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看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除了關注GDP總量之外,人均GDP也很重要。按2020年的GDP和常住人口計算,深圳的人均GDP超過了北京、上海,排在一線城市之首。不過,根據國家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深圳多出來30%的常住人口,足足400萬人,因此,2020年深圳的人均GDP又低于北京了。
這說明,對人均GDP來說,常住人口是一個關鍵變量。但其實,用常住人口來計算一個城市的人均GDP,還是不夠準確,因為非常住人口同樣會為這個城市創造GDP。特別是,如果一個城市的非常住人口很多,那么,只用常住人口來計算人均GDP,就會導致對這個城市經濟水平的高估。
怎么才能知道一個城市的非常住人口有多少呢?前面說了,光是統計常住人口已經夠難了,可能會有30%的誤差,想要統計非常住人口就更難了,目前條件下還做不到。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估算非常住人口的規模呢?
中泰證券首席分析師楊暢曾經提出一個辦法: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噸均GDP來替代人均GDP。所謂“噸均GDP”,就是每噸生活垃圾所對應的GDP。
道理是這樣的: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差別不大,所以,人均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也應該差不多。一個城市在一段時間內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就反映了這段時間的實際居住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
楊暢做了一個計算,按2017年的GDP和常住人口,深圳的人均GDP比上海高出45%;而根據城市生活垃圾計算出來的噸均GDP,深圳只比上海高出10%。這不太可能是因為深圳人比上海人更愛扔垃圾。最合理的解釋是,深圳的非常住人口比上海要多得多,他們沒有被算入人均GDP的那個分母當中。如果按噸均GDP來看,深圳的真實人均產出還是比上海要高,但差距沒有原來以為的那么大。
另外,楊暢還計算出,從2016年到2017年,西安、廣州、杭州、武漢這四個城市,雖然人均GDP漲了,但噸均GDP卻跌了。這反映出人口在向這四個城市集中,但還沒有充分就業,這些新增人口沒有創造足夠的產出,導致生活垃圾的增長比GDP漲得更快,所以噸均GDP下跌了。
你看,用生活垃圾數據來分析宏觀經濟趨勢,是不是很開腦洞?
其實,生活垃圾不只可以用來分析宏觀經濟趨勢,還可以分析商業情報。有一本經典社科名著,叫做《垃圾之歌》,里面提到最早的、有據可查的垃圾分析案例,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
最后,和你分享一句《垃圾之歌》里的金句:垃圾不會撒謊,人們所擁有的和所丟棄的,往往比他們自身更能精確、詳盡、真實地說出他們所過的生活。
(珊珊摘自《時文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