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萍 徐磐 樊雅文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1402)
隨著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的辦學規模日益擴大,無論是經費來源渠道日趨復雜、財政體制改革精細化管理要求越來越高等外部環境挑戰,還是校院兩級資金分配上的博弈問題、財權事權不統一等內部環境引發,集中管理已無法滿足高校需求,兩級管理的機制勢在必行。但教育資源集中在學校手中,如何分配給各二級學院目前尚沒有統一的標準,如何在保證教育資源合理分配的前提下,提高二級學院的積極性,實現高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至關重要。
在“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的財務管理機制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必須建立符合新形勢要求的校院兩級管理經費分配機制,提高財務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此外,《政府會計制度》自2019年1月1日開始執行,財政部于2022年1月18日公布修訂后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財政部令第108號),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墩畷嬛贫取芳啊妒聵I單位財務規則》的執行,對高校財務管理水平的優化及財務核算的精細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時,也為校院兩級管理經費分配機制實施的科學準確性提供了條件。本文以A高職院校為例,構建二級管理經費分配模型,為高職院校二級學院的經費分配提供實施路徑和示范案例。
A高職院校采取“一級核算、兩級管理”的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即學校根據二級學院所承擔的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的任務,實施目標管理,下撥二級管理經費,二級學院統籌安排學校下撥的經費和教學資源,形成財權與事權相統一的格局,進一步強化“事權與財權相匹配”“責權利相結合”的二級學院辦學經費管理使用自主權,增強二級學院主體意識,進一步激活二級學院社會創收潛能,提升專業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本文從生均撥款收入、專項經費收入、考核獎勵收入、社會服務類收入四項收入入手,構建二級管理經費分配模型。同時從人員經費開支(在編人員、編外人員)、教學專項開支、學生活動開支、公用經費開支、社會服務開支等方面核算二級學院辦學成本,形成辦學結余。
辦學收入主要包含生均撥款收入、專項經費收入、考核獎勵收入、社會服務類收入四項收入。
1.生均撥款收入。生均撥款收入劃撥方式參照上級財政部門經費劃撥的理念,構建以生均撥款基數×系數為基礎的模型,進一步結合師生比、師資職稱(級)結構、專業類別、學費收繳率等因素,用于保障二級學院的人員、教學、研究等日常基本開支。具體模型如下:
R=學生數×R1×(X1+X2+X3)×X4
其中,R1為生均撥款基數,根據各專業基本辦學成本及高職院校二級學院實際運行情況等綜合因素取值,并根據整體辦學情況及上級政策適時調整。該基數設置時,應綜合考慮生均撥款收入能夠基本保障二級學院在編人員經費的發放,可以考慮滿足二級學院在編人員每月按相應職稱計算的工資標準成本等。
為適當鼓勵二級學院優化師生比,避免一味降低人員成本而壓縮師生比,影響教學質量,設置師生比調整系數。師生比(X1)=(該學院在編教職工數/該學院學生數)×10,考慮到該學院在編教職工數/該學院學生數影響因素太小,故放大10倍。師生比高的二級學院,說明教師充足,相對人員成本也較大。
考慮到教職工職稱越高,二級學院人員開支成本越大,為鼓勵二級學院加快優化教職工職稱結構、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故設置職稱調整系數。職稱調整系數(X2)=∑(該職稱在編教職工數×對應職稱調整系數)/該學院在編教職工數。對應職稱調整系數,即對不同職稱設置對應的職稱系數,職稱越高,系數越大。
由于學科之間存在差別,不同專業生均培養成本不同,單純以學生數劃撥經費有失公允。學費標準是經過上級部門審批的,權威且客觀準確,故基于此設置專業調整系數。專業調整系數(X3)=∑(該專業學生數×對應專業調整系數)/該學院學生數。對應專業調整系數的設置以學校最低收費標準為基礎,以該專業收費標準相對于最低收費標準的比例作為該專業的對應專業調整系數,對特殊專業可以適當上浮比例。
為保障收費的及時性,提高二級學院的收費責任意識,設置學費等收繳率。學費等收繳率(X4)=實繳學費等金額/應繳學費等金額×100%。
生均撥款收入為二級學院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該部分收入的規模需與二級學院的規模相匹配,與學校的辦學定位及總體布局相適應。對于學校重點扶持的二級學院,可通過上浮生均撥款基數的方式進行靈活調節。生均撥款收入總額需嚴格控制,生均撥款基數的標準及系數的設置,需經過嚴密的測算。該部分收入設置太過收緊,會導致二級學院即使在社會服務創收較大的情況下也不足以發放人員績效,從而影響辦學穩定性;若太過寬裕,會導致二級學院無需額外創收就可以發足績效額度,影響創收積極性及成本節約的動力。
此外,基礎教學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由于其性質是為全校學生服務的,與其他二級學院不同,不直接涉及學生管理工作,生均撥款劃撥方式需進行調整。可以采用全校學生數×生均撥款基數×職稱系數×一定比例×全校學生學費等收繳率的方式劃撥。
2.專項經費收入。在生均撥款收入劃撥基礎上,針對辦學需要,設置專項經費。該部分收入是生均撥款收入的有力補充,圍繞學校工作重點,設立教學工作類、師資隊伍建設類、學生活動類、公用業務類、國際教育項目類、其他類等六類專項經費。主要以生均定額的方式,將專項經費收入劃撥給相關二級學院,用于各類專項開支。專項經費收入劃撥時,需要明確是否可以統籌用于辦學項目的人員、教學、研究等日常開支。
(1)教學工作類經費可以分為??顚S妙悺⒔y籌使用類、特定專項類。??顚S妙?,可以設置專業(群)建設專項經費、課程建設專項經費、實訓(體育)耗材專項經費等與教學有關的經費,此類經費可以以生均定額方式劃撥。由于該類經費性質屬于專款專用,不允許用于在編人員經費,結余經費也不允許用于貼補人員經費。統籌使用類主要是對人員經費開支的彌補,可以設置公選課專項經費、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專項經費等,這類經費是由于特定專項工作引起的,其開支主要體現在人員經費,劃撥時可以規定統籌用于二級學院的人員、教學、研究等日常開支。此外,根據二級學院獨有特點,設置特定專項類經費,例如對于兩地辦學的二級學院,設置異地辦學專項經費,用于彌補異地辦學產生的額外成本。對于有特定采風需求的藝術設計學院,適當設置藝術類專業實踐專項經費。
(2)師資隊伍建設類經費,主要包括人才引進專項經費(含柔性引進人才)、兼職兼課教師聘請補助經費等,該類經費劃撥依據相應管理辦法執行,對二級學院聘請的兼職教師、編外用工人員給予一定的貼補。
(3)學生活動類經費用于二級學院學生活動方面的專項經費,可以采用學生數×生均標準模式劃撥,實行??顚S?。
(4)公用業務類專項經費主要用于二級學院辦公費、印刷費、咨詢費、手續費、水費、電費、郵電費、差旅費、維修(護)費、會議費、公務接待費、校內外資源使用費、交通費用、其他支出等,可以采用學生數×生均標準模式劃撥,實行??顚S谩?/p>
(5)國際教育類經費,是專門針對留學生設置的專項經費。該經費劃撥可以在扣除體檢費、居留許可證費、伙食補貼等(包括但不限于)固定且標準統一的必要開支項目(統一納入學校列支)后,其余留學生專項生均經費全部劃撥給相應二級學院。
3.考核獎勵收入。該部分收入與辦學效益、年終考核績效掛鉤,用于激勵各二級學院圍繞核心工作創造價值,利用經濟杠桿發揮二級學院的主觀能動性,為學校建設添磚加瓦。學校制定具體考核獎勵實施辦法,在每年年底對各二級學院工作績效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將經費按不同的人均標準劃撥至各二級學院。
4.社會服務類收入。二級學院創收的社會服務收入,除上交部分管理費外,其余均作為二級學院的收入。其中課題經費??顚S?,按照相應經費管理辦法執行,不能統籌用于人員經費。根據高等學校社會服務的職能,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也為進一步激發二級學院發揮所辦專業(學科)優勢,鼓勵二級學院面向政府、企業等單位開展課題研究、技術研發、技術服務、技能鑒定、合作培訓等服務,積極培育高凈值社會服務項目,大力增加社會服務類收入,拓寬辦學資源。需注意的是,為避免二級學院盲目追求社會服務收入最大化而有可能存在違反財政紀律的可能性,需嚴格落實合同審核把關。
二級學院的辦學成本主要包括人員經費開支、教學專項經費開支、學生活動開支、公用經費開支、社會服務開支等。
1.人員經費開支主要包含在編人員及編外用工人員的開支。針對在編人員成本,需明確校院各自承擔部分?;谪敊嗍聶嘞嘟y一原則,二級學院承擔的在編人員成本應為二級學院可以自主分配的績效部分,因此納入二級學院的在編人員支出主要為二級學院依據自身分配制度發放的人員經費,其余二級學院不可控在編人員成本由學校承擔。編外人員成本由于有特定師資隊伍建設類經費彌補,基于收支兩條線原則,全部作為二級學院成本開支。
2.教學專項經費開支與專項經費收入相對應,由于部分教學專項經費可以統籌使用于人員經費,因此教學專項經費對應的開支一部分會體現在人員經費開支中,例如公選課、創新創業課程的課酬支出等。
3.為充分保證學生工作經費,學生活動的開支需專門用于學生活動,不能用于其他方面,若學生經費不足,可以用其他經費彌補。
4.公用經費的開支,同樣為??顚S?,基于目前校內資源使用尚未出臺統一的費用標準,關于水電、專用教學資源使用等無法體現在公用經費支出中。
5.社會服務開支,需嚴格按照相應管理辦法執行。二級學院在開展各項社會服務工作過程中發生的非人員經費開支,必須按照“??顚S谩痹瓌t,從該服務項目取得的收入中列支。
為清晰呈現二級學院二級管理經費整體情況和使用狀況,建立二級學院二級管理經費核算體系(見圖1),形成二級管理經費核算報表。一個核算年度完畢后,根據二級學院收入支出情況,核算當年辦學結余。辦學結余主要體現在可發人員經費結余、學生經費結余、公用經費結余以及教學專項結余(??顚S妙悾=Y余經費可以由二級學院統籌安排使用,鼓勵二級學院逐年累積留存一定的資金供本學院(部)發展使用。

圖1 二級管理經費核算體系
為充分激發二級學院創收積極性,發揮創收潛能,學校對二級學院實施社會服務目標管理,年初對二級學院設置相應的社會服務目標,年終結合貢獻率及完成率兩項指標進行考核,對于超額完成的二級學院會根據超額完成率分檔進行超額獎勵,將考核結果與年終績效指標相掛鉤,根據考核結果分配績效額度。此外,年終考核指標應與年終結余相結合,共同影響年終獎,僅有績效額度但年終結余不足或年終結余充足但績效額度不夠,都會影響學院的實際可發績效,這就促使二級學院在爭創的同時考慮節支率。若二級學院年終績效指標額度不足,但結余充沛,可以允許二級學院超額發放,但需實行年人均績效工資限額控制。即二級學院實際發放的人員績效工資水平超過限額標準的,超額部分須按超額累進比率向學校繳納調劑資金。
實行“一級核算、兩級管理”的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是高職院校內部管理機制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本文結合A高職院校實際情況,構建二級管理經費分配模型,優化二級管理經費分配機制,為其他高職院校提供激發二級學院辦學活力的實踐路徑。在實施過程中,如何提高二級管理經費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如何更好地平衡校院兩級經費分配關系,是一個難點,也是本文后續尚需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