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光
隨著新的網絡技術、媒介快速發展,算法的應用日漸廣泛,其對社會的影響力逐步增強,算法也成為近年來網民關注的熱點之一。然而,濫用算法的網絡行為,不僅造成網絡環境秩序混亂,“信息繭房”“算法歧視”“大數據殺熟”等問題也影響到群眾的切身利益。
一些公司在利益驅動下,通過算法精準掌握客戶需求,定位客戶位置乃至窺探網民隱私,通過對網民個人信息乃至隱私信息的計算推送電商產品、新聞資訊和廣告信息。一些資訊類App利用個性化推薦,海量推送同質化內容,使讀者閱讀習慣更為極端化,資訊知識獲取更加單一化。一些電商平臺千方百計推送網民搜索過的相似商品,令人不勝其煩。
一些短視頻平臺利用網民好奇心,反復推送一些低質量、惡俗化內容,在法律法規的邊緣“打擦邊球”,嚴重污染網絡環境。
算法問題對群眾權益的直接侵犯集中在電商領域。不良商家主要有以下三種手段。一是“大數據殺熟”,通過算法對客戶群實施“階梯價格機制”,造成算法歧視,惡意刺激消費。二是“催眠性推薦”,通過重復推薦海量同質化廣告信息,不斷動搖消費者判斷力和意志力,通過信息的反復心理暗示造成催眠效果,達到令網民消費的目的。三是“榜單效應”,平臺通過設置計算指標,炮制各類“好評榜”“推薦榜”,強行引導消費,嚴重破壞公平的營商環境。
目前,算法的濫用現象對群眾的利益已經造成了危害。為有效保護群眾的根本權益,去年國家網信辦組織開展了“清朗·算法濫用治理”專項行動,對包括新聞媒體、電商平臺、視頻網站在內的300余家互聯網企業進行了檢查,專項行動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3月1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新聞發布會。4月8日,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開展“清朗·2022年算法綜合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部署開展“清朗·2022年算法綜合治理”專項行動。通過開展專項行動,進一步整治算法濫用、維護網民合法權益、打擊網絡違法信息、維護清朗網絡空間。“清朗·2022年算法綜合治理”專項行動必將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整頓算法亂象、整改算法安全問題、開展算法備案,推動算法綜合治理工作的常態化和規范化。
針對算法問題的整治,筆者有三點思考。
一是建議加強算法倫理建設。2017年7月,國務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出,“制定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開展人工智能行為科學和倫理等問題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產品研發設計人員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守則”。應加快研究制定算法倫理法律法規,限制算法濫用,支持行業社會組織建立行業公約,鼓勵媒體加強輿論監督。
二是建議加強算法安全測試。定期評估算法的技術準確性和安全性,具有算法安全隱患問題的軟件應被下架。應加強數據采集的動態監測,增強監測處置和糾錯能力。
三是建議完善算法監管制度體系。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提出:“完善網絡信息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修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研究制定互聯網信息服務嚴重失信主體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制定完善對網絡直播、自媒體、知識社區問答等新媒體業態和算法推薦、深度偽造等新技術應用的規范管理辦法”。應加快制定算法應用行業規則和標準,在強化算法應用效能評估、算法透明公開指數、跟蹤追責問責等方面,完善監管體系和相關機制制度。
(作者系鄂爾多斯市委網信辦網絡應急管理與政策法規科科員)6F505F06-2614-4C03-99C8-ABEB5ECC6F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