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想,荊 晨,黃 禾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 201620)
2019年7月,國家衛健委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當前我國以抑郁障礙為主的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要加大發現和及時干預力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7年發布的《抑郁癥及其他常見精神障礙》披露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郁癥,近十年來患者增速18%,其中,中國抑郁癥患者人數達9 500萬[1]。截至2019年12月,新浪微博與“抑郁”相關話題累計閱讀4.5億,百度關于“抑郁”相關貼吧累計發帖2 700萬,知乎關于“抑郁”相關問題關注量82萬。這些數據背后,不僅反映出國民對抑郁癥關注度的提高,也表明患者疾病教育不充分、病恥感強、精神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匱乏等問題[2]。因此,從“互聯網+”環境下的心理健康咨詢出發,將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相結合構建心理健康云平臺,可以有效解決患者病恥感強、服務資源匱乏等問題[3]。
2021年3—6月,團隊組織了關于消費者對心理咨詢服務的問卷調查。市場問卷調查共擬出7個問題,從認知程度、現實需求、應對措施等幾個方面進行調查,以更加了解消費者微觀市場。受疫情影響,調查活動全面在線上進行,均采用線上問卷的形式,共收回合格有效問卷500份,調查對象涉及都市白領、醫療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在校大學生等。部分調查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根據調查顯示,抑郁癥患者得到系統治療的只占總人數的10%左右(見圖1)。大部分的抑郁癥患者都沒有得到系統的治療。這表明國內對抑郁癥的治療現狀并不理想。分析可能的原因發現,70%~80%的人報告自己不清楚有沒有(或者沒有)可以進行心理治療的機構和個人。
圖1 系統化治療的覆蓋度調查結果統計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40%的受訪者愿意通過網絡平臺(網站、App等)進行匿名心理咨詢,受訪者對線上心理干預軟件的接受度較高(見圖2)。這表明有很大一部分心理障礙者出于病恥感、個人隱私等多方面原因,偏向于在網絡上尋求匿名幫助,也說明了大眾在尋求心理咨詢幫助時,對不同途徑存在著不同的心理距離。
圖2 心理干預措施調查結果統計
因此面對大眾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凸顯的現狀,“互聯網+”策略為建立新型心理健康處理平臺提供了可能性,通過大數據分類和專家網絡診斷的模式,可以減小大眾尋求幫助時的心理距離[1]。同時,云平臺為患者和患者家屬搭建了一個匿名交流的平臺,能夠緩解患者家屬的情緒和壓力,通過家庭力量改善患者心理健康問題。
平臺主要的核心技術為大數據科學分析以及云計算。“互聯網+”心理健康平臺設置自動問答系統(見圖3),利用心理健康大數據可以為平臺的一般性心理咨詢產生反饋,并定時收集更新相關數據。云計算主要是應用于如何處理平臺上由于交流、咨詢產生的海量數據,其通過網絡“云”將平臺上的海量數據處理任務分布到各個服務器節點上,借助于計算機資源的協調,進一步將大量的處理工作進行分解,從而實現對云平臺中心理咨詢問題的及時處理。
圖3 心理健康云平臺結構設計
(1)高效處理大眾以抑郁癥為主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效做到緩解心理壓力,并能過做到多方聯合,發揮最大能動性;(2)具備對海量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分析反饋能力,能夠通過問答系統及時解決簡單的心理咨詢問題;(3)具備高隱私性、高安全性、高保密性的交流咨詢服務。
平臺架構體系主要包含基礎層、數據層、分析層、決策層和應用層。
(1)基礎層主要包含客戶端以及平臺整體建設。
(2)數據層主要是兩種數據庫:一是由心理健康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基本問題專業回答內容等構建的資源數據庫,用于解決用戶的一些基本簡單心理咨詢問題。此數據庫將根據用戶咨詢案例增加而不斷增強和發展。二是用戶信息數據庫包含用戶基本信息和咨詢的問題。在此數據庫中需要對數據進行加密處理,以保障數據安全。
(3)分析層。首先,對用戶信息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脫敏處理;其次,進行識別和計算,通過對用戶的屬性、年齡、性別等數據進行案例分類,傳送給決策層的學習器和推理器進行決策。
(4)決策層主要是通過迭代器實現自我迭代和機器學習,對處理過后的心理案例進行決策。
(5)應用層將決策層的結果輸出,給出相應的心理咨詢建議。
平臺功能模塊主要分為匿名交流論壇、心理健康咨詢支持、心理健康互動測試、志愿者對接公益服務以及精神撫慰犬專項服務五大模塊,如圖4所示。
圖4 平臺結構模式
(1)匿名交流論壇模塊。以匿名性和隨機性為特點,在充分保護隱私的情況下,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一個情感傾訴和發泄的窗口。用戶可通過匿名留言的方式傾吐心聲,分享、評論論壇內容,推動家屬、患者、心理工作者、志愿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平臺將推送護理貼士、心理學科普知識等優質內容,活躍論壇。
(2)心理健康咨詢模塊。提供線上安全可靠的線上優質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者可根據自我需求,靈活自由的選擇預約心理醫生,及時獲取個性化心理干預疏導服務,高效保障用戶心理健康。
為及時獲取有效信息,保證及時高效的心理咨詢回應,將安排AI智能機器人24小時常駐在線,聯合抑郁癥互助公益網(http://www.yiyuzhenghuzhu.com/),對咨詢服務一些常見的熱點問題進行摘錄整理,最大化解決用戶緊急心理咨詢求助需求。
(3)心理健康互動測試模塊。心理健康互動測試模塊意在引導社會公眾自覺自愿參與心理抑郁焦慮程度測試等各項科學有效的心理學評估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給出分級等級,以增進公眾對自我心理健康狀態的認知。為用戶對自身心理咨詢服務需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準確的科學測試依據。
(4)志愿者對接公益服務模塊。平臺將設立志愿者積分制度,以增強社會公眾對公益活動的參與度,發起或參與公益項目活動將獲得公益時長積分,可用于兌換相應獎勵。
(5)精神撫慰犬專項服務。根據用戶需求偏好的不同,結合前期平臺用戶識別和消費者行為刻畫等信息,從犬只庫中派出相應的犬只種類,適當分配長期寄養或短期租借服務工作,為抑郁癥、躁郁癥等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幫助他們減輕病情。
由于心理健康系統咨詢涉及大量客戶隱私,因此平臺信息系統安全問題極為重要,主要通過如下三種安全管理措施來保障平臺網絡信息安全[4]。
(1)手機終端安全管理。對平臺網絡信息的保護,需要保障用戶賬號的安全,用戶在注冊信息時需要綁定手機號碼,登錄時需要向綁定的號碼發送驗證碼,同時關聯其他平臺賬戶,如微博微信等。當存在涉密操作時,將發送短信進行二次預警和確認,其他平臺賬號也將做出預警。
(2)數據脫敏安全管理。將用戶訪問咨詢產生的數據進行脫敏處理,在上傳至用戶信息數據庫過程中將用戶隱私信息進行分離。在系統進行分析和決策的過程中,只對心理相關的數據進行處理,如用戶姓名、聯系方式等私人信息。
(3)防火墻安全管理。為了防止信息泄露,通過設置防火墻防止惡意入侵訪問和暴力攻擊。
通過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構建心理健康云平臺,可以推動抑郁癥患者及其家屬群體內部的交流,疏導排解部分不利于康復的不良因素。同時,充分利用網絡空間的便捷性和匿名性,化解公眾對心理治療的受歧視感和排斥感,打通了內外部聯系,使公眾更加了解抑郁癥群體,加強自我風險警示,引導公眾關注關愛抑郁癥,推動各類相關抑郁癥公益項目的發展,營造有利于抑郁癥患者康復的內部家庭環境和外部社會環境[5-6]。平臺滿足用戶的隱私需求,盡可能減少用戶付出的時間、財務成本以獲取最大可能的心理庇護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