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柏 曾恒 崔繼法 覃垚鑫


摘要:對湖北木林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及保護區社區發展現狀進行介紹,對木林子保護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保護區社區發展對策,探索自然保護區社區保護與發展協調統一的管理機制。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759.9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4-3020(2022)02-0071-04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ulinz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Hubei Province
Liu Songbai Zeng Heng Cui Jifa Qin Yaoxin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Mulinz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Hubei Province,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linz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n this basi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e reserve,and explores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coordination and unity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e reserve community.
Key words:Natural Reserve;community? comanagement;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6月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1]。作為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基礎,自然保護區過去在自然保護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新政策出臺,也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與挑戰[2]。
絕大多數自然保護區都存在一個長期困擾的問題: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社區發展之間存在巨大矛盾。這種矛盾具體表現為法律法規對資源強制性保護,限制保護區社區居民對資源的利用,使居民失去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和收益權,進而減少甚至失去發展機會。
木林子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83年,1988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為湖北省首批省級自然保護區之一,2012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木林子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實行嚴格管理,由于對保護區社區居民利益考慮不足,導致保護區在社區管理上出現諸多問題?;诖?,探究木林子保護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旨在推進木林子保護區保護與發展的協調統一。
1保護區概況
1.1自然環境
湖北木林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武陵山余脈,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的北部,地處東經109°59′30″~110°17′58″,北緯29°55′59″~30°10′47″,海拔610.0~2 095.8 m,總面積20 838 hm2,其中核心區面積7 634 hm2,占36.63%;緩沖區面積5 621 hm2,占26.98%;試驗區面積7 583 hm2,占36.39%[3]。
木林子自然保護區是中國西部高山到東南丘陵、平原的過渡性地帶,也是中國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典型地帶。保護區地處中國種子植物三大特有現象中心之一的“川東—鄂西特有現象中心”的核心地帶[4],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此保存大量孑遺、古老、珍稀植物,是中國最有戰略意義的生物資源基因庫之一,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研價值。該區域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4.38%,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等方面發揮巨大的生態作用[3]。
1.2社會經濟狀況
木林子保護區涉及3鎮2鄉27個行政村及木林子國有林場和云蒙山國有林區,總面積占鶴峰縣國土總面積的7.27%。調查顯示,保護區社區現有居民3 649戶,11 646人(表1)。社區人口主要由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和漢族組成,少數民族占人口總數70%以上。
據2020年社區調查顯示,木林子保護區社區人均耕地面積0.15 hm2,山林面積1.39 hm2。社區林地中共有國家級、省級、縣級公益林11 604.53 hm2,公益林面積占比達72%;退耕還林面積達386.2 hm2。農戶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業、養殖業及勞務輸出,其中勞務輸出收入占總收入75%以上。社區主要經濟作物為茶葉、藥材、食用菌、箬葉、玉米Zea mays、土豆Solanum tuberosum、紅薯Ipomoea batatas等,養殖品種主要為豬、雞、牛、羊等,屬于典型山區農業經濟。
2保護區社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社區基礎設施落后
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近年來,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投入部分資金用于社區發展,但投資見效較慢,目前保護區社區基礎設施依舊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①社區交通條件差,道路硬化率較低,絕大多數入戶路為砂石、泥土路面,有的僅滿足行人和小型農用車通行,遭遇雨雪天氣時,嚴重影響社區居民出行;②社區辦學條件較差,缺乏師資力量和教學基礎設施,不利于社區教育事業長久發展;③社區醫療服務水平有限,無法滿足居民醫療健康方面的需求。
2.2社區居民收入渠道少
木林子保護區社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區居民平均家庭經濟收入只相當于其他鄉鎮農村居民家庭經濟收入的65%左右,主要問題為缺少支柱性產業,居民缺少收入渠道。保護區內耕地主要為碎片化分布的林中空地,光照不足,加之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破壞,糧食作物產量有限,僅滿足居民飲食需求。保護區內大部分山林被劃為公益林,禁止采伐,導致農戶缺少收入來源,收入偏低。社區居民除較低的國家公益林補助、微薄的農業收入和家庭養殖收入外,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為勞務輸出。
2.3社區勞動力外流嚴重
木林子保護區社區勞動力外流現象嚴重,外出人口占比達43%(表2),且多為青壯年勞動力,使得社區“空心戶”現象愈加嚴重。造成保護區社區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的主要原因有:山林劃歸保護區管理后,林木采伐、采藥等被禁止,減少了居民收入;居民對山林資源的利用受限,而補償機制不完善,僅靠微薄的公益林補助無法滿足居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外出務工或經商的居民起到發家致富的示范作用,引領更多的居民走出山區,謀求新的出路。
勞動力外流給現階段社區管理造成一些問題:一是大量青壯年外出就業后,社區內“老弱婦孺”的人口結構不利于集體經濟的發展,引發大量留守兒童、夫妻長年分居、社區治安不穩定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二是隨外出人口增多,社區耕地閑置、房屋破敗現象愈加嚴重,不僅影響社區面貌,還造成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
3保護區管理與社區發展之間的問題
3.1管理機制不順暢
保護區是在高度行政指令下建立的,與社區經濟發展聯系不緊密,社區居民的支持和參與度較低。缺少有效的組織和協調,社區居民的難題與訴求缺少反映渠道,面對大量的社區問題,無力解決;缺乏有效的機制以發揮合理利用資源的功能,保護區、社區、當地政府、主管部門之間矛盾沖突多于協調與合作。
3.2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之間矛盾突出
木林子保護區基礎設施落后已成為制約社區發展的最大障礙,入戶路的建設更是短板。近年來,保護區管理局不斷收到來自社區村委會,甚至鄉鎮人民政府關于新增、加寬、硬化社區道路的請示,更有州人大代表提出保護區修路難等問題。木林子保護區有大量居民分布在緩沖區及核心區,但依照《自然保護區條例》有關規定,在自然保護區所劃分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嚴禁任何不利于生態保護的資源開發及建設等活動,對于公路、衛生醫療、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等也受到極大限制[5]。因此,社區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保護區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亟需建立推動社區發展同時兼顧生態保護的平衡發展機制。
3.3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
自然保護區承擔“生態屏障”的重要作用,將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由于相關規定以及地理條件限制,木林子保護區社區居民無法發展大規模種植養殖產業以及開采林木資源,傳統農林產業的受限加之缺乏其它收入渠道,愈加難以滿足社區居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木林子保護區成立后,加大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嚴禁居民獵殺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在以往的社區調查中,不少居民反映農田經常遭受野生動物的破壞,對玉米、紅薯、土豆等作物的產量造成較大影響。而對于野生動物毀壞農作物的現象,保護區缺少相應機制補償社區居民損失,導致社區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容易引起居民對野生動物的矛盾,甚至引發偷獵、捕殺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行為,不利于保護區生態保護工作開展。
4保護區社區發展對策
4.1深入推進社區共管模式
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是指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保護區保護管理方案的決策、實施和評估[68],社區共管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傳統封閉式的保護區管理模式,使社區居民被排斥在管理及利益主體之外,客觀上將居民置于保護區管理的對立面。與傳統的管理模式相比,社區共管更強調居民的參與度與自主意識。深入推進保護區社區共管。將保護區管理機構同社區管理機構并行,使保護區社區居民積極參與保護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在制訂發展規劃和規章制度以及開展基本建設等方面,照顧社區利益,有利于保護區和社區的共同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1)由縣政府聯合發改、林業、文化旅游、財政、交通、木林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及各鄉鎮等共建木林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委員會[5],制定相應的章程,明確各成員單位的職責,出臺社區共管管理辦法及具體的實施方案,加強保護區與其他單位的聯系,形成多邊共管的管理格局,統一協調處理社區發展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社區共管委員會積極爭取支持社區發展的項目資金,經過多方科學評估,在保證保護區生態環境不受大影響前提下,盡可能滿足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及產業發展的需求。
(2)聘任村支書和村主任擔任森林資源監管員[10],聘任社區居民擔任保護區巡護員,按月發放工資,全部交納“五險”并將其納入職工社保范疇,提升社區居民參與保護區管理的積極性與責任感。同時,由保護區管理局做好監管員及巡護員技能培訓以及考核工作,明確其職責,確保其工作有效開展。
(3)生態移民。木林子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的居民人數占到保護區居民總數的54.7%,且居民分布較為分散,對保護區的管理造成了較大壓力。由保護區社區共管委員會統一規劃,鼓勵核心區及緩沖區居民進行生態移民,搬遷到保護區實驗區或保護區外城鎮。給予相關政策及資金支持,對居民搬遷后的生活提供相應保障,通過優先聘任巡護員、產業扶持等政策,提供就業崗位,增加其收入渠道。通過生態移民,降低保護區核心區及緩沖區人口密度,更有利于自然生態的保護。
(4)針對保護區人口外流情況,由保護區社區共管委員會統籌協調,鼓勵一批有條件的居民搬遷到城鎮,對其給予適度補償,避免“空心戶”的產生造成對資源的浪費。同時,提供相應政策及資金支持,鼓勵一批優秀青年返回保護區發展產業,帶領保護區社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5)根據保護區社區實際情況發展生態農業,由社區共管委員會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對接相關科研院所,有針對性地為社區居民提供種植業、養殖業、電商等技術培訓,提供相關技術支撐。鼓勵并指導居民合理利用公益林開展中藥材、食用菌林下種植,發展中蜂產業等,利用有限的農田開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保證產品質量。充會發揮木林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品牌優勢和平臺,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和知名度,打造木林子生態產品統一品牌,搭建并完善景區銷售點、線上銷售商城等平臺,多渠道拓展保護區農副產品銷售,解決社區居民對于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提升居民收入。
(6)充分利用保護區自然生態資源,在不影響生態環境前提下,持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以及旅游服務,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深化開展自然風光觀賞、自然觀察、青少年生態研學、觀鳥旅游、鄉村文化旅游等多種新型生態旅游形式,鼓勵社區居民開辦具有當地特色的農家樂,做好保護區生態旅游品牌塑造及推廣,吸引更多游客,帶動當地住宿、餐飲以及農副產品等消費。
4.2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保護區社區發展存在的最大問題在于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過去,法律法規對自然資源進行強制性保護,但忽視保護區社區居民的利益,居民利益受損而得不到相應補償,激化矛盾帶來保護區管理上各種問題。
實行生態補償從法理上體現社會公平正義[10],也為保障社區居民利益提供新的途徑和手段。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由保護區社區共管委員會制定并執行國家生態補償政策,建立健全符合本地區的生態補償制度,積極向政府及社會企業等爭取相關資金,針對退耕還林、生態移民、天然林停伐等保護措施,提高相關居民的公益林補償,增設生態移民補償、能源補償等多種補償形式。針對野生動物破壞農作物等現象,推進“野生動物肇事險”全覆蓋,減少居民損失。
4.3推動生態價值轉化
推動保護區社區發展相關政策的制定與落實,資金缺乏是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對于保護區社區未來發展,在繼續堅持生態保護的同時,應重點探究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有效途徑。木林子保護區擁有巨大的生態價值,開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是已有的生態價值轉化途徑,應持續完善已有轉化途徑,提升其轉化效率,創造更多經濟價值,推動保護區社區可持續發展。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推進,森林生態系統在改善大氣環境、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方面的生態價值受到更多關注。木林子保護區應加強國家相關政策研究,科學規劃保護區生態系統固碳等生態價值評估工作。隨著國內“碳市場”建立并不斷完善,生態價值的轉化途徑將進一步拓展,推動生態價值充分轉化,將為保護區創造大量收益,為保護區社區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進而促進社區居民生態理念全面提升。
5結語
推動木林子保護區社區發展,其根本在于協調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二者并非完全對立。在新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雙碳戰略等政策背景下,保護區發展迎來更多機遇。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的必然要求,保護區有關職能部門應根據保護區實際情況和社區發展需求,科學調整管理機制,推進共管模式,通過多種形式將保護成果轉化為發展動力,實現保護與發展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建設成生態優良、社區繁榮、居民幸福的新時代自然保護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EB/OL].(2019626)[201981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26/content_54034
97.htm
[2]劉瑛,蒲云海,郝濤,等.湖北省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現狀、問題分析和對策建議[J].湖北林業科技,2021,50(1):6367,90.
[3]葛繼穩,胡鴻興,李博,等.湖北木林子自然保護區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應俊生,張玉龍.中國種子植物特有屬[M].北京:科學出版,1994.
[5]石慧書,劉惠芬,何興東.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模式探索與實踐[J].天津農學院學報,2021,28(1):7882.
[6]劉敏.論我國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制度的構建與完善[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9,32(2):3440.
[7]張黎敏,周曉雷,李萍.甘肅省自然保護區管理現狀及社區共管研究[J].甘肅林業科技,2012,37(4):5155.
[8]李品德.論云南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機制的建立[J].林業調查規劃,2006(1):237240.
[9]宋志勇,召玉龍,張忠員,等.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實踐與思考[J].林業調查規劃,2020,45(6):6973,112.
[10]付勵強,立言伍葉,程鯤.四川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社區生態扶貧策略探析[J].四川林業科技,2018,39(4):115120.
(責任編輯:唐嵐)
作者介紹:劉松柏(1969~),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自然保護區管理。
覃垚鑫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