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
上回說到,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之一,它是由遠古的陶器演變而來。“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被世人稱為“瓷都”的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瓷都”景德鎮的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國各地伸展,特別是鎮名改為“景德”之后,其影響力、競爭力大增,可以與當時的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產品爭奇斗艷。到了元代,景德鎮瓷器更為暢銷,不僅與“真定紅瓷,能泉青秘”成鼎足,甚至還有壟斷市場之勢。進入明、清,景德鎮瓷器擁有了壓倒性優勢,在全國瓷器市場上高居主導地位。康熙年間的青花、五彩、紅釉、素三彩;雍正、乾隆年間的粉彩、斗彩、琺瑯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種顏色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康熙年間的“減窯”“郎窯”,雍正年間的“年窯”,乾隆年間的“唐窯”更是舉世聞名。
30多座古窯遺址,蘊藏著大量燒瓷窯爐。制瓷作坊的遺跡以及瓷器碎片的堆積層見證了這里的光輝歲月。近千年來主要為官方服務的歷史使得這里的文化深深打上了“貢品文化”的烙印,這種文物的心態使得景德鎮更像一個沒落的貴族。嘉慶以后,瓷業生產日漸衰落,特別是鴉片戰爭后,戰事頻繁,政局動蕩,外貿入侵,市場縮小,生產遇阻;1855年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民窯更是一蹶不振。“明清御窯,已久廢圮,全鎮雖有民窯一百一十余只,坯坊紅店之工藝皆不驚人,所賴以保全國粹者,僅傳名畫工數人……蓋以銷數少,不求精也。”

進入明、清,景德鎮瓷器擁有了壓倒性優勢,在全國瓷器市場上高居主導地位。
面對西方列強不斷入侵、掠奪和瓜分,第一代民族資本家受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驅動,開始辦廠救國之行,試圖以發展實業改變中國落后面貌,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清朝末期,為了抵制洋瓷的傾銷,不少有識之士紛紛倡議創辦瓷業公司,發憤圖強,振興國瓷,并先后成立了福建寶華制瓷有限公司、萍鄉瓷業公司、湖南瓷業公司、江西瓷業公司、川瓷公司等,從而迎來了我國瓷器生產企業化時代的到來。
素有“當代官窯”之稱、具備精良制作技術、產品為一時之冠的江西瓷業公司也成為一項重要的工業遺產被收藏家所關注,久被湮沒的明珠終于放出璀璨的光芒。
江西瓷業公司存在于1903年至1949年,歷時40多年,是國內官商合辦、最有影響的瓷業公司,技術力量強。它的成立,標志著景德鎮陶瓷進入一個企業化時代。在公司初創以及其后的發展過程中,還聘用了許多國內繪瓷高手,制作出大量精美的瓷器,實際上代表了當時景德鎮瓷器的最高水平。瓷器鑒賞家和收藏家郭葆昌于1913年利用江西瓷業公司的實力,在景德鎮給袁世凱燒造瓷器。8EA0DEE0-629F-4034-9B28-F1F5AA92F9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