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

這個春天,與“斷舍離”相悖的一種技能正在廣泛流行。許多年輕人開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心糧食和蔬菜。
蘇州市政府在疫情防控緊張時期公開發文,建議大家最近去農貿市場、超市囤貨,并請廣大市民“少逛多買,疾步快走”。
在抗擊疫情的緊張空氣中,有些人顯得很有趣:“我家里養了15只鵪鶉,5只公,10只母,起初就是為了給生活增添一些生趣,現在一想,如果哪天真被封閉在家,買食物得靠搶,這些小家伙每個月還能給我提供5到10枚鵪鶉蛋,用于補充蛋白質。當然,缺點是要為它們儲備飼料。”
囤積物資,正在史無前例的成為一個現代人的必備技能。更多的地方政府在勸市民“不要囤貨,保證供應”,但是,諸多因素造成的不安全感突然爆發,造成了一場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衛生紙衛生巾的搶購熱潮。
被上海某些市民帶動,薯片、可樂、咖啡這些非生活必需品突然也上了囤貨清單,成了許多人的隱憂——“萬一我被封控在家,喝不到可樂(咖啡)怎么辦?”
看似自由自在的消費背后,本質上是資本在借助于信息技術對個體進行規訓,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大數據推給你的廣告。資本天然是逐利的,它給我們編織了一整套價值體系,讓你覺得只有進入了這樣一個體系內,你才安全——除此之外,精神空虛的現代人找不到能獲得自我認同的方式。看似充實的生活背后是焦慮的內心,也正是因為這種焦慮,大家都在有意無意中與資本合謀,將更多的人拉進這個焦慮體系中。
互聯網在某個層面消弭了一些差異,但始終有一些差異是真實存在的,你可以裝作看不見,也可以像崔健那樣帶著全國憤青高歌“不是我不明白”——但是請不要忘了,短視頻平臺是我們共同的“時間焚化爐”,你可以不用帶腦子就能從早看到晚,看完了想想到底看了點啥?毫無印象。短視頻用戶去年已達8.88億,這個龐大的群體,有你,有我,有張同學、李同學和更多的青少年甚至幼兒,在不停暴增。
媒介是人類身體的延伸,短視頻真真切切在各種層面上影響了每個人。也許你現在北京,或者你是小鎮青年,生活穩穩當當,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對于我們在本期封面故事中的一些采訪對象,可能也是如此。無論如何,發生在線上或線下的許多消費只不過是資本在跟你玩的一場游戲。所以,非理性囤貨,你就輸了。從春天入夏,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或許是必要的。
之前在《小康》雜志上看到很多篇關于科學家的獨家專訪,覺得很震撼,很感動。希望日后能在雜志上看到更多振奮人心的科學家訪談。
——北京?劉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