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悲智雙運”思想是觀音菩薩信仰中非常重要的理論,在實踐修行中亦占有主導地位。佛教經典《普門品》從弘深誓愿、能力、顯化、方法、感應等方面,描繪觀音救苦救難的信仰體系,闡述了其慈悲精神;《心經》展現了觀音的般若智慧,表明“性空假有”的中心思想,教導眾生以般若法門為法,認識諸法皆空,達到度一切苦厄的目標。“悲智雙運”思想體現的解救蕓蕓眾生的品格與當今社會所提倡的和諧社會有著相同的內核,并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在社會的不斷運轉中可發揮不可忽視的教化功能。
關鍵詞:觀音;慈悲;般若智慧;悲智雙運
中圖分類號: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8-0167-04
在中國的大乘佛教傳播與表達中,大數民眾最先接觸的是菩薩信仰。大乘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的開展都是圍繞著菩薩的理念、修行和解脫來進行的,所以菩薩信仰是大乘佛教基本的、外在的表現形式。大乘佛教把成佛救世、普度眾生作為目標,“上求無上菩提,下度無邊眾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也是菩薩的基本品質。智則上求無上菩提,以般若①智慧斷一切煩惱,求得無上正等正覺;悲則下度無邊眾生,以大慈大悲引導一切眾生脫離苦海,深入佛海。這種以悲與智相結合而度化眾生的策略又稱之為“悲智雙運”。“悲智雙運”思想是菩薩信仰中非常重要的理論,在實踐修行中亦占有主導地位。
中國主要有四種菩薩信仰, 分別是觀音菩薩信仰、文殊菩薩信仰、地藏菩薩信仰和普賢菩薩信仰。在這四種菩薩信仰中,觀音在中國信眾中信仰人數最多,影響最深,結緣最廣,故以觀音菩薩信仰為最。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又名觀自在,舊譯為光世音。與觀音信仰有關的思想最早是在漢代時期傳入中國,并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流行的菩薩信仰。根據傳譯的觀音信仰經典,可以把觀音信仰劃分為般若系統、救難系統、華嚴系統、菩薩行系統等七個系統[1]214。慈悲與智慧作為觀音菩薩的基本品格在觀音信仰系統中更具有典型性。觀音信仰七個系統中的救難系統和般若系統主要表達了慈悲與智慧思想。作為救難系統和般若系統的主要依據經典《普門品》和《心經》直至今日依然流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體現了《普門品》和《心經》依然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以《普門品》和《心經》為例,闡釋觀音信仰的般若智慧與慈悲救度,以及般若智慧與慈悲救度相互結合而體現的“悲智雙運”思想對現世生活所起到的影響。
一、觀音菩薩的慈悲救難精神
西晉時期,中國傳入了系統的救苦救難觀音信仰體系。一般來說,宗教的傳播最初是由翻譯經典開始的,觀音信仰的傳播也是如此。竺法護翻譯的《正法華經·光世音菩薩普門品》是西晉時期救苦救難觀音信仰的主要理論經典,后秦時期的鳩摩羅什在最初流行的光世音菩薩的基礎上重譯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1]221。當時譯經聲勢浩大加之鳩摩羅什的譯本文筆流暢、內容清晰,獲得了廣大民眾的認同,由此,該經典在全國各地迅速傳播,救苦救難的觀音信仰也因此傳播于全國各地。時至今日,鳩摩羅什所譯的《普門品》依然是最流行的佛經之一。
《普門品》通過佛與無盡意菩薩的對話,以舉例與譬喻的方式主要闡述了觀音菩薩名號的因緣、以何種形式度化眾生以及贊嘆觀音菩薩的功德等內容,從觀音的弘深誓愿、能力、顯化、方法、感應等方面,描繪了救苦救難的觀音信仰體系。救難觀音信仰的基礎是慈悲,慈悲也是整個觀音信仰的中心,是觀音信仰成立的前提。觀音菩薩具有慈悲救度眾生的宏深誓愿,即使在過去無量劫中已成佛道,依然現菩薩身來濟渡眾生。菩薩贊中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即是稱贊觀音菩薩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會現身救度一切眾生,體現了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精神。《普門品》中“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待多千億佛,發大清凈愿”“無垢清凈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2]58等多處經文皆在贊嘆觀音菩薩的弘深誓愿,當知觀音菩薩功德無量。
釋加牟尼把人生的苦惱總結為八苦,眾生受諸苦惱,也分為一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多人受多苦等多種形式。觀音菩薩發顯威神之力尋聲救苦,解救陷入苦難的無量百千萬億眾生。為方便救度眾生,觀音菩薩化現三十三種身為眾生說法,“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天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2]57。即是指觀音菩薩具足了神通威力,以智慧方便現身在有需要有苦難的各個地方。
觀音菩薩慈悲為懷救苦救難。觀音之悲能拔苦,若有眾生陷于水難、枷鎖難、刀杖難、黑風難等七難中,即使只有一個人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音菩薩也會即時現大威神力,救諸眾生脫離七難之苦;若有眾生歸依觀音菩薩并且每日恭敬頂禮,便可滅利欲心、嗔恨心與無明心,即解貪、嗔、癡三毒。觀音之慈能予樂,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誠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以求子女,觀世音菩薩便會予以福德智慧之男和端正有相之女。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與送子觀音最為人們所熟知,其慈悲智慧、有求必應的形象深入人心,也逐漸有了各種不同的造像。諸眾生聞觀音菩薩名、稱觀音菩薩名乃至常念、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是以相信觀音菩薩為前提。眾生一心稱名、供養、禮拜觀音菩薩或誦經而與菩薩感應,觀世音菩薩才會以真身妙力顯現三十三種化身教化調伏眾生。
救苦救難觀音信仰是最流行也是最早傳入中國的信仰體系,是觀音信仰最核心重要的一部分。觀音菩薩家喻戶曉,人們若有苦難就會想到求助于觀音菩薩,以獲得觀音菩薩的保佑。只要“一心”稱名,便會獲得觀音菩薩的救度。觀音菩薩對待眾生如同父母之愛子,故兩者之間的感應如同母子之間的感應。感應并不是隨機變化而是根據機緣的成熟與否決定,一般分為四種:若眾生在過去世種下善根,于現世機緣未成,則為法身受益;若眾生在過去世種下善根,于現世機緣已成,則在當前感應獲得利益;若眾生在當下于身、口、意修行精進不懈,也能當前感應獲得利益;若眾生現在一生精進修行,積累善業,也能在未來世獲得利益[3]。眾生有感,菩薩有應,觀音菩薩以感應的方式引導眾生改過自新、去惡存善。《普門品》從觀音菩薩的弘深誓愿、顯化、感應等方面闡述了救難觀音的慈悲精神,救難觀音不僅具有大慈大悲的品質更是以其獨特的智慧引導眾生脫離苦海。
二、觀音菩薩廣度眾生的般若智慧
觀世音菩薩具足菩薩事、顯神通威力,以方便之法廣度眾生皆是以般若智慧為基礎的。在眾多經典中都講述了觀音菩薩是已獲善知識的般若智者,尤以《心經》闡述觀音般若智慧最為著名。《心經》是眾多經典中專門展示觀音獨有般若智慧的經典。最流行的譯本是玄奘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此經文中,囊括了般若經的主要義理內涵,把般若經凝結濃縮為二百六十字極為精悍的精要之作。
《心經》首先強調了觀音是一位具足般若智慧的大菩薩,且具有救度一切苦厄的弘深誓愿。繼而表達了般若經“性空假有”的中心思想。提出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相即觀。整篇經文脈絡以“空”為著手點,依般若緣起性空論為基點,依次闡述了五蘊、十二處、十八屆三科、以及十二因緣、四諦等物質與精神世界皆是“空”,“空”并不是空無所有,而是空無自性。諸法因緣生,宇宙萬物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相互之間皆是由因而生或者說是依條件而生,所以一切物質以及現象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始終如一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故知,一切物質現象之萬法皆是“性空假有”,一切法之五蘊、十二處、十八屆、十二因緣以及四諦等皆是流轉無常、緣起緣滅的。緣起而生“色”,“色”無自性且遷流不住故空,以故可知“色不異空”。諸法由因緣而生,空無自性,故“空”是諸法的基本的、普遍的性質。不能離開諸法而講空,是故“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說明色與空并不是對立的存在。諸法由緣而起,空無自性,諸法之“有”又由緣和合而顯現出來,所以色與空不僅不是對立的存在而且還是統一的一體。諸法由緣而起時,空性即存于諸法之中,是故“色即是空”。“空”不是空無所有,是性空,是體空,是故“空即是色”。
如何理解“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并非一無所有,它并沒有否定有的存在,但有是“假有”,如鏡中影像,是一種非有非無的存在。龍樹的三句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4]。即是闡釋了如何看待空與色。龍樹以中道的角度認為眾因緣所生的法只不過是借助名字而存在,其自性是空。所以諸法“有”又“非有”,“無”又“非無”。只有以中道之義才能正確理解色空相即的觀音般若的核心思想。《心經》以循序漸進漸進的方式闡釋諸法空相。顯現心無掛礙和無有恐怖之果,最終求得無上菩提,獲般若妙智,證成佛道。
《心經》言簡義豐,闡述了觀音菩薩具足般若智慧,證悟了世間與出世間的最高真理,觀照到一切法的真實相貌為諸法皆空,最終脫離無明煩惱以至涅槃。觀音菩薩以般若為指導,故雖然起萬行,但無有執著、身業清凈、身得莊嚴。故觀音菩薩以此來教導眾生,以般若法門為方法,認識諸法皆空,破無明斷煩惱,最終達到度一切苦厄的目標。所以《心經》不僅闡釋了般若學的中心要義,同時彰顯了觀音慈悲救度、自利利他的精神品質。
三、悲智雙運
觀音菩薩無處不在、無時不現、循音救苦的救難定位符合一切皆苦的人生需求,人的需要一般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指的是滿足人的客觀生存條件;精神需要則是對于客觀生存條件的認識、理解以及對于客觀問題的解決。若眾生遇到生、老、病、死等客觀外在的當下現實苦難時,一心稱觀音菩薩之名,觀音菩薩不但會循音即時救度,使眾生得到解脫,而且觀音菩薩即時解決當下之難后,又會以“般若智慧”為指引,度眾生脫離“貪、嗔、癡”三毒,從精神層面度化苦難眾生。悲與智相互作用,使眾生認識到世界的真實面貌。
觀音菩薩發菩提心,修耳根圓通法門,觀照音聲獲般若智慧而達證悟。觀音從修“聞”法門開始,觀照音聲,進入識流后觀照六根清靜、五蘊皆空,當修行漸入佳境,了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認識到生死與涅槃無分別,證入“十方圓明”,意識到眾生與諸佛同覺共悲即是眾生與諸佛同體,而得解脫[5]。若眾生發菩提心,依觀音菩薩之行,修觀音法門,精進不懈,則會提高自己的境界。從最高境界上來講,可得無量功德,具足智慧與慈悲,自度度人。最低境界也可以對于自身的煩惱進行消除,解決各種困難。
上求無上菩提即是般若智慧的解脫之道,下度無邊眾生即是大慈大悲的實踐之行,慈悲與般若智慧是觀音菩薩比較典型的兩個特征。一方面來說,慈悲救度的實踐之行是以般若智慧理論作為指導的。觀音菩薩修行深般若智慧,觀照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為空相,乃至智空與得空。體認到諸法空相的性質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顯示得心無掛礙與無有恐怖之果,證入涅槃。觀音菩薩強調若眾生依深般若智慧修行,則得無上正覺,能除一切苦,度一切苦厄,真實不虛。觀音菩薩以般若智慧為理論教導眾生修習觀音法門,一心稱念觀音名號乃至禮拜供養,借助觀音的慈悲神通威力脫離苦海而得解脫。
從另一方面來說,理論的正確與否和價值性的標準,實際上是在實踐的踐行中決定的。所以慈悲救度又是獲得般若智慧、證無上菩提的必要條件。大乘佛教不但要斷除自身煩惱,更是把救度眾生作為目標,共同創建佛國凈土[6]。觀音菩薩作為大乘佛教的外在表現者,更是以菩提之心,廣度眾生當下現時之難。“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凈圣,于苦惱死厄,能為作衣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2]眾生不生疑惑一心稱念觀世音,最終與觀音感應獲得救度的事例體現出觀音菩薩的慈悲與智慧是真實不虛的。觀音菩薩循其音聲,救諸眾生于七難八苦,成就大慈大悲的觀音法門。兩者相互聯系,互為條件。慈悲與般若智慧相互結合所表達的“悲智雙運”思想既能體現出觀音菩薩的理論特色,又能落實到現世人生救度一切眾生。
四、對現世的影響
觀音信仰在大乘佛教信仰領域一直處于一種領先的狀態,民間流傳的“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即可顯示出觀世音菩薩在廣大民眾心中的影響力,被人們稱之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音信仰之所以在大眾中廣為流傳,是因為觀音信仰所體現的實效性、簡易性、可行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不僅體現在對觀音名稱的解釋,更體現在觀音救度的實踐中,最直接的表現即是從古至今記錄的觀音顯靈感應事例。觀音菩薩本是救苦救難的形象化身,有著無邊的神通法力,不但救現世苦難而且給予幸福安樂,所流傳的感應事跡也都是反映了廣大群眾最普遍、最基本的現實苦難。所以蘊含的“悲智雙運”思想亦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與教化作用。
觀音菩薩的“悲智雙運”思想既重視解決現實問題也重視提高精神境界,主要是指度人的方式方法。但對于眾生來講,“悲智雙運”思想更多的是自我修行的方式方法,主要表現為福慧雙修。修福可以每天精勤誦念觀音菩薩、禮拜、供養觀音菩薩或送《普門品》等觀音經典來求得感應、獲得福報、安度苦難,也可以用慈悲平等無二之心對待他人,做善事,修善行,以達到與觀音菩薩的慈悲相通。甚至人們隨時攜帶觀音像掛件等舉動也是修福的行為。修慧即是體認諸法實相,獲得最高的真理,證入無上菩提。其中所體現的平等觀、善惡觀、修行觀等佛教倫理觀念與善與惡,好與壞、正與邪以及道與非道等基本傳統倫理范疇交相呼應。不僅彌補傳統思想道德的不足,還培育了人們的道德觀念和理想。成為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一部分,從而引導信眾進行修行,最終去惡從善達到成佛的解脫境界,同時在現實的社會中可以輔助教化民眾。
觀音菩薩的“悲智雙運”思想對于民眾的心理也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人們遭受生老病死等客觀苦難時,觀音菩薩的存在不但會增加受難人們心理上、精神上的信心,同時也會獲得觀音修行群體的客觀物質幫助。現在中國正處于經濟、文化等方面高速發展的時期,各方面生滅更替的速度之快讓人始料不及, 人們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都會面臨著各種困難,使人們的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觀音菩薩首先可以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其次可以依“悲智雙運”思想的指引提高自己本身的境界、能力以及態度來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困難。所以說,觀音菩薩解救社會中的蕓蕓眾生的品格與當今社會所提倡的和諧社會有著相同的內核,并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在社會的不斷運轉中起到了不可忽視、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
注釋:
①般若是一個宗教術語,梵語Prajna的音譯。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專指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
參考文獻:
[1]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2]妙法蓮華經:卷7[M]//大正藏:第9冊.鳩摩羅什,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3]宋道發.清凈為心皆補怛 ?慈悲濟物即觀音——觀音感應初探[J].法音,1997(12).
[4]龍樹.中論:卷4[M]//大正藏:第30冊.鳩摩羅什,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33.
[5]何則陰.“觀音”:觀音菩薩、耳根圓通與循聲救苦[J].中華文化論壇,2014(4).
[6]樓宇烈.大乘佛法的悲智精神與人間佛教[J].佛學研究,2003(00).
作者簡介:秦傳利(1989—),男,漢族,山東德州人,單位為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方向為宗教學。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