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輝
摘要:“四個自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經驗的高度理論概括。以道路的發展、理論的創新、制度的完善和文化的自強為現實前提的自信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逐步形成的。道路自信是堅守初心走向復興的自信;理論自信是理論適應中國國情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守正創新的穩定自信;文化自信是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自信。“四個自信”發軔于新中國誕生,積累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中,成熟于改革開放新時代,最終統歸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自信是指引億萬人民實現偉大夢想的精神寄托。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D61;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8-0005-04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帶來的全球治理危機中,中國的成功應對將中國的治理效能充分發揮,這是依托中國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的中國之治。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了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成功經驗是中國人民開創出來的道路、制度、理論與文化的發展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展現。道路、制度、理論、文化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最鮮亮底色,是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一、道路自信是堅守初心走向復興的自信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境遇中重大方向性問題的現實回應。歷經七十余年的發展,此時的中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歷史交匯點。
(一)以人民根本利益為核心是初心的邏輯起點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底色,是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力量展現,指導著中國道路的發展方向,是推動中國現實發展的動力。新中國成立,人民民主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落地發展;改革開放拉開序幕,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被重視、被解決、被滿足,社會主義的發展是由人民奮斗的,是屬于人民的發展。人民的利益始終是中國發展的動力,中國必須將改革開放政策一以貫之以“三個有利于”為準則,堅持人民立場、維護人民利益。進入新時代,中國道路始終是人民的道路,人民的利益訴求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前進途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繼全民溫飽到整體小康之后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式的發展節點。無論何時何地,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新冠疫情中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人民生存發展權益的實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是成就道路自信的力量源泉。
(二)走獨立自主發展道路是民族復興的前提
獨立自主是中國現實發展的前提更是民族復興的首要前提條件。為實現這一前提,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起獨立自主的新中國。中國道路發展是在曲折中前進的,面對著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敵對與封鎖,經歷了“以俄為師”到“以蘇為鑒”的轉向。獨立自主的道路發展,需要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現實結合,正是在“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的氣魄下[2],在摸石過河的探索中實現了中國道路的不斷前行。中國的道路自信不是憑空而生的,是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走出的,是適合中國國情與人民發展權益的道路。獨立自主的道路發展是道路自信的現實基礎,是基于中國現實歷史境遇的道路選擇,是自覺向自信轉化的必然。
(三)中國夢是道路自信前進方向的引領
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中國夢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發展的成績的充分肯定,是對中國未來道路發展方向的回應。要實現中國夢,必須將堅持并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向度,以民族復興為目標方向,突顯中國夢對現實道路的引領價值。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從歷史時間的整體維度看,是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歷史交匯。中國夢是中國人民奮斗的精神指引,在這個目標下中國道路的未來發展才能不跑偏、不走樣,才能堅持人民的立場、人民的道路,才會有道路的自覺和道路的自信。堅持中國夢的方向引領,堅持走中國道路,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凸顯中國道路的自信。
二、理論自信是理論適應中國國情的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本質是對馬克思主義以及其中國化的理論自信,是對人類自身解放理論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過程抓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要義,在中國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自信的實現引領力
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總結革命的歷史經驗、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在實踐中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理論探索是成功與挫折并存,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面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傾向時,展現出我們黨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開啟改革開放實踐,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至經濟建設上,進一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始終圍繞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和長遠發展目標,從解決中國溫飽問題的改革開放事業,到為了應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提出黨的建設新思路,解決了發展中的不協調問題,探索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視域始終是立足中國發展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進程也是檢驗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真理認識的過程。
(二)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自信的鮮活生命力
20世紀70年代末期,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的時代主題已轉變為“和平”與“發展”,提出改革開放的戰略創想,重新確立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在東歐和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變質、西方操控的“顏色革命”得逞,對中國共產黨的自身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最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了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現實問題。新世紀的中國發展道路出現的坎坷要求新的發展理論指導中國實踐,科學發展觀回應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清時代問題、把握時代脈搏,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論斷,以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3]。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不斷前進,也延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道路,開創出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是中國人民能夠實現理論自信的鮮活生命力的關鍵。
(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自信的發展驅動力
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將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轉化成為人民所擁有掌握的現實力量,推動中國的發展,落實人民理論為人民的發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必然需要理論為人民群眾所掌握,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并不是頤指氣使的高高在上,而是深入勞動生產,在實踐發展中實現對人民群眾的理論改造,并不斷汲取來自實踐的經驗推動自身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回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無產階級人民的立場自身,人民群眾在學習理論、實踐理論以及發展理論中完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和自信。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的主體參與性,在不斷發展的現實中會將這種指導思想轉變為內在的理論自信。中國人民是新中國七十余年發展歷程和改革開放四十余年輝煌成就的創造者,也必然是發展成果的享有者。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發展與實踐中,中國人民逐漸走向富強的新時代,也是中國人民不斷通過理論自覺建立理論自信的過程。
三、制度自信是守正創新的穩定自信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的結果。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實踐發展,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制度守正中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制度創新,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根源。
(一)守正: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
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正反經驗總結,是遵循馬克思主義政黨、社會主義國家和共產主義目標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旗幟鮮明的展現。處于幼年時期的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偉大的學習借鑒能力,學習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的正反經驗,結合中國基本國情,以人民民主專政推動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發展。改革開放事業的推進,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性問題對社會主義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戰。制度的破舊與立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創立與完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中國道路發展的堅實制度保障。制度守正是制度改革的基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道路發展的力量源泉,黨的領導是核心發展,人民民主專政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性的本色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繼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障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新時代發展中不變色、不易幟。
(二)創新:開創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直面的問題是如何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初期溫飽問題,進而全面小康的道路如何走,共同富裕的實踐如何推進,中國在社會主義制度改革發展中不斷回應這些問題,并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課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現實發展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前提,即制度創新是以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發展為指向。進入21世紀,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已經從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逐漸轉變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在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完善。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從“有中國特色的”到“中國特色”的發展是以現實的發展為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中,中國以自身的制度優勢實現了對疫情的控制、對人民生命健康的保護、對國家安全和經濟穩定運行的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相較于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健康治理危急,中國之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帶來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治理能效轉化。
(三)改革:激活不竭發展動力的自信
“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4]的勇氣是以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和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提升為依據,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鞏固為依托。制度自信使我們黨能夠應對當下中國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以無與倫比的巨大勇氣實現自我革命,推動自身發展,以改革為抓手深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再出發,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向前,與時代相適應、與發展相適應。以“現在是新長征,我們要重新再出發”的魄力,拋棄歷史成績的思想包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深化改革的發展中需要與中國的現實發展相結合,才能在改革中激發政治活力、經濟發展動力、社會創造力,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服務。
四、文化自信是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發展的最直觀體現。
(一)民族傳承:文化自信重建的思想維度與價值維度
文化自信是深層次的自信。文化領域最直接、最典型地反映社會經濟中的成績,經濟社會發展的自信會直接體現在文化領域,文化自信和文化為誰的問題直接反映經濟發展為誰所享有。文化的不自信本質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自信,進而延伸出對道路、理論、制度的不自信。
中國共產黨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視角和人民大眾的立場,采取以新破舊、破舊立新的方式完成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落后思想以及反動意識形態進行革命性的改造。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為價值判斷將封建的、殖民的、資本主義的文化進行隔離批判,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在新中國的確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逐漸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繁榮昌盛。堅定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的文化政策,確立“文藝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文化發展理念。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批判封建的、殖民的、資本主義的文化的價值尺度。批判的首要前提是政治革命的完成,政治革命的完成為社會革命掃清前進的障礙。以革命的價值尺度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通過以新破舊、破而后立的形式,開啟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重建的道路。
(二)時代發展:文化自信重建的多元文化視角
堅定社會主義的立場重建文化自信是新時代發展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的文化多元發展應當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核心,同時警惕封建糟粕的借機復辟、“顏色革命”的借道輸入、資本主義的借巢孵化。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下,文化自信是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獨立和文化安全的重要路徑,“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文化自信的物質前提是中國的經濟基礎持續向好發展,作為經濟基礎的中國道路發展狀態將直接反映在文化建設中,缺乏經濟發展支撐的文化是無法構建起超越經濟的文化自信。文化的自信是在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持續發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理論創新、制度完善的同步發展強化中實現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建構也需要以更開放和審慎的態度,吸收借鑒其他的文化的優點,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人民大眾的文化立場,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抓手,在批判中吸收,在正本清源中守護文化自信的現實路徑。在文化建設中牢固樹立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用中國聲音正面回應西方社會的質疑聲音,用中國道路發展回擊對中國發展的看衰。文化自信不僅是文化軟實力的展現,也是政治經濟和綜合國力發展中形成的道路經驗和國家現代化發展方案,即“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多元文化發展下的社會主義文化不僅需要守住立場也要主動出擊,要發展中國特色文化有深度,塑造中國風格有內涵,展現中國氣派有維度。文化自信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精神指引,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邏輯過程,追求的終極價值是文化自強,在文化自強中提升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結語:統一于中國實踐的四個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是統一于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的自信。一是道路自信與理論自信是處于實踐與認識的兩個方面,二者是相互促進發展的,中國的道路探索為中國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實踐經驗,中國理論的發展指導中國道路的持續穩定前進,道路自信強化理論自信的基礎,理論自信夯實道路發展的信心。二是理論自信引領制度自信,是在學馬、鑒西、守中的實踐中發展的,關鍵在于理論的發展與自信才能夠實現制度發展的自信。三是制度自信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提供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需要制度設計的保障,是實現通向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道路自信的制度保障。四是文化自信與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是更深層次的支撐與反哺,道路發展、理論建設與制度保障作為現實基礎為意識形態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強的保障,同時文化自信的生成也是最深層次的自信在道路、理論和制度中的展現。偉大夢想是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的,“四個自信”的生成是建立在過去中國人民為了偉大夢想奮斗進程中的,要將這種自信延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 的歷史擔當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將自信融入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傳承基因中。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5-23(01).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732.
[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21-11-19.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1.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