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三
照相機從被發明至今歷經了幾個輪回,但“畫幅論”卻好像被討論得越來越多。有趣的是照相機從發明之初就是以“大畫幅”示人,而為了便攜又衍生出了后來的135、120甚至110膠片。其中120中畫幅則在歷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到了現在的數碼時代,中畫幅該如何占據一方江山?如何面對歷史與現今的數碼時代?

01傳聞:富士中畫幅要改名?
近年重點發力中畫幅數碼的富士膠片就因為“largeframe(大畫幅)”還是“mediumframe(中畫幅)”引發了業內不小的討論。問題始于2019年5月在日本東京舉辦的FUJIKINA2019活動,富士也是在此次活動中正式發布了轟動業內的擁有1億像素的數碼相機——富士GFX100。盡管業內大部分媒體都依然延續了對GFX系列“中畫幅數碼相機”的稱呼,但富士官方在對GFX100進行介紹的時候卻使用了“largeframe(大畫幅)”這個叫法。當然,這也讓國內不少媒體產生了疑惑。
但實際上富士使用“largeframe”來形容GFX100的傳感器尺寸,僅僅是為了區別于“fullframe”而言。對于英語區用戶來說,如果沒有了解過照相機歷史,而直接使用mediumframe來對GFX100進行描述,很可能會造成“medium

02數碼中畫幅尺寸之謎?
中畫幅是指相機的傳感器大小為120畫幅的尺寸。在膠片時代,由于相機結構的多樣性,120畫幅有也著各種不同的尺寸。到了數碼時代,各家采用的CMOS尺寸也各不相同,造成了用戶對于數碼中畫幅尺寸的困惑。
03傳聞:索尼要出中畫幅?
關于“索尼要出中畫幅”這一消息起碼已經流傳七八年之久了。我們隨便在網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SonyToAnnounceNewMediumFormatCameraThisYear?(索尼今年會發布新的中格式相機嗎?)”的新聞,文章還言之鑿鑿地宣稱:“根據傳言,索尼可能計劃在未來5-6個月內宣布自己的MF相機。”而這條新聞距今已經過去8年之久了,更不用說傳言的曲面傳感器,關于索尼的曲面傳感器傳聞怕是要比中畫幅相機傳聞還要久遠了。
索尼如果能入局中畫幅數碼相機,當然是好事一件,這將會大大促進中畫幅傳感器的更新迭代,或許未來也能用更加低廉的價格享受中畫幅數碼相機的樂趣。不過可惜的是目前索尼進入中畫幅數碼相機領域的希望還是比較渺茫。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畫幅數碼相機領域將依然是富士、哈蘇、賓得、飛思等品牌的領地。

膠片中畫幅畫幅分類
645尺寸的相機通常會在機身上標注畫幅尺寸,如Mamiya645、Contax645、Pentax645等。645尺寸最大的優勢是它可以在使用同一卷底片的情況下產出數量最多的照片,可以拍出16張照片。使用645相機拍照的耗材成本要小一些。645獨特的4:3照片比例也和現在的手機傳感器幾乎相同。
6×6采用的是標準正方形畫幅,長寬尺寸均為56mm,一卷膠卷可以拍攝12張照片。因為它標準的方形構圖,讓它可以適用于各種結構的照相機,包括單反結構、旁軸結構以及雙反結構。正方形的結構也是新手攝影比較容易上手的構圖方式。

相比于66系統,6×7尺寸對攝影師的構圖要求則要更高一些。但6×7系統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這個系統幾乎可以擁有120底片中的最高畫質。使用6×7尺寸作為標準畫幅的經典機型有很多,比如Pentax67、Mamiya67、Makina67,無一不是大名鼎鼎的經典機型。
到了612甚至617以上的畫幅,更多的是應用在風光攝影領域使用。因為612、617甚至624擁有獨特的寬畫幅特點,因此也被廣泛地應用在大場景的風光攝影當中。另外大型單位或組織的全體合影也使用寬畫幅相機較多。

69相機通常一卷120膠片可以拍攝8張照片,因為69相機的畫幅比例為2:3,因此也被很多攝影師當做大號的135相機使用。69相機中比較知名的型號有富士的旁軸相機690系列,除此之外包括Linhof和騎士也有不少69畫幅技術機型號。

Hasselblad503CW
哈蘇503CW是哈蘇于1996年推出的一部高級中畫幅照相機。它脫胎于哈蘇經典的500CM,采用了機械鏡間快門設計,重新設計了取景反光鏡,在每次給機器上弦時,反光鏡在回落的過程中會向下滑動大約3毫米的距離,這樣除了500mm鏡頭以外,在配用所有哈蘇鏡頭、接圈和皮腔時,取景器均不會產生遮擋現象。另外關于503CW最知名的可能是周杰倫在2019年發布的MV《說好不哭》中曾經大量出現該機鏡頭。

Rolleiflex2.8F
和哈蘇齊名的怕是只有祿來能一較高下,而這臺祿來2.8F正是祿來機型中最頂級的型號之一。祿來2.8F推出于上世紀60年代,在此之前祿來已經推出了眾多F2.8以及F3.5光圈的機型。而2.8F則是集此前眾多經典機型精華于一身的型號,最重要的就是成像的那枚蔡司F2.8鏡頭光學素質極高。另外祿來雙反也是眾多知名攝影師用來創作的利器。
PlaubelMakina67
Makina相機最早并不產自日本,而是在1975年由后來的掌門人土屋君雄先生從德國Plauble手中買下的品牌。得到Plauble之后,土屋先生回到日本生產了一臺他心目中“理想的相機”,也就是后來推出的Makina67,Makina67采用皮腔折疊結構,收納之后的體積只有一本書的大小,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Makina67所采用的一枚改造版的尼康Nikkor80mmF2.8鏡頭。正是這枚鏡頭帶給Makina67獨特而出色的光學表現。歷史上也有眾多大師使用過Makina67,包括馬丁帕爾、荒木經惟等。

基輔88
或許這是唯一一臺以城市命名的相機,基輔88的前身叫做薩留特,也就是俄語“禮炮”的意思。作為基輔88的前身,禮炮相機曾于1961年隨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進入太空,也可以說是人類第一臺進入太空的照相機。后來的基輔88則誕生于1983年的阿爾謝娜兵工廠。基輔88因為價格便宜、產量龐大,而被不少攝影師使用。但由于糟糕的品控和機械結構也讓使用者怨聲載道,甚至有“不會修就不要買基輔88”的說法,但這并不妨礙它依然被譽為“窮人的哈蘇”。
數碼時代的主力中畫幅
中畫幅相機在當下數碼時代持續發力,占據主力地位的依舊是具有膠片中畫幅制作經驗的品牌,當它們進入數碼時代之后,也有著各具特點的數碼中畫幅相機。

哈蘇907X50C
如果要在市售的中畫幅相機中,不談畫質只說外形,挑選出一臺設計最為獨特的機型,那一定是這臺哈蘇的907X50C。傳承了經典哈蘇9系列及SWC機型設計,907X50C可謂是數碼時代最有“味道”的機型。
模塊化的設計
哈蘇相機的歷史對于了解膠片相機的用戶并不陌生,誕生于1948年的1600F是哈蘇的第一臺機型。圍繞著1600F在之后推出的一些相機依然延續了它的經典設計,而穩定、可靠成了哈蘇的代名詞。特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NASA,在執行登月等航天任務的時候也使用哈蘇拍攝了大量經典照片。
哈蘇相機最經典的設計當屬模塊化設計,模塊化的設計雖然來自上世紀40年代,但正是模塊化的簡單構成造就了哈蘇與其他品牌中畫幅機型的區別。后背、機身、鏡頭三部分就是一臺專業相機最基礎的樣子,我們還可以加上手柄、快門線、眼平取景器、腰平取景器甚至是不同畫幅的后背。模塊化的設計可以讓它應對不同題材、不同場景的拍攝,這也是哈蘇相機極具魅力的一個地方。

承接數碼與膠片時代
而到了2019年,哈蘇最新推出的這臺907X50C可以說是目前哈蘇機型中最有味道的產品了。907X50C脫胎于哈蘇的9系列機型設計,機身907X機身是目前哈蘇系統中最為輕薄的機身,僅重200g,而它最大的特點是在搭配最新的CFVII50C數碼后背使用時,不僅支持最新的XCD系列鏡頭,更可以通過轉接環使用HC/HCD、V、XPAN系列鏡頭。
而這臺搭配907X機身的CFVII50C數碼后背則擁有5000萬像素的水平和16bit色深配合14級動態范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還原拍攝現場的真實畫面。另外CFVII50C最大的特點是除了可以搭配907X使用之外,還能兼容大部分哈蘇V系列機身,發揮CFVII50C的最大功效。
徠卡S3
相比于哈蘇,徠卡對于很多影友來說更多的是“35mm”情結。作為135相機歷史上最悠久的品牌之一,徠卡的中畫幅數碼相機相比于它的全畫幅35mm相機知名度要落后太多,但這不妨礙它依然是目前最好的中畫幅數碼相機之一,并且在一眾中畫幅相機中獨樹一幟。

數碼“小69”中畫幅
徠卡S3是目前徠卡中畫幅數碼相機S系列中最頂級的型號,而它的特點之一,就是它使用的這塊一代ProFormat感光元件,這枚傳感器擁有高達6400萬像素的超高分辨率。高分辨率則源自面積為30x45mm的傳感器,相比于目前主流中畫幅相機使用44x33mm,徠卡的這塊ProFormat面積會稍微縮小一點點。但別忘了它最大的特點其實是它保留了經典的35mm相機2:3的畫幅比例。也就是說它有著類似69中畫幅相機的使用感受,不過如果你仔細對比69膠片相機的底片尺寸就會發現,徠卡S3的傳感器面積要小得多,但相比于徠卡旁軸相機增加了56%的感光面積,這一變化會對圖像品質產生巨大的影響。

更徠卡的中畫幅相機
徠卡S3作為徠卡的中畫幅數碼機型,機身上依然保留著大量徠卡旁軸系統出色的基因。首先它和旁軸系統一樣,都擁有豐富且高素質的鏡頭群可以使用,相信這也是S3的用戶最關心的。徠卡對S鏡頭擁有豐富的研發經驗與先進的制作工藝,使得徠卡成為具有大口徑高精度非球面鏡片研磨技術生產能力的廠家。同時大多數的S鏡頭都具有鏡間快門的功能,以保證在人工光源條件下的使用。即使你之前是其他品牌中畫幅相機的用戶,也可以使用徠卡原廠轉接環,兼容多達80多款第三方鏡頭使用。
除此之外,包括徠卡經典的DNG萬金油格式輸出、MaestroII高性能處理器加入,甚至可以拍攝4K格式的中畫幅視頻,都讓S3足以成為目前最強的中畫幅相機之一。
飛思IQ數碼后背
如果說哈蘇和徠卡算是為相機發燒友開發的中畫幅數碼相機的話,那么飛思則更多的是服務于專業的攝影師、工作室等環境。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其高昂的售價首先就對消費者進行了劃分,其次是飛思的數碼后背的使用也更符合專業商業攝影的習慣,反而對普通攝影愛好者來說可能并沒有那么友好。

專業攝影師廣泛選擇
飛思相機和哈蘇、徠卡一樣,都擁有自己的中畫幅數碼機身、鏡頭群系列。但和哈蘇以及徠卡不同的是,飛思始終都是以中畫幅為核心進行產品研發的。而飛思相機最知名的也是它的IQ系列數碼后背。相比于哈蘇、徠卡,飛思的歷史簡直可以稱得上太年輕了,飛思成立于1993年,至今也不過30年的發展歷史。但在飛思的發展過程中誕生出的IQ系列數碼后背則被不少專業攝影師廣泛使用。目前IQ系列已經發展到了IQ4系列,而IQ4系列則擁有IQ4150MP、IQ4150MPAchromatic以及IQ4100MPTrichromatic三款機型。最頂級的IQ4150MPAchromatic官方售價高達418000元人民幣。
業界最高像素
IQ4150MP是飛思在2018年8月發布的全新一代中畫幅后背——IQ4系列。IQ4系列后背共有三款新品,分別為1.5億有效像素的IQ4150MP、IQ4150MPAchromatic黑白后背,還有1億像素的IQ4100MP。飛思IQ4150MP的發布標志著數碼相機的像素數從IQ3100MP的1億像素直接跨入了1.5億像素的大關,超高的像素再一次刷新了吃瓜群眾們的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飛思IQ4150MP和IQ4150MPAchromatic配備的全新1.51億有效像素CMOS的尺寸為53.4×40mm,幾乎是目前尺寸面積最大的中畫幅數碼傳感器。
富士GFX系列中畫幅數碼相機
富士和哈蘇一樣,都是擁有自膠片時代傳承下來的正統中畫幅相機基因的品牌。但富士與眾不同的是在數碼時代直接放棄了全畫幅,反而選擇了APS-C和中畫幅來面對傳統友商的競爭。富士GFX系列中畫幅數碼相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誕生的。
C幅飛躍到中畫幅的專注
數碼相機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產業,但對數碼相機而言將會有一個永恒的話題,就是畫質。通常而言,擁有更大傳感器面積的相機也將獲得更多的像素尺寸,盡管像素并不等于畫質,但是增大傳感器面積確實是最直接提升畫質的一個方法。近十年來,包括佳能、尼康、索尼甚至是賓得都陸續推出了自己的全畫幅相機,唯獨富士在推出GFX中畫幅系統之前死守APS-C畫幅機型。經過多年蟄伏之后,富士終于在2017年發布了自己的第一臺中畫幅無反相機GFX50S,直接從APS-C畫幅跨越到中畫幅。放棄全畫幅領域而擁抱未來,這是富士對數碼相機領域的發展做出的判斷。
操作系統的優勢
任何全新的相機系統開發都離不開卡口尺寸和法蘭距,更大的卡口尺寸可以帶來更多的光線,但卡口尺寸太大的話又會影響鏡頭的尺寸設計。而富士的工程師給出的最終答案是GFX系統的卡口直徑為65mm,法蘭距為26.7mm,最小后焦距為16.7mm。通過這種既保持了卡口尺寸又盡量縮短G卡口法蘭距的設計,才讓GFX系統能在保持輕巧體積的同時,又利用法蘭距的優勢為未來的相機光學設計留出足夠的余地。
另外,由于GFX系列相機已經開發出了GFX100這種擁有1億像素的機型,因此成像的穩定性格外重要。盡管GFX系列機型已經開始搭載傳感器防抖功能。但是對于一臺中畫幅相機來說,鏡頭的尺寸和重量往往要驚人得多。盡管GFX已經盡量朝著輕量化努力,但是諸如405g的GF63mmF2.8、875g的GF32-64mmF4,甚至是達到980g的GF120mmF4,都時刻挑戰著相機的卡口強度。富士通過對GFX系統卡口的設計,采用高強度不銹鋼制成的卡口最終通過了10kg的負載測試。高強度的卡口不僅保證了鏡頭和機身的安全性,更是保證了各種尺寸鏡頭光軸的精準,從而讓成像也更加穩定。

在攝影界有句廣為流傳的諺語“底大一級壓死人”,用來描述傳感器尺寸還是有道理的。特別是無反相機結構普及后可以讓中畫幅相機的體積尺寸進一步縮小,再加上生產成本的降低,都讓普通消費者有更多機會來嘗試中畫幅數碼相機。頂級的全畫幅相機的與入門中畫幅相機價格已經不相伯仲,面對所需功能,你該怎么選?
相機技術的現狀
中畫幅數碼相機在攝影領域依然是一個小眾的存在,有的機型價格讓人卻步。親民得中畫幅的價格已經能讓人接受了,價格之外技術層面與全畫幅相較,誰更能打?
1像素方面
在像素方面,目前中畫幅數碼相機相比于全畫幅相機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如飛思IQ4150MP擁有目前最高的1.51億有效像素,而富士的GFX100也達到了1億像素,中畫幅數碼相機的有效像素均在5000萬以上。反觀全畫幅無反相機,突破5000萬像素的機型屈指可數,主要原因在于全畫幅機型傳感器大小就那么大,最高像素也不過6000萬,即便技術允許你塞下更多的感光像素,后期數據的處理、噪點的消除都是更大的課題。因此,如果你對輸出尺寸、照片像素有更高要求,還是中畫幅更好。
2機身體積
機身體積上,由于傳感器技術的升級,無反相機結構已經在中畫幅數碼相機中得到普及。如富士GFX50SII、哈蘇X1DII50C,這類采用無反設計的中畫幅相機,機身體積已經可以控制在和常見的全畫幅微單一個級別了。因此如果你對機身的重量、體積有更高要求,中畫幅數碼相機目前并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3對焦表現
傳統應用在影棚、廣告公司及攝影工作室中的中畫幅相機,如哈蘇H系列、飛思等機型,對焦表現相比于單反相機或者無反相機都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但經過多年的技術發展,中畫幅相機的對焦技術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比如富士在GFX50SII上就實現了高精度的自動對焦以及人眼對焦,大大提高了相機自動對焦的準確性,但是與全畫幅無反相機的頂級選手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如果日常拍攝更多的是新聞、運動等題材,可能在使用中畫幅數碼相機之前就要好好想一想了。
4中畫幅鏡頭群的壯大
除了高像素傳感器的支持之外,鏡頭群的不斷壯大也是中畫幅相機品牌占據市場的一大策略。各大中畫幅相機品牌也在不斷推出中畫幅鏡頭,一改以定焦鏡頭為主的局面。中畫幅相機的像素優勢,在拍攝風光題材時可以極其明顯地展現出來,因此在戶外拍攝鏡頭的成像素質與焦段的覆蓋變成了中畫幅風光愛好者的剛需,因此增加了中畫幅變焦鏡頭的需求量。品牌希望在中畫幅市場上發力,自然就要增加相應的鏡頭焦段。當然,相比于全畫幅鏡頭,中畫幅鏡頭的入手成本也更高一些。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中畫幅數碼相機正在朝著兩個極端的方向逐步發展。一個是以飛思為代表的極致專業方向。售價高達20、30萬的中畫幅數碼相機,其主要客戶也集中在高精度翻拍、頂級時尚領域、頂級建筑攝影等行業。比如飛思的IQ4系列機型,1.5億像素是實打實的真的對這些行業有用的,因此像飛思相機這種產品對這類用戶就是必要的工具。而另一個方向則是以哈蘇、富士為代表的普羅大眾方向。以往售價十幾萬、幾十萬的中畫幅數碼相機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產品,但是因為技術和成本控制的升級,哈蘇和富士紛紛推出了3萬元左右,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稍微“踮踮腳”也能夠得到的產品,而從市場反映上來看,這類產品也確實敲開了不少普通消費者的心。
從價格上來看,未來的中畫幅數碼相機售價很有可能還會繼續下降。因為從市場上來看,目前各大品牌看到了這方面的市場空缺,且反響不錯。從品牌戰略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哈蘇還是富士,都沒有加入到目前全畫幅無反相機的戰火中去。從目前來看,全畫幅無反相機依然是攝影愛好者最為熱衷的產品形態。但對于兩大品牌來說,缺少這部分產品競爭就意味著需要用中畫幅數碼相機來填補,為了未來更大的市場和成熟的產品形態,未來中畫幅數碼相機如果想要搶占更多全畫幅無反用戶,價格的調整應該是一條必經之路。
但如果說中畫幅數碼相機在未來幾年的市場占有率會有質的提升,這確實不太可能。首先還是一個產品形態的問題,目前的中畫幅數碼相機和其他數碼相機機型一樣,面臨著一個“定義標準”的問題,如果是按照膠片時期延續下來的“中畫幅”概念來看,目前的中畫幅數碼相機,大多數機型的傳感器面積相比120膠片小的可不是一點半點。且同樣叫做“中畫幅”,哈蘇和徠卡、富士和飛思的中畫幅傳感器面積都不相同,那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中畫幅呢?答案肯定是沒有的,除非幾大品牌能夠坐下來好好協商,定個行業標準之類的。不過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哈蘇和富士均采用的44×33mm尺寸的傳感器似乎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首先它的成像面積相比全畫幅大了將近40%的面積,雖然相比于膠片定義的120中畫幅要小上不少,但是“4433”確實是在傳感器面積和售價方面做出的一個比較好的平衡。如果未來富士和哈蘇能推動更多品牌加入“4433”陣營,相信中畫幅數碼相機的未來將會得到更快的發展。

資深賓得專家楊延光
我之前一直使用賓得645相機拍攝商業照片,但賓得645系列一直不更新。據我了解,很多賓得645老用戶器材升級都轉為富士GFX系列。而我,作為賓得的死忠粉,還是堅持使用賓得相機,也期待賓得645系列的更新。”
商業攝影師薇白
一般我的拍攝,拍攝現場的時候其實使用APS-C畫幅的機器也可以很好地完成,一旦客戶有要求的時候,或者重大商業拍攝,自然毫不猶豫地選擇畫質更佳、細節更為豐富的中畫幅相機。”
人像攝影師希安
“拍攝人像,對焦方面的機動性全畫幅有多好就不說了,咱們聊單獨聊后期工作量。幾千萬像素的全畫幅人像后期與上億像素的后期工作量相差多少倍?一張圖精修可能覺得可以忍受,如果上百張人像后期精修就太累了。而且付出的工作量和存儲介質的成本投入巨大,到頭來很多客戶還是要壓縮之后在朋友圈發布的。這時候你就知道,全畫幅完全足夠,中畫幅真沒必要。當然,這是因為我是那種在戶外拍攝人像寫真的攝影師,定價有限。但如果是高端攝影棚,那么配上更高像素的中畫幅相機,還可以提升拍攝的客單價,如果客戶點名要求更貴的機器拍攝,接受價格也是可以的。如果是這種情況,全畫幅承接一般拍攝,中畫幅高端拍攝。”
攝影愛好者今天不打架
“現在芯片短缺買不到器材,無論全畫幅還是中畫幅都要等,一筆投資買什么都要等,全畫幅的很多器材還漲價了,可以試試中畫幅。”
攝影愛好者小摳
“現在掙錢不容易,如果消費器材的話,你不能只看機身價格吧?中畫幅鏡頭貴,大容量硬盤也要買吧,這都是成本,怎么算還是中畫幅投入成本更大。我買全畫幅。”
風光愛好者老吳
“身邊的攝影愛好者有很多都從數碼單反相機更新到了中畫幅,現在買富士中畫幅的人還挺多的。退休后有點閑錢就買,價格倒不是太大問題。就是現在鏡頭還是太少,原來那些個大白炮的長焦拍攝,換了中畫幅后受局限,還是希望多出鏡頭。”
器材玩家喬克
“如果就是玩玩器材的話,中畫幅可以體驗一下,也試試16bit的色彩空間。當然太昂貴的飛思也不建議買,畢竟太貴了。價格親民的可以在哈蘇、富士里面選擇。要是玩玩可以淘一臺二手中畫幅體驗一番,不過除了畫面驚喜之外,缺點也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