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東風

中國媒體近日在俄烏沖突前線拍攝的俄坦克疑似遇襲后彈藥殉爆導致炮塔被炸飛畫面(右圖)被西方媒體廣泛傳播。西方媒體認為,這暴露出俄式坦克存在致命缺陷,設計思路“不重視人員生命”。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表示,西方媒體對此集中報道,本質并非是探討坦克設計的技術問題,而是通過這種“認知戰”,嘲笑和羞辱俄羅斯,打擊外界對俄羅斯裝備的信心。
視頻顯示,一輛不明型號的俄式坦克在道路附近遇襲。由于坦克內的彈藥發生殉爆,炮塔被拋到數十米高的空中。由于這個視頻正好清晰捕捉到坦克炮塔被炸飛的瞬間,場景頗為震撼,被廣泛傳播。實際上,俄烏雙方裝備的炮塔被炸飛并非個案。之前披露的照片顯示,不少俄烏雙方的T-64、T-72、T-80等坦克被毀后,炮塔被炸飛,有的炮塔還被震飛到五層樓的樓頂。而炮塔能飛多遠,往往取決于車內所剩彈藥的數量和種類。
在該視頻流傳之前,西方媒體就專門集中報道過俄式坦克“飛炮塔”現象。西方媒體將其稱為“盒子里的杰克效應”。所謂盒子里的杰克,是一種盒子內裝了小丑杰克的兒童玩具,一打開盒子小丑杰克就彈出。
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俄式坦克在被擊穿后出現炮塔與車體分離的現象,技術上講是因為位于車體內未進行隔艙化設計的彈藥被引爆導致。從上世紀60年代的T-64坦克開始,俄式坦克使用俗稱“旋轉木馬”的底盤裝彈機,而且炮塔內也會見縫插針地布置彈藥。上世紀70年代的T-72以及80年代的T-80都大致采用這種設計。T-90坦克多數是在T-72坦克的車體上升級,所以繼承了這一特點。T-90M雖然在炮塔上使用了彈藥隔艙,但沒有取消底盤內的彈藥。由于這些彈藥采甬開放式設計,一旦坦克被擊穿,彈藥相對容易被引爆。如果乘員未能及時逃離,易造成車毀人亡,且坦克基本無法修復。
自從坦克發明的那一天起,坦克內的彈藥就是和人員混裝在車體內的。.二戰后第三代主戰坦克之所以開始注意彈藥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開始廣泛使用半可燃藥筒,和以往坦克炮彈的銅制彈殼不同,這種半可燃藥筒除了金屬底部以外都是易燃的,更容易導致殉爆。所以,一些國家的坦克采用彈藥隔艙,彈藥被引爆后,通過泄壓板將殉爆沖擊波引導到艙外,保證車內人員安全。此外,還通過安裝高性能的滅火抑爆系統降低弓單藥殉爆的可能。
而俄式坦克的設計并非沒有優點。張學峰表示,當初使用底盤式裝彈機的出發點之一也是為了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因為彈藥位于火線以下的坦克底盤中,降低了彈藥被命中的概率。同時,這種設計使俄式坦克外形低矮、被彈面小,減少了整體被命中的概率。不過,隨著火控技術、導彈制導技術的進步,僅靠低矮的外形,不足以保證不被命中。
張學峰認為,現在西方媒體集體炒作俄式坦克“飛炮塔”現象,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討論坦克技術,而是渲染俄羅斯坦克不注重防護,“不把人當人”。其實,在T-64、T-72、T-80坦克誕生的年代,大多數西方坦克同樣是人和彈藥混裝。美國也只是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服役的M1系列主戰坦克上才開始實現彈藥隔艙化。之前的M60“巴頓”系列坦克,同樣沒有采取彈藥隔艙化設計。論整體防護能力,還不如T-72系列坦克。法國實現彈藥隔艙化設計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是上世紀90年代服役的。西方最早的三代坦克“豹-2”坦克車體內也存放部分彈藥,盡管進行了隔艙化處理,但如果車體內彈藥被命中,后果同樣堪憂。而類似M1系列那種將所有彈藥均置于炮塔尾艙的設計也存在缺陷,主要是尾艙容易被命中和擊穿,其優勢在于彈藥引爆后,人員存活概率較大,坦克理論上可以被修復。但這些優勢是理論上的,“如果西方坦克像俄羅斯坦克那樣,被世界上各類先進反坦克武器挨個炸一遍,表現究竟如何恐怕有待觀察。”而俄羅斯也在最新型的T-14坦克上采取了隔艙化設計。所以俄羅斯并非沒有意識到彈藥殉爆問題,主要是沒有足夠經費對現有坦克進行徹底改進。▲
環球時報202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