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崔崔崔
“

埃爾格·埃塞爾Elger Esser(肖像?Nicolas Cattelain)
直顯打印、鍍銀銅板、蟲膠
26.5 cm×33 cm×4 cm
2020 年
作品背面簽字卡
弗勞爾斯畫廊
(Flowers Gallery,香港/倫敦)
埃爾格·埃塞爾的作品關注繪畫與攝影之間的歷史關系,創作出抒情且常常是內省的圖像,在這些圖像中,風景和記憶結合在一起。20 世紀 90 年代,埃爾格·埃塞爾在杜塞爾多夫于伯恩·貝歇門下學習攝影,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當代攝影語言,特別重視其敘事和工藝。埃爾格·埃塞爾對攝影史的重新評估從攝影的技術基礎開始,經常重返早期照相制版工藝的方法和材料,包括凹版照相法、明膠銀鹽相紙和廣泛復制的明信片。他的作品除了對早期攝影大師的發現做出回應,在形式及內容上都可見廣泛的藝術史參考,包括受到 17 世紀荷蘭黃金時代到 19 世紀浪漫主義畫家的影響。

埃爾格·埃塞爾是一位法籍德裔攝影藝術家,1967 年出生于德國斯圖加特,在羅馬長大。他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師從貝歇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他所拍攝的風景實踐了貝歇夫婦的概念理論,但與他們的紀實美學又有所不同。埃爾格·埃塞爾的概念策略是關于場域的,他的照片質疑自然和文化的二分法,同時在視覺上嘗試各種技術,如氧化、變色、重繪、著色或腐蝕。埃爾格·埃塞爾敏銳地捕捉到他拍攝的場域的情緒,將藝術史中的攝影和繪畫融入沉思的圖像中。他的靈感主要來自 17-19 世紀,除了攝影、繪畫和文學方面,技術上也使用了更古老的工藝,如日光蝕刻法以及他自己基于銀版的達蓋爾法攝影術。
風景是埃爾格·埃塞爾創作的永恒主題,他經常以水為主體,拍攝呈現出田園氣息的河流、湖泊,或以廣闊的天空和遙遠的海岸為特色的憂思海景。他把水稱為“我們存在的元素”,為水同時兼有生命之源與危險之征兆的雙面性提供了崇高的隱喻。埃爾格·埃塞爾的攝影作品創造了進入圖像的通道以及一個心理的邊界。埃爾格·埃塞爾的照片經常被認為存在于特定的地點和時間之外,同時與過去和現在產生共鳴。雖然每張照片都以其地理位置命名,但埃塞爾將他的作品描述為“內部景觀”,消除圖像的地理位置,反映早已存在于腦海中的場景。
埃爾格·埃塞爾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藝術中心展出,包括瑞士巴塞爾的赫爾佐格基金會(2004)、美國密爾沃基的哈格蒂藝術博物館 (2006)、韓國首爾的加納藝術中心(2006)、美國佛羅里達的諾頓藝術博物館 (2007)、德國卡爾斯魯厄國家美術館(2016)、意大利米蘭的史達林尼基金會(2017)、奧地利林茨美術館(2017)以及英國倫敦的陽傘當代藝術基金會 (2017)等。埃塞爾的作品曾刊登在許多刊物和書籍中,并且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布魯克林博物館、巴黎蓬皮杜中心、斯圖加特藝術博物館、卡爾斯魯厄國立美術館、蘇黎世美術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和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等國際藝術機構作為公共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