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燦
摘要:伴隨如今社會人口的老齡化加劇,OVCF發病率也隨之提升。傳統手術及保守治療方法(如止痛治療、臥床休息)雖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局限性大缺點明顯,不利于患者康復。脊柱微創治療憑借其費用低、安全可行、操作便捷等優勢被廣泛運用到患者治療中,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生活狀態。此次從OVCF定義切入分析,指出脊柱微創治療OVCF方法并重點探究臨床效果,綜述如下。
關鍵詞:OVCF;脊柱微創治療;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1--01
骨質疏松是臨床常見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統計,我國60歲以上老年群體發病率36%,換言之,每10名老年人就有3~4例發生骨質疏松。骨折是此病較嚴重的并發癥,在2010年臨床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因骨質疏松所導致的骨折患者多達233萬例,其中脊柱椎體骨折占111萬,臨床專家預估未來幾十年骨質疏松及骨折發生率仍會增長。OVCF患者典型癥狀是持續性腰背部疼痛,且行走、起坐、翻身都會導致疼痛加劇。
一、OVCF概述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VCF):指骨質疏松患者無明顯外傷(或輕微外傷)下出現脊柱椎體凸出畸形,駝背及活動受限。經臨床X線檢查可明顯觀察到椎體變形或塌陷,部分患者往往合并神經壓迫[1]。OVCF臨床表現復雜多樣,除骨折表現外,還可能出現根性放射性疼痛,患者翻身時、咳嗽、深呼吸時均會加重。此病多發于老年群體,絕經后婦女發病率最高;同時脊柱的胸腰段是發生骨折最常見位置,約占所有患者80%~90%。
二、脊柱微創治療OVCF方法
第一,PVP(經皮椎體成形術)。1984年法國人Galibert運用此技術成功治療1例頸椎椎體血管瘤患者,此后臨床將其用OVCF患者、惡性腫瘤椎體轉移患者中。美國學術界中認為此方法療效好、安全性高,多推薦用于治療保守失敗患者中[2]。有研究顯示,OVCF患者PVP術后疼痛緩解率70%~93%。第二,PKP(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此方法源自1994年Wong設計發明,是基于PVP療法的改良及優化。它借助氣體擴張方式恢復患者椎體形態及高度,在消除其疼痛癥狀同時還能強化椎體強度剛度,恢復患者生理曲度。與PVP相比其止痛效果更快,操作相對更安全。第三,Vesselplasty。2007年臺灣ASpINE公司提出此技術且我國于2013年引進,和PVP、PKP相比,Vesselplasty優勢是能將擴張用囊袋留于患者椎體內灌注骨水泥,最大程度上能減少泄漏及其他并發癥[3]。此外,Sky膨脹式椎體強化技術、經皮椎弓根螺釘固定術(PPSF)也是有效微創療法。
三、脊柱微創治療OVCF臨床效果
(一)緩解腰背部疼痛癥狀
關于PKP、PVP兩種治療方法對于緩解OVCF患者疼痛的有關臨床實踐及研究較多[4]。國外學者Balkarli(2015)利用meta分析法提出結論,PKP療法緩解患者腰背部疼痛效果更顯著,Hua Wang(2015)等學者針對OVCF患者采取不同治療方法后的VAS評分進行統計,認為在短期療效上PKP、PVP存在較明顯的差異,而長期無差異。究其原因,該學者認為與研究時的分組、患者長期恢復過程有關,都可能導致VAS評分出現偏差,造成兩種方法的差異消失。然而也有其他學者持有不同見解,例如Han S(2011)認為短期、長期癥狀改善上,PKP、PVP兩種治療方法間效果相似,無特別明顯的差異。學者Xin-Long Ma(2012)則通過資料回顧性分析及Meta法分析,得出結論(1)針對患者實施半隨機化研究,證明在長期、短期的VAS評分結果上,PKP、PVP兩治療方法各指標比較P>0.05;(2)針對患者實施隨機分組研究,證明短期VAS評分上,兩治療方法差異明顯P<0.05,均是PKP療法效果更好,和上述Balkarli(2015)研究結果相似。學者李東華(2015)以90例OVCF患者為樣本并分為三組,分別使其接受PVP、PVP、Vesselplasty治療,得出結論:三組在短期(術后3d)的疼痛改善上均效果顯著,但彼此間差異微小。
(二)術后功能改善
OVCF患者術后功能的改善同樣是重要療效評估指標,臨床上多從兩大方面分析:其一,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從生活自理、步行、疼痛、站立、旅游等共計10個項目分析,各項目分值范圍均在0~5,將各個項目的分數匯總后除以50后乘以100.0%得出ODI評分,分數和患者機體功能呈負相關,即分數越低越好[5]。其二,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此量表中包括患者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生理職能8個維度。學者Du J(2014)對接受PKP、PVP療法的患者分別在術后第3個月、6個月、一年、兩年進行隨訪調查,結果顯示,兩種治療方法下患者的ODI指數均更低,證明其功能健康程度較好,但對比并無顯著差異。學者Hua Wang(2015)則提出不同結論,指出OVCF患者接受不同微創療法后,雖短期ODI評分無差異,但長期評分比較PKP療法更具突出優勢;SF-36量表的長期、短期評估均無差異,Hua Wang指出可能與樣本數量、對照缺乏隨機性有關。崔志剛(2017)特針對OVCF患者采取隨訪調查,結果顯示術后1年,PKP組患者SF-36評分有幾項指標均更好,明顯優于PVP患者。
(三)糾正后凸畸形(Cobb角),恢復椎體高度
Cobb角過大會壓迫患者脊髓神經,崔志剛(2017)等學者經實踐研究,認為PKP療法能更好地恢復患者椎體前柱高度(AH)、椎體后柱高度(PH)及Cobb 角。Xin-Long Ma(2013)采取回顧性分析研究中,認為經隨機分組后顯示,PKP 與PVP 療法存在明顯差異,例如在恢復患者AH效果上、糾正畸形上效果不同,均是PKP療法更佳。李東華(2015)則將OVCF患者(均為單椎體骨折)隨機劃分成三組,使其分別采取PVP、PKP、Vesselplasty療法,結果顯示在糾正畸形、恢復椎體高度上,PKP、Vesselplasty療法的效果相對較好,明顯優于PVP,同時PKP和Vesselplasty間各指標數據對比P>0.05。學者付國勇(2016)卻認為恢復患者椎體前柱高度(AH)上,PKP和Vesselplasty相比,前者效果更好。
結語
綜上所述,全球骨質疏松患者約2億人之多,且每年OVCF發病率明顯增長。發病后往往直接影響到患者生活質量及健康,若未及時治療,還可能出現骨折區域慢性細菌感染、深靜脈血栓及導致多種功能障礙。臨床上治療OVCF患者的脊柱微創療法較多,如PKP、PVP、Vesselplasty,都能有效增加患者椎體穩定性,延緩病情發展。通過搜集國內外調查資料,得出結論:不同脊柱微創治療方法均能有效緩解OVCF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機體功能,運用價值突出。
參考文獻:
[1]闞闊,張仲明,張露,楊勇.經皮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與微創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脊柱胸腰段壓縮性骨折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2,28(01):136-138
[2]周寶柱,劉道闊,張鵬,槐恒達,趙娜,胡思斌.馬骨續筋膠囊聯合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固定術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愈合的影響[J].中國藥業,2022,31(01):95-98.
[3]黃永輝,王玲俐,譚娟,沈傳華,吳華.微創經皮椎弓根釘治療胸腰椎椎體壓縮性骨折的臨床效果[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1,21(24):34-35.
[4]趙為夏,熊萍,傅志勇.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與后路切開復位內固定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江西醫藥,2021,56(03):339-340+349.
[5]羅光榮.PKP微創技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J].家庭醫學(下半月),2021(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