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芳
(作者單位:南京市高淳區融媒體中心)
從事新聞采編工作7年以來,筆者從一個“門外漢”蛻變成為一個成熟的文字記者。新聞無處不在,一名專業的新聞記者想要寫出一流的好作品,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不斷錘煉自身的眼力、腦力、腳力、筆力。
近年來,“民生”成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高頻詞”,社會民生新聞旨在講述百姓的樂憂冷暖、家長里短,十分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也受到了普通大眾的關注。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如何做出群眾喜聞樂見、更加出彩的社會民生新聞報道是新聞記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的新聞采寫實踐,淺談幾點個人感悟。
新聞宣傳講究時效,作為一名專業的新聞記者必須要“快”,平時要加強理論學習,關注時事熱點和身邊人、身邊事,提高自身發現熱點新聞的敏感力,鍛造過硬的業務素質及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以此保證采訪的質量與效率,寫出生動、真實的民生新聞作品。
開展采訪工作前,新聞記者首先要弄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關鍵要素,做好采訪前的資料收集工作,進一步了解采訪對象的身份、經歷[1]。采訪沒必要面面俱到,可以有選擇地確定主題,同時可根據具體主題列出采訪提綱,使整個采訪更有針對性。另外,新聞記者還應準備并檢查好采訪所需的筆、本子、錄音筆、攝像機、話筒、三腳架等工具,不要慌慌張張,丟三落四,影響采訪的順利進行。
采訪過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事,記者首先要做到處變不驚,以完成采訪為出發點,隨機應變,同時要注意溝通技巧,做到平易近人、謙虛有禮,充分尊重被采訪者的想法意愿,注意采訪對象的思想情緒,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提問方式要恰當合理,面對不同的采訪群體,要有不同的策略[2]:對于侃侃而談者可以采取開門見山的提問方式,從重點問題開始發問,但要注意提問的邏輯性和關鍵詞的把握,做好對話引導,注意傾聽,迅速抓住被采訪者表達的重點,這樣既能節省時間,又事半功倍;針對陌生膽怯的被采訪者應采取漸入引導式的提問方式,可通過閑聊、拉家常的溝通方式,拉近彼此的距離,打消對方的顧慮,現場提問要注意先易后難、層層深入,從而讓整個采訪順利進行下去。
常言道:“題好一半文。”標題是新聞的眼睛,特別是在這個淺閱讀、快閱讀時代,好的標題可以迅速抓住讀者的眼球,起到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在新聞寫作時,筆者有一種感觸:稿件好寫,標題難作,如何才能制作出一個好標題?
文似看山不喜平,標題制作也是如此。要想制作出一個好標題,首先要了解受眾的心理。一般來說,受眾分為獵奇型、娛樂型、學習型、關注國家大事和社會熱點型等,在充分了解到受眾的心理后,記者在制作標題時便有了思路和方向。其次,標題制作也要符合媒介傳播特征,充分認識傳統媒體注重慢閱讀、自媒體追求快屏讀兩種截然不同的閱讀形式,處理好“讀”和“看”、“點”和“刷”之間的關系。如報紙、刊物更適合深度閱讀,因此標題要意蘊深刻、內涵深邃,給讀者以思考和想象空間;電視以畫面的形式呈現,因此要盡可能做到淺顯易懂,突顯新聞的內容主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可以多用提問式、結合熱點、設置懸念類的標題,提高標題的辨識度、傳播力、記憶性,在快屏時代迅速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
再次,作為一名新聞從業者,平常要多思、多想、多學、多看,深入學習上級平臺、權威媒體的作品,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提升格局,以此寫出立意新、吸眼球、能出彩的好標題。在制作社會民生新聞標題的時候,記者要精準把握新聞的中心思想,并且要站在目標受眾的角度多寫幾個標題進行對比分析,盡量提煉出言簡意賅、短小精悍的標題,如“碳酸鈣企業主吃上了‘生態飯’”“小蚯蚓‘拱出’富民增收新路子”“公交出行越‘變’越‘便’”“‘吃下’1噸剩飯菜 ‘吐出’20斤有機肥”等標題,既貼近主旨、形象生動,又讓人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能夠提升整篇報道的感染力。
一篇好的社會民生新聞作品離不開細節描寫,無論是紙媒還是屏幕傳播,細節都能使新聞鮮活起來,淋漓盡致地展現故事背景、人物形象等,讓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一步打動讀者,增強新聞的傳播力和感染力[3]。
高淳區半山半圩,位于南京最南端,境內有固城湖、石臼湖、胥河、水陽江等水域,每年梅雨季節易發洪澇災害,千百年來,人民群眾都在與洪魔作斗爭,不僅總結了一套沿用500百年的“送水牌”巡堤法,而且這種斗爭精神、奉獻精神也代代相傳至今。2020年是一個大汛之年,為了展現該區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抗洪的故事,《今日高淳》報于2020年7月至8月,在社會民生版連續刊登了報道,如《把家安在圩區,把責任擔在心中》《為防汛站好最后一班崗》《我是老黨員,防汛我先上》等通訊,這些報道都是記者深入圩堤一線,了解到的每個防汛人員的故事,通過真實的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展現出了防汛人員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
在此期間,筆者參與采寫的通訊《魏元達:汛期不過去 我就不下堤》(如圖1所示)在江蘇省縣市新聞中心系統好新聞評比中獲二等獎。當筆者見到魏元達時,已經是他在圩堤上堅守的第11天了,“雖然已過午飯飯點,但是他還沒吃飯,準備巡完這趟堤再吃”“村支書看他十分辛苦,勸他回家休息,他擺擺手,堅持留下,說自己身體好,加上年紀大了,睡眠時間也短,希望能為防汛多盡一份力……”在這篇通訊的采寫過程中,引語、動作、肖像等細節的描寫,形象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場面、情景、人物,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一線防汛人員不畏艱辛、不懼風雨的精神,體現和深化了新聞的主題。

圖1 《今日高淳》魏達元:汛期不過去 我就不下堤
日常的新聞采訪免不了要與數字打交道。新聞報道恰如其分地使用數字,可以更加直觀反映事實,體現新聞報道的嚴謹性,打消讀者的顧慮,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4]。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各大媒體報道順應時代潮流,從各個角度對“小康”這個主題進行了報道,筆者參與采寫的通訊《魏冬美:因病致貧不喪志 勤勞致富摘“窮帽”》(如圖2所示),在江蘇省縣市新聞中心系統好新聞評比中獲通訊類三等獎。該報道沒有寫驚天動地的故事,就是描寫了過去的13年間,從因病致貧到脫貧摘帽,從借錢看病到家有余錢,66歲的農民魏冬美是如何致貧再脫貧的故事。

圖2 《今日高淳》魏冬美:因病致貧不喪志 勤勞致富摘“窮帽”
由于采訪時間較短,筆者先是粗略了解了當事人魏冬美夫妻二人是如何因病致貧,又是如何一步步實現脫貧的,在詳細了解了魏冬美夫妻二人的收入變化后,筆者給他們算了一筆“明白賬”。在寫作這篇報道時,筆者用平實的話語、有力的數據,娓娓道來:自2006年開始,魏冬美一家蓋新房,夫妻二人前后得了癌癥,治療共花費了近30萬元,讓這個本來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但是靠著政府的政策幫扶及自身的踏實肯干,2019年6月,魏冬美實現了脫貧,并主動要求退出低保,彼時的夫妻兩人已經還清欠款,且一年總收入有五六萬元。因合理用數字說話,該篇報道的嚴謹性得到提高,有利于讀者更加準確地了解情況,感知變化。
社會民生新聞記錄老百姓的身邊人、身邊事,一直備受關注,其新聞工作者需要掌握黨的方針政策,關注社會熱點,了解民生關切,練就敏銳的判斷力和鑒別力,于紛繁復雜中捕捉到具有新聞價值的線索,反映時代變遷、社會進步[5]。同時,因為新聞報道受時長、版面、媒介等各種因素的疊加影響,難以面面俱到,新聞工作者要始終堅持與時代同頻共振,做好取舍,選擇最有代表性的事情或者故事,反映一種社會現象,突出特定的主題思想。
近年來,高淳區融媒體中心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平臺上開設了不少反映時代主題、年度工作重點、具有地域特色的社會民生專欄。在采訪之前,其新聞記者先是通過發動鎮街通訊員、開設新聞線索征集等方式,對人物和故事進行篩選,之后選取突出主題、比較典型的人物和故事并展開采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高淳區融媒體中心開設了“我們都是追夢人”版塊,旨在講述各行各業奮斗者的追夢故事。其中,借助創意微視頻線上宣傳農家樂的張富強、帶動螃蟹養殖戶共奔富裕路的“大學生村官”許新柱、31歲熱心公益的文學志愿者王翔、20多年守護萬家燈火的電工胡東升、五進中南海為偉人遺物除氧封存的甘文久、連拿四屆殘奧會舉重冠軍的傅桃英、從教31年的省淳中化學老師諸全頭、繪制30米長卷獻禮新中國70華誕的畫家李繼寧……他們的夢想或平凡或偉大,但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體夢,最終匯聚成了偉大的“中國夢”。
春雨潤物細無聲,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筆者參與采編的專題“德潤高淳”在2019年度江蘇省縣市報研究會、江蘇省縣市新聞中心工作委員會好新聞評選中獲“好專欄”獎,其中《低保老人常懷感恩心 節省喪葬費捐助他人》《駕駛員突然昏厥生命垂危 轉業士官及時施救轉危為安 》《用誠信筑起“螃蟹大業”——記江蘇“最美誠信之星”邢青松》等文章,都是通過挖掘和宣傳身邊的好人好事、先進典型事跡,起到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的作用。
螃蟹產業是高淳富民增收的特色產業,螃蟹豐收是最令蟹農高興和喜悅的一件事。2021年,固城湖螃蟹節開幕式當天,筆者來到塘口,通過親身體驗起螃蟹、扎螃蟹,感受農民一年辛勤勞作的不易,也看到了他們臉上洋溢的喜悅笑容。結束采訪后,筆者撰寫了題為《固城湖迎螃蟹捕撈季 養殖戶共享豐收喜悅》的新聞報道,這篇報道受到評審專家肯定,獲得2021年第三季度南京市優秀廣播電視新聞作品推優一等獎。
“新聞是用腳跑出來的?!鄙鐣裆侣劯侨绱?。面對不同的采訪對象,新聞記者采訪前要提前做好充分準備,采訪中要把握對方心理,努力提升新聞寫作能力,從小事中看到大改變,讓小民生彰顯大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