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迪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紀錄片作為真實的影像記錄方式,其以真實生活為背景,將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為載體,通過鏡頭語言對畫面內容進行簡單的藝術性處理,最終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媒介樣式。而在此之中,人文類紀錄片作為紀錄片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出現帶給觀眾的是直擊心靈的震撼和感動,能夠使觀眾透過畫面內容看本質,進一步引發人們的思考。2020年,影視媒體瀏覽量呈大幅度上升趨勢,作為影視行業里面的“小清新”——紀錄片,自始至終以真實、客觀的姿態將導演的所思所想加以影像化,從而將最動人的、最溫暖的故事制作出來供人們觀賞。一方面,導演想讓觀眾看到那些易被忽視的真實的身邊故事,希望觀眾能從藝術性的虛構畫面里抽離出來體味真切實感;另一方面,導演更多地想表現鏡頭背后的人物,使觀眾感同身受,實現鏡頭里的角色與現實生活里的受眾在心靈上的息息相通。人文類紀錄片《書店與菜市場》將思想高地和人間煙火通過普通人的生活反映出來,表達出了文化變遷、生活的安逸舒適及對理想的追求,使觀眾的心靈得到治愈的同時,也感受著身邊的浪漫美好?!稌昱c菜市場》宣傳圖如圖1所示。

圖1 《書店與菜市場》宣傳圖
書店,是一個城市文化內涵的重要標志。在《書店與菜市場》這個紀錄片中,導演將每集時長控制在25分鐘左右,選取了南方4座城市里的書店進行拍攝,通過展現每個城市中不同書店的經營狀態、經營特色及經營文化等,讓觀眾全方位了解到書店的魅力所在。在每一集中,導演將書店賦予生命,通過暖色調的鏡頭和溫柔的畫外音,使整部紀錄片盡顯節奏感、使命感和生命感。如果把書店比喻成一朵小紅花,那么前來看書的人就像是花卉師,裝點著書店的每一個角落,使每一個書店熠熠生輝。坐落在杭州的曉風書屋和開在浙大醫院里的書店,是每一位讀者的綠洲;開在長沙的阿克梅書店,常常以書會友,觸碰思想精神之火花;與菜市場相鄰的上海復旦的舊書店和有專業生活提案師的蔦屋書店,是人們“買菜—看書”“互動—閱讀”的情感傳遞專線;用心裝修的昆明博旅書店,既是歷史的記載和文化的傳承,也是游客在昆明旅游過程中得到心理慰藉的好去處;在17平方米看世界的麥田書店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生活經驗的人聚在一起聊夢想、聊音樂、聊生活,小小的屋內藏著大大的奧秘。在這個小小的情感聚集地里,不同人生體驗但同樣生活態度的人聚在一起,人們便可以看到生活的另一面,看到生命的堅韌不息和奮勇前行,并且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感悟書店的生命力。麥田書店門面圖如圖2所示。

圖2 麥田書店門面圖
在主流文化強勢帶頭的背景下,人文類紀錄片這一小眾文化應運而生,給大量審美疲勞的觀眾帶來了新的審美體驗?!稌昱c菜市場》將鏡頭對準每個城市中具有特色的書店,在“社群出圈”的前提下,紙媒閱讀在眾媒體時代讓觀眾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感悟文字里的人情冷暖。該片將節目主角定位于渴望得到心理慰藉的社會群體,他們渴望的可能是疲憊路上的一杯醒腦咖啡,也可能是荒漠里的一潭清水,在高雅的節目基調和俗氣的世間情感之間尋得平衡,節目質量上升了一個高度。王力曾說:“雅的定位是高質量,俗的定位是全覆蓋,一部紀錄片之所以取得成功,其重要原因在于他們創作定位在雅俗之間,想百姓之所想,愛百姓之所愛,樂百姓之所樂,這樣雅俗共賞的電視節目當然會受到百姓的歡迎?!盵1]站在觀眾的角度去看問題,紀錄片的視角不僅要平視或仰視,更應該俯視,俯視生活和人生,俯視角落和夾縫,眼中看到的除了繁花盛景外,還應該有世間冷暖,想觀眾之所想,從真情實感角度出發,小眾的紀錄片也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導演對《書店與菜市場》整部片子的把控在于嚴肅中不失浪漫,優雅中不失清新。在此背景下,在眾多主流文化題材的紀錄片中,《書店與菜市場》仿佛一股清流,將畫面切換到人們身邊最熟悉的事物中,通過書店與菜市場的結合,一動一靜進行對比,讓觀眾眼前一亮。由于近兩年的媒體播放量呈現大幅度上升趨勢,人們在觀看影視作品的同時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加上大數據的支持,視頻內容往往會向著“經??础被颉翱赡軔劭础钡姆较蚩拷?,觀眾的審美一度“停滯不前”。而人文類紀錄片《書店與菜市場》更多地帶給人們心靈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感動,其將“書店”和“菜市場”兩個看似完全不搭邊的地方牽連在一起,使人們在觀看時較容易產生新的審美趣味,同時其也是觀眾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審美乏味后對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內心渴求。與其他紀錄片不同的是,該紀錄片能夠通過情感代入式體驗、大膽的情感氛圍調度及深入人心的文案創作,將生活化、網絡感、互動性的煙火氣息與觀眾對節目的喜愛度串聯起來,有助于提升受眾對節目的接受度和親密感[2]。
治愈的良方除了在書店,還有可能在菜市場。本該是雜亂無章、被人們哄搶新鮮食物的菜市場,被導演用溫柔的鏡頭語段和細膩的處理方式拍成了人間煙火聚集地,鏡頭的張力充分滿足了觀眾對食物的欲望。每一個前來買菜的人的目的雖然相同,但是其說話的方式、需要購買的食物、渴望被滿足的心理都是不同的,賣菜的商販也會根據不同人的需求和喜好,搭配營養套餐,推薦其所需的物品。汪曾祺先生曾說:“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盵3]南方人在買菜上的細致謹慎、年輕人在買菜上的簡單隨意、老年人在買菜上追求營養全面等被多角度地呈現出來,每個人所需的食物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填飽肚子,讓自己得到生理上的滿足。菜市場圖景如圖3所示:

圖3 菜市場圖景
每一個城市的菜市場都是這個城市的靈魂,溫柔的市井氣息在一次次討價還價中誕生,濃厚的煙火氣在一份份禮尚往來中得到累積,人與人的感情在一聲聲問候中升溫。不同城市的菜市場雖然是不一樣的,但是在這個紀錄片中,導演更多地將鏡頭對準背后的人,記錄下其在菜市場的點點滴滴。通過鏡頭里的一個“小我”,讓觀眾在觀看的同時被感動、被溫暖、被治愈,折射出平凡人的“大我”情懷,使鏡頭里的人和鏡頭外的人形成情感聯動。另外,導演在拍攝菜市場的過程中不忘深化主題,如鏡頭里的商販為了女兒的作業每天抽空看書,做到了閱讀和工作兩不誤,將閱讀和做生意串聯起來,使煙火氣深深刻在每一幀鏡頭里,市場永不停歇,人間理想煙火不斷。洪楨婧老師曾說:“小眾紀錄片摒棄掉了以往直抒胸臆的教化模式,追求那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來表現主創團隊的創作情懷,這種不著痕跡的理念實為一種大的創作情懷。”[4]市場雖小,但是人間情懷是大的,導演在保證人的精神層面被滿足的同時,向觀眾展現了人的味蕾需要被滿足的期待。
在影視內容的傳播過程中,符號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是產生共鳴的前提[5],《書店與菜市場》中,導演賦予書店和菜市場生活文化符號,使觀眾通過最直觀的場景去了解每個人的故事,并形成一種“價值認同”。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導演的制作剪輯對人們認同感的干預可以忽略不計,觀眾往往會通過畫面語言、人物對白等進行行為和價值判斷?!稌昱c菜市場》想要展示的正是觀眾所體會到的人間煙火和理想高地的價值理念,即生活的苦難會被這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安寧得以平息。另外,在融媒體交互傳播的時代背景下,技術的發展使得傳播手段更加多元,人文類紀錄片需從最初的選題策劃,到影片的內容呈現方式,讓受眾在每一個人物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而慢剪輯的剪輯手法會讓紀錄片更加富有“人情味”[6]?!稌昱c菜市場》這部小成本、小制作的紀錄片,用新穎和親切的共情符號細節元素加深了與受眾之間的情感交流,能夠讓人們在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時,從節目與真實生活間的距離感找到平衡,使其在平時刻意規避的問題上找到解決方法,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紀錄片中的人情世故,從而將自己的情緒慢慢消化,達到紀錄片充分反映生活點滴和觀眾能夠理解導演用心良苦的目的。此外,導演通過書店和菜市場這兩個每個城市都擁有的場所,在慵懶的語境中不經意間拉起了“閱讀”與“食物”的連接線,掀起了觀眾走進書店閱讀和深入市場買菜的熱潮,使觀眾在觀看的同時感悟到的不僅僅是人間煙火氣息,更重要的是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書店不僅是一個人的精神食糧,同時也是讓思想得到放松的最佳圣地,而閱讀和生命一樣,都是世間最溫柔美好的事;菜市場則是滿足每個人生理需求的最簡單的地方,而買菜做飯和生命一樣,都是世間最平凡樸素的事。愿人們在這繁雜的世間里,既能擁抱理想,也能感悟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