點之間在景觀上統一為一個整體,建立景觀點與景觀點之間的呼應關系,并且突出和強化標志性景觀點的地位,使文物古跡與其周圍的自然環境互相協調并統一為一體,增強地標識別性。鄭韓故城遺址區標志性文物古跡有城墻、臥佛寺塔、鳳臺寺塔等,它們是新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跡,并且具有較獨特的外部形象。遺址區主要觀景點有古城北入口廣場、東入口廣場、炎黃廣場和一些主要道路的轉折點,這些是新鄭古城比較重要的人流匯集點。綜合上述所選取的各個景觀點,結合具體情況,分別選擇和確定各視廊的視線區域,最終確定一條視線走廊和七個視線觀賞扇面。
新鄭市城市在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發展下,形成了多個城市的色彩特色區域。其中包括:以軒轅故里為核心的區域、以新鄭市工商銀行家屬院為核心的區域、雙洎河沿岸和以新鄭市人民醫院為核心的城北片區。通過調查顯示,遺址區的建筑色彩基本上以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為主,色彩跨度非常大,在亮灰的整體環境色彩中,顯得格外突出和耀眼。遺址區道路的綠化多種植松樹和冬青等綠色植物,店鋪外立面色彩雜亂,以致整個街道的部分環境色調顯得過于跳躍而脫離了整個街區的整體環境氛圍。在進行調查時,我們將整體環境分為主體建筑、植被景觀、街道鋪裝和公共設施四個部分,逐項對區域內的環境色彩進行分析。在建筑方面,除了個別建筑點綴色色相為冷色系外,主色色彩都集中在黃、白、灰的暖色色系。在植被景觀方面,由于北方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區域內大都是顏色較暗的常綠樹種,在色彩搭配方面很不合理。
新鄭市城區處在洧水和溱水之間,自然地理環境良好,歷史文化豐富,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園林旅游城市。新鄭市中心城區用地由舊城區發展向城北地區發展過渡,在現狀舊城區片區的基礎上向北、向東發展,舊城區片區建設拜祖中心、核心商圈和適度拓展居住空間,優先進行新港產業集聚區已批用地建設,同時依托107 國道、鄭新大道對新村片區進行建設,依托中興大道和中華路建設新行政中心,主要承擔城市綜合中心職能,完善新港產業集聚區,作為獨立的工業片區,主要承接二、三類工業和倉儲物流,逐步搬遷新村鎮區工業,置換成居住、商業用地,遠景考慮將城關鎮和八千鎮納入中心城區范圍。
大遺址本體保護應與新時代城市規劃協同,確保歷史遺跡不會被新時代的發展淹沒。如何使民族性和地域性在當代文化中轉換成既有民族性又有現代性的藝術樣式,這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課題。在開展城市規劃的同時,宜滿足大遺址專項指標和社會經濟指標以使研究得到大遺跡保護規劃的核心控制指標體系的具備科學性和合理性。遺址保護是每個人應具備的責任,也是國家文化繁榮的一部分。科學的保護規劃能確保大遺址在新時代城市中的可持續發展,望為全國各地大遺址的保護和繼承提供一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