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逢祺
核心素養的培養,功在平時。課堂上,教師教學策略運用得當,能夠促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引入課堂,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掌握新知識和各種學習技能,獲得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筆者將從四個方面闡述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一、體驗式教學:以體驗促學習
體驗式教學,要求教師改變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他們去嘗試、去體驗,讓學生和書本知識進行親密接觸,讓他們在體驗過程中掌握新知識,感受體驗的快樂。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是興奮的,樂于去體驗,愿意去學習。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認識元、角、分”時,教師為了讓學生體驗人民幣的存法,在講臺上設置了一個模擬銀行,讓學生拿著學具里的紙幣模擬存款。
在這個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教學情境中,模擬去銀行存款的體驗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人民幣中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學會對人民幣進行換算和加減法運算。對這樣的教學,學生樂于去操作,也愿意去體驗,能牢固掌握新知識。
二、情境式教學:以情境引思考
相比于體驗式教學,情境式教學也是一種很實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時,教師通過創設與學生實際認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相符的生活化問題教學情境,來優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對提出的數學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課堂上,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能力特點,創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情境,以情境的模擬來代替教師的講授,以情境的感受代替文本的學習。情境式教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情境的驅動下進行思考,也讓他們感悟到數學的偉大,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認識圓柱和圓錐”之前,教師可以去生活中尋找類似的素材,并創設動手實踐的情境,讓學生試著畫圓柱和圓錐,以此來初步認識圓柱和圓錐。學生在生活經驗的調動下以及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逐步發現圓柱和圓錐的一些特征,再和生活有機結合,從而逐步掌握它們的特征,為后面圓柱和圓錐的表面積、體積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拓展式教學:以拓展寬眼界
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評價來優化學生的質疑能力,釋放學生的潛能,讓他們更加愛數學,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對此,課前,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有拓展意義的教材,方便課上進行教學;課中,可以先進行知識的教授,等學生學完后,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拓展性實踐,這樣一來,他們更愿意去動手實踐,更愿意去學,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例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一個拓展性的任務:根據給出的數據動手操作,將小棒擺一擺,看看它們能否構成三角形。讓學生進行實踐探究,目的在于考查學生是否已經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公布結果,而要讓學生充分動手實踐,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質疑并評價,指出彼此的錯誤。學生發現問題后再動手實踐,能更加全面地掌握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提升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掌握主動學習的技巧。
此外,在拓展性環節中,教師可以采用問答的形式,讓學生在師生的對話中尋找結果,在交流中相互啟發,最終得出答案。同時,問題的圓滿解決,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明白學習數學就是要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思維,有效促使他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合作式教學:以合作共探究
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將一系列的問題全都拋給學生,以此來檢測學生聽課的效果。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學內容單一、枯燥,學生不愿意去學,學習效率低下。而在合作式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探討和解決教材的重難點,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能積極參與,主動進行合作交流,樂于學習,學習效果顯著。
例如,在教學“乘除法”時,教師出示問題:胡胡想去商店里買文具,請問用20元去買,怎樣最劃算?(鉛筆1元,鋼筆3元,筆記本2元,橡皮1元)教師不要急著講授方法,而應該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解題的思路,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合作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獻計獻策,不斷用筆算來算去,試圖把各種方法都找出來,再進行對比,最終確定最劃算的方案。小組討論好以后,教師讓各個小組進行匯報,展示本小組的結果,讓其他小組來點評。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表揚,整個課堂活動氛圍濃厚,學生樂在其中,能輕松掌握所學知識。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教學時,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知道,教師講授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學習和生活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順利解決。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深刻認識數學,不斷強化相關技能和技巧,從中衍生出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