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摘 要:語文教材具有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如何充分發揮中學語文學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是中學語文教師應充分重視的研究課題。文章探討語文教學與德育的關系,同時提出了一系列德育滲透的方法和途徑,并提出了在初中語文課堂現代文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須注意的問題,希望通過這些探索為德育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德育滲透
一、語文教學與德育的關系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德育,就是把社會的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信念和行為方式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交往過著一種集體生活。在這種集體生活中,他們獲得知識、提高理性思維能力、獲得感染與熏陶、提高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并且不斷地在學習實踐中鍛煉道德意志,踐行道德規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現行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若語文教師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點,著眼于把思想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各個環節中,做到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按語文教學規律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挖掘學科潛藏的德育資源,遵循一定原則進行的活動,它與政治課的區別在于不是觀念的灌輸,不是直接的理論說教,而是不露痕跡地、巧妙地把德育知識融入傳播和能力的培養之中,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初中語文課堂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那么,如何在初中階段加強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功能?筆者從教學經驗出發,以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現代文為例,對在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相關途徑進行總結。
(一)結合教材與時事,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包含著愛國主義思想等崇高的思想情感,但是,部分學生很難與當時的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得到感染與熏陶。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課中,學生未能經歷抗美援朝的歷史時代,志愿軍戰士們那種純粹而高尚的情感與品格就如遠處的高山一般,在學生心中可望,但是有距離感。教師要恰當處理好教材內容與時代現實的關系,找出融合點,讓學生能更好地共情,從而獲得情感渲染與熏陶,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在學習《誰是最可愛的人》時,教師可讓學生從課本拓展到現在的時事,談談他們對于“誰是最可愛的人”的認知和體驗,并且陳述理由。處于現年齡階段的學生,基于他們的成長經歷,會談到國家航天員、袁隆平爺爺、抗疫一線醫生護士等等。這時,無須教師多做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就對愛國主義思想有了正確而清晰的認識,他們不僅能感受到這種情感的偉大,還能在心中樹立起榜樣,對他們思想道德的建立與提升有明顯的作用。
(二)聯系作品背景和作者,通過知人論世的方式滲透德育
文章的時代背景都與該文的思想主旨有著緊密聯系,了解和把握時代背景不僅有助于學生把握主旨,還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作者的高尚品格。如教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時,就要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愛國情懷。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當時的時代背景資料,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一定的資源,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當時的背景以及作者魯迅先生的思想及其斗爭。讓學生再次感知并認同中國人的不屈意志、探索精神和自古以來一直就留存在血脈中的溫良堅毅品格,并為之而自豪,從而產生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
(三)在把握形象中滲透德育
現代文學作品中描寫、記敘了眾多人物。深刻地揭示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剖析他們的性格特征,可引發學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使之明確善、惡、美、丑的標準,激發他們蓬勃向上的熱情和追求正義的感情,并逐漸形成優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熱愛學生、熱情公正、沒有狹隘的民族觀念;《美麗的顏色》中居里夫人不畏艱苦、投身科學的熱情;《鄧稼先》中鄧稼先一腔熱血為國進行科學研究的精神。閱讀這些作品時,教師要善于從鑒賞的角度,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心靈美中得到陶冶,促進他們以作品中的光輝形象為榜樣,努力追尋心靈的高尚。當然,文學作品中也少不了“丑”。如《皇帝的新裝》中的皇帝昏庸而又虛榮,大臣自私而虛偽,騙子貪財好利;《赫爾墨斯與雕像者》中赫爾墨斯愛慕虛榮;《變色龍》中見風使舵的警察。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否定和對比,讓學生更加熱切地向往真善美,進而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在情境創設中滲透德育
運用圖畫、圖表、電影、多媒體等方式,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使學生的感官和思維充分調動,進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從而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教學《孤獨之旅》這篇自讀課文時,教師就可通過聽讀、播放圖片、插入背景音樂等方式,讓學生在背景圖片、音樂轉變與范讀的多重氛圍營造中,走進故事,走進杜小康的內心,陪伴杜小康進行一次心靈的成長之旅。又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時,通過各種與教材內容相符的圖片與自然界聲音的播放與展示,讓學生或欣賞感受,或傾耳聆聽,或閉目遐想,讓學生體會自然之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熱愛生活的情感。
(五)在誦讀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和記憶,通過記憶才能使學生逐漸領會字句的含義,才能使學生更加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向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加強閱讀經典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如《最后一次講演》就非常適合學生進行朗讀或者演講。學生在演講中,受到愛國主義英雄人物浩然之氣的強烈震撼,意志得以錘煉,思想得以升華,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在《白楊禮贊》中,學生在誦讀中贊美不屈的革命戰士及其堅強勇毅的精神品格,帶著情感與誦讀技巧進入文境,學生“設身處地”使自己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更好地品賞作品的動人情節,領略人物的品格風采,領會文章的思想意義。
(六)在情感教育中滲透德育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強烈而突出的情感性。語文學科蘊含豐富的情感因素,如學習朱自清《背影》,學生在感知父親形象,在品析重點詞句時,大都能感知這份父愛,學生如能做到共情則更為重要。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情感為例,激發學生對于父母家人的情感,隨后為他們提供分享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情感的渲染下,再次認知自己的父母,發現那些隱藏在細枝末節中的親情,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獲得情感的熏陶,受到行為處事上的正確指引。
(七)在活動中滲透德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現代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教師應根據內容及體裁,設置多種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和實踐中獲得德育滲透。如《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是一篇新聞稿,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廣播員播報的環節,讓學生充當新聞主播,按照新聞主播的要求播報這則消息,從而感受作者的自豪之情。又如教學《皇帝的新裝》,可以開展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在人物扮演中對美與丑、真與假有更清晰的認知,從而更加向往真善美。
三、初中語文課堂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需要注意的問題
1. 教師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準德育滲透切入點。一篇課文中往往包含著幾個方面的德育內容,所以教師在教授該文之前,一定要認真分析課文內容,把握最主要的德育內容,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滲透;
2. 有機滲透:把握學生活動中的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3. 適時滲透:德育滲透要刪繁就簡,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中有著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德育滲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藝術富有魅力的一個表征。中學語文教學德育功能的有效發揮,不僅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而且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語文素養的培養,使中學語文巨大的道德教育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李維銘.對中學語文教學與道德教育結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19).
[2]錢雅蓮.中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初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0(04).
[3]高方奎.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