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昭 辛斌 昭東 張靜 倪浩 崔凡荻 柳玉鵬 丁雨晴
(上接第一版)援鄂醫療隊2.86萬名護士中,“80后”“90后”占90%。
自信、使命感是他們的“關鍵詞”
近年來,《環球時報》駐外記者時常能在國外媒體上看到有關中國年輕人或共青團的報道和節目,主題包括紅色旅游、貧困山區支教以及做抗疫志愿者等,“自信”“愛國”“善于運用新技術”往往是形容他們的關鍵詞。曾在上海一所大學進行過交流的德國人托斯滕1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年輕人給留下的印象是擁有使命感,并且具備開放的心態,愿意接受新鮮事物。
“中國歷經多年發展,如今的年輕人擁有的時代特點與過去存在明顯不同。”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1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這一代年輕人擁有的物質條件較為優越,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中國的綜合國力日漸強大。其次現在的年輕人對于當今的國際政治、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等問題擁有特定的認知和理解。當然,他們也更有條件去彰顯個性,追求更多的個人發展道路。“基于這些特點,要想更好地發揮年輕人的作用,應該找到更多他們自身發展同國家、社會發展之間的結合點。”
和父輩們相比,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早早就見識過外面的世界,有著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但在他們眼中“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更圓”。而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的吸引力越來越強。近年來出現過多部“現象級”主旋律影視作品,也有更多年輕人參觀革命圣地,并學習黨史。
這些跟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的相關宣傳和引導玉作方式的多元化也有一定關聯。俄羅斯《勞動報》稱,中國青年運動歷史展覽本月在北京開幕,展出650多幅圖片以及230件物品等;《南華早報》稱,共青團近年來通過發布說唱音樂視頻、開設社交媒體賬號、使用動漫形象等方式與年輕人維持緊密聯系。
現在,共青團中央在微博、B站和知乎上擁有的粉絲數分別高達1729萬、953萬和141萬。團中央新媒體中心的一名編輯曾告訴《環球時報》,他們在社交平臺上緊跟時事熱點,在重大事件上發聲,同時設計專門的話題來進行宣傳,希望以此能引導年輕人客觀理性地思考。▲
環球時報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