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美聯儲時隔1183天再度宣布加息 (圖/IC photo)
北京時間3月17日凌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鮑威爾宣布將美國貨幣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0.25%-0.5%區間。這是美聯儲時隔1183天再度宣布加息。市場普遍認為這是美元新一輪加息的開端。
美聯儲政策聲明表示,加息是由于通貨膨脹率上升和新冠疫情等原因,“(美國)經濟活動和就業指標持續加強。近幾個月的就業增長強勁,失業率也大幅下降。通貨膨脹率仍處于高位,反映出與新冠肺炎大流行相關的供需失衡、能源價格上漲和更廣泛的價格壓力。”此外,2022年2月下旬開始的俄烏沖突也是導致美聯儲加息的重要原因。“俄烏沖突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經濟困難。這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極其不確定的,但在短期內,沖突可能會給通脹帶來額外的上行壓力,并對經濟活動造成壓力。”美聯儲在聲明中補充道。
美元是國際主要的貿易結算貨幣、儲備貨幣和“錨”貨幣,是全球流動性的“閥門”。當美國貨幣政策走向寬松時,容易引發各地區的資產泡沫或過度負債;當美國貨幣政策由寬松轉向緊縮時,將帶動利率走高、美元指數走強,引發國際資本回流美國本土,導致全球資金面緊張和利率水平上升。所以美元加息不僅僅關系到美國自身,還會影響到全球其他的經濟體。
這一次美國加息的大背景是其國內通貨膨脹水平持續上升。美國2022年1月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達到7.5%,創40年新高,這也是2021年6月以來,美國CPI連續8個月在5%上方運行。
從細分項看,住宅類消費、交通運輸、食品和飲料三個分項的大幅上漲是本輪美國大通脹的主要原因,對美國通貨膨脹的貢獻度幾乎占到九成,其中交通運輸貢獻率最高,接近五成;住宅貢獻率其次,接近三成;食品和飲料貢獻率約一成。
美國號稱“車輪上的國家”,交通運輸在美國經濟發展及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2021年3月以來,美國汽車及其零部件的產能利用率處于較低水平,整體低于疫情前水平。供給無法滿足需求,導致新車價格不斷被抬高,引發了交通運輸類商品價格同比大幅上升。新車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使得二手車開始搶手,價格也出現上漲。此外,2022年2月底俄烏沖突將全球資本市場卷入漩渦,以石油為代表的能源價格一路向上狂飆,美國原油價格于當地時間3月4日飆升至每桶115.68美元,創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油價飆升,進一步推高了美國的通脹水平。
住宅方面。2020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房屋銷售量持續上升,明顯高于疫情前水平;加上疫情因素導致建筑開工受阻,房屋庫存下滑。因此導致房屋的供求出現失衡,供不應求的房地產市場使得美國房地產價格在2020年6月以后大幅上漲。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6.9%,創下199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美國最大房地產信息網站Zillow預測稱,2022年美國房價或將提高16.4%。房屋供給不足,房價持續上漲,讓部分購房需求轉為租房需求。美國出租空置率從2021年3月的高點6.8%大幅下滑至2021年底的5.6%,創1984年6月以來的歷史新低,表明美國租房市場的火爆。租房需求的上升帶動了住房租金的上漲。房價和租金價格的上漲成為2021年3月以來持續推動美國大通脹的重要原因之一。
食品和飲料方面。受到疫情影響,美國食品和飲料的生產仍在恢復中,需求一直在上升。2021年3月以來,美國食品和飲料店的銷售額持續攀升。美國食品飲料店的庫存銷售比自2021年3月以來持續下降,至2021年9月后保持在低位,不及疫情前水平。食品和飲料市場供小于求是導致美國出現通脹的另一重要原因。
雖說美國當前存在通貨膨脹風險,但是美聯儲對于美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美聯儲委員們預測2022—2024年美國經濟增速的中位數分別是2.8%、2.2%和2.0%,高于1.8%的長期中樞水平;失業率分別為3.5%、3.5%和3.6%,均要低于4%的長期中樞水平。因此美聯儲將工作重心放在了控制通貨膨脹率上。據市場透露的信息,美聯儲多數委員傾向于在2022年將政策利率目標區間提升至1.75~2.0%的中位數,將政策利率中位數提升至1.9%。且多數委員傾向于在2023年和2024年將政策利率目標區間提升至2.75~3.0%的中位數,將政策利率中位數提升至2.8%。這意味著本輪加息只是一個開始。
1971年8月15日,美國宣布美元跟黃金脫鉤,單方面改變了長達25年之久的國際貨幣機制。“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引起參與該體系的西方大國強烈不滿。美國時任財政部部長康納利在隨后的十國集團會議上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難題”。半個多世紀過去,這句話一直回響在國際金融體系中。
德意志銀行首席國際策略師拉斯金曾在一份報告中寫道,美聯儲的每一個緊縮周期都會在某個地方引發一場重大危機。二戰以后,美國長期保持世界最大經濟體的領先地位,美元也是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流貨幣。所以當美國提高貨幣利率水平,美元資產收益預期上升,國際資本就會回流美國本土市場,從而造成全球資金面緊張和利率上升。這一時期,如果世界上某個地區出現了較大的資產泡沫或債務風險,對流動性和利率比較敏感,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因此每當美國加息,對于存在金融薄弱環節的其他經濟體就將帶來挑戰。
1979年,美國加息吸引國際資本回流美歐地區,債務規模較大的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先后用光了外匯儲備,無力繼續償還債務,拉美債務危機全面爆發。受危機影響,拉美國家經濟受到重創,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攀升,貨幣普遍貶值,落入“中等收入陷阱”。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加息,日本跟隨其后加息,導致日本樓市泡沫破裂,樓市、股市崩盤,銀行業遭重創,經濟陷入“失去的二十年”。1994年,美聯儲加息后,東南亞多國貨幣受國際游資投機攻擊。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貨幣貶值,股市重創,房地產泡沫破裂,金融風暴隨后擴散至整個東南亞。1999年6月,美聯儲加息,流動性緊縮,美國互聯網泡沫危機爆發,很快波及全球。2004年,美聯儲開始貨幣緊縮,兩年后,次貸市場違約事件劇增。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迅速波及全球。2015年美國率先掙脫次貸危機后開啟加息周期,資本回流歐美地區,阿根廷和土耳其貨幣大幅貶值,新興市場貨幣面臨多米諾骨牌般崩潰的危機。
歷史經驗證明,每當面臨重大經濟沖擊,美國都會大規模舉債印鈔,利用美元低融資成本刺激經濟,同時由于“世界貨幣”屬性,美元大量流向海外,實質上是向全球征收“印鈔稅”。隨著美國經濟復蘇和超額發行貨幣所帶來的通貨膨脹,美聯儲轉而通過加息等手段收緊貨幣政策,促使資本回流。這就導致其他經濟體不僅同樣面臨貨幣超發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而且還要疊加美國加息、美元升值帶來的資本外流壓力。雙重壓力一旦處理不當就會出現經濟“慘劇”。如1982年的拉美債務危機,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等。這一切似乎正應了美國前財長康納利的那句話——“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難題”。
美國加息將會拋給全世界其他經濟體一個問題,跟還是不跟?不跟的話如何應對資本外流壓力?盲目跟隨的話,很可能對本國經濟增長造成壓力。
中國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中美兩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GDP的70%。中美兩國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兩國的經濟政策對彼此都會產生影響。
經濟形勢的不同決定了經濟政策的不同,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經濟政策以“穩增長”為主。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因此提出了 “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在美國宣布加息前夕,中國政府再次表露出了穩增長的決心,在歐美主要國家貨幣緊縮的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仍將以我為主,積極發力“穩增長”。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鏈、供應鏈優勢更突出,而且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穩定性顯著增強,所以可以比較好地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自2017年擴大資本市場開放以來,2018年到2021年,外資累計凈增持境內債券和股票超過7000億美元,年均增速34%。雖然美國加息對中國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從中美利差、中國長期的投資機遇、以及海外資金的全球配置需求來看,未來海外資金繼續流入中國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