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玲玲,陳丹萍,江 華,李郁如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上海 200433)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累及全身多個器官,嚴重危害人類健康[1]。盡管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使結核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其仍未消失,且結核病發病率近年來又呈現增加趨勢[2]。由于淋巴結有包膜和周圍組織包裹等原因[3],抗結核藥的藥效很難發揮良好的作用。因此,結核分枝桿菌能夠在淋巴結內長時間存活。部分結核患者的淋巴結會出現膿腫、破潰,產生潰瘍型淋巴結結核。這不僅會使患者的治療周期延長、治療依從性降低,還會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Watson 關懷理論[4-5]是將護理與人文關懷相結合,幫助患者達到生理、精神及社會文化的健康,強調以患者的生命價值為基礎,結合科學、人性的護理方法。該理論包括人文關懷、信心構建、語言運用、社會心理、個性需求5 個關懷要素。目前,Watson關懷理論在腫瘤護理、養老護理及人文關懷體系的建立等方面應用廣泛,并且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但Watson 關懷理論在結核病患者中的應用罕有報道。鑒于此,本研究嘗試運用基于Watson 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對潰瘍型淋巴結結核患者進行傷口護理,探討其應用效果。
1.1 對象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取就診于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結核傷口護理門診的潰瘍型淋巴結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符合結核病治療指南[6]中潰瘍型淋巴結結核病診斷標準;③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④能配合調查且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者;②處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女性;③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④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K18-003)。最終納入患者80 例,根據患者門診護理傷口時間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以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6 月就診的40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以2020年2—10月就診的4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17 例,女23 例;年齡28~76 歲,平均年齡(55.38±4.93)歲;BMI平均(21.06±3.68);淋巴結結核潰瘍傷口平均形成時間(70.29±10.75)d;平均傷口面積(4.87±1.02)cm2。觀察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為27~76 歲,平 均 年 齡(57.06±4.81)歲;BMI 平 均(26.64±4.10);淋巴結結核潰瘍傷口平均形成時間(74.79±11.83)d;平均傷口面積(5.05±0.86)cm2。兩組患者年齡、性別、BMI、淋巴結結核潰瘍傷口形成時間和面積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兩組患者均在門診換藥室接受為期1 個月的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措施。即門診護士遵醫囑每天幫患者進行傷口換藥及給藥,向患者告知換藥注意事項、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并對其飲食及康復進行指導和健康宣教。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基于Watson 關懷理論的護理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1.2.1.1 成立研究團隊研究團隊共7名成員,包括結核科醫師1 名、結核科主管護師1 名、護士長1 名及護士4 名。其中,結核科醫師負責患者疾病治療,并對團隊成員進行疾病相關理論知識培訓;有8 年結核科護理工作經驗和2 年帶教經驗的主管護師擔任團隊組長,負責指導護士實施和改進護理方案及處置疑難問題,并對團隊成員進行Watson 關懷理論基礎培訓。基礎培訓內容包括Watson 關懷理論相關基礎知識和基于Watson 關懷理論的溝通技巧[7-8]。團隊成員接受培訓后進行相關理論及操作考試,考試通過后方可對患者實施基于Watson 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護士長負責整個干預過程的質量控制和人力資源調配;4 名護士負責方案具體實施、問卷調查、資料收集等。
1.2.1.2 開展基于Watson 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研究團隊成員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實際情況,參考黃行芝等[9]編寫的《關懷護理學:華生人性關懷理論在護理中的應用》一書中的方法和內容,制訂符合本科室的基于Watson 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方案。形成初步方案后向本領域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對干預方案的邏輯性和可行性進行論證,并根據專家意見進一步完善干預方案?;赪atson 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最終方案具體內容如下。①人文關懷:保持門診換藥室環境干凈整潔,如設置清楚醒目的就醫指示和科室位置標識、提供完善實用的便民措施(如配備消毒液、飲用水和口杯、輪椅等物品),并給予患者及時溫馨的心理疏導。②信心構建:首先,建立護患溝通微信群,用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用藥指導、普及護理知識等,及時對患者的傾訴和需求予以反饋。其次,護士處理傷口時給予患者適當安慰、耐心傾聽患者需求并及時予以回應等,同時留取患者傷口照片,讓患者客觀地了解傷口變化,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換藥過程中宣傳定期換藥、規范合理用藥的必要性,提醒患者注意觀察傷口的變化及用藥后的不良反應,有疑問及時溝通。此外,堅持電話隨訪2~3 次/月,為患者答疑解惑。③語言運用:患者換藥過程中,運用Watson 關懷理論的激勵式正向溝通技巧,如發現患者有疑問時使用詢問語、治療信心不足時使用激勵語等,讓患者感受到護理關懷和身體逐步康復的肯定信息。④社會心理:護士之間相互協調溝通,根據患者的職業、民族、宗教等綜合信息為患者建立個性化的醫療服務;幫助患者構建家庭和社會關懷體系,多關心照顧患者,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⑤個性需求:護士定期接受營養方面的培訓,并根據患者年齡、病情等基本情況,給予其個性化的飲食指導,聯合營養科為營養狀況較差者建立營養飲食檔案,兼顧營養需求及飲食禁忌;鼓勵患者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促進肌肉組織生長。
1.2.2 評價指標及工具
1.2.2.1 傷口初診評估單由研究者自行設計,用于評估患者傷口狀況,內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齡、身高、體質量、傷口大小、評估時間、換藥時間及炎癥指標。傷口大小由護士使用統一的傷口測量尺測量;炎癥指標根據患者實驗室檢驗結果進行統計,包含白細胞計數(WBC)、淋巴細胞百分比(LYMPH%)、C 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
1.2.2.2 治療依從性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用于評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該問卷包括規范飲食、按時按量服藥、準時復查、充分休息、合理運動5 個條目,每個條目從“從不這樣”到“完全這樣”分別計1~5 分。問卷總分為5~25 分,得分越高表示依從性越好??偡郑?0 分表示完全依從,15~20 表示基本依從,<15 分表示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基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本研究該調查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50。
1.2.2.3 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GSES 由Schwarzer 等[10]編制,王 才康等[11]漢化并修訂,用以評估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10 個條目,各條目均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從“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別計1~4 分。量表總分為10~40 分,分值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優。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72。
1.2.2.4 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用于評估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該問卷包括服務態度、健康宣教、指引標識、護理效果、病例管理5 個維度,共25 個條目。各條目均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從“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別計1~4 分。量表總分為25~100 分。根據最終得分情況,將量表總分劃分為4個水平:≥90 分為非常滿意,80~89 分為滿意,70~79分為一般,<7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本研究該調查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96。
1.2.3 資料收集方法護士根據患者傷口實際情況填寫傷口初診評估單并進行簽名。于干預前和干預1 個月后對患者進行相關問卷調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采用統一指導用語向患者解釋研究目的、方法、意義及填寫注意事項。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調查員現場發放問卷,由患者自行填寫;填完后及時回收問卷。調查員當場核對、檢查問卷完整性,數據采集后抽取一定比例的問卷交叉復核,避免出現統計錯誤。
1.2.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水平的變化干預前,兩組患者WBC、LYMPH%、CRP 和PCT 檢測平均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x±s)
2.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干預1 個月后治療依從性較干預前高(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n(%)]
2.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GSES 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GSE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 個月后兩組患者GSES 評分均較干預前高(P<0.05),且觀察組患者GSE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GSES 評分比較(分,x±s)
2.4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干預1 個月后護理滿意度較干預前高(P<0.05)。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n(%)]
3.1 潰瘍型淋巴結結核傷口護理過程中的難點潰瘍型淋巴結結核傷口多呈潛行性空腔,具有深、長、多的特點[12-13]。臨床治療多采用全身抗結核治療和局部傷口異煙肼和利福平混合紗條填塞。每日換藥能夠使傷口保持有效的創面藥物濃度,改善傷口部位血液循環,減輕組織炎性水腫,促進傷口愈合。但潰瘍型淋巴結結核傷口治療周期長,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大[14],易引發大多數結核患者的恐懼、懷疑、排斥等不良心理反應[15],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低。因此,如何優化護理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進傷口恢復成為臨床護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3.2 Watson 關懷理論在潰瘍型淋巴結結核傷口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3.2.1 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潰瘍型淋巴結結核傷口患者需長期高頻率換藥,傷口愈合需要較長時間,患者難以長期堅持,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病情的治療和恢復,甚至誘發不良反應。因此,患者治療依從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表2顯示,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Watson 關懷理論的潰瘍型淋巴結結核傷口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颊咭缽男蕴岣吣軌驇椭t護人員及時發現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并做出相應處理。本研究基于Watson 關懷理論的潰瘍型淋巴結結核傷口護理干預方案通過提升護士的專業素質和人文情懷,并將其應用到整個傷口護理過程中,以此建立的親切、友好護患關系可以達到消除患者焦慮、緊張和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目的。多項研究[16-18]表明,潰瘍型淋巴結結核傷口的治療需要患者的積極配合,依從性的高低直接影響最終治療效果。患者遵醫囑配合換藥、清創,及時去除傷口殘存的異物、壞死組織及分泌物等,能顯著減少細菌繁殖、降低感染、促進肉芽組織生長。表1 顯示,干預1 個月后,兩組患者各項炎癥指標均有所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各項炎癥指標數值下降更明顯(均P<0.05)。這也證實了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能有效改善傷口愈合情況。
3.2.2 增加患者自我效能感潰瘍型淋巴結結核作為淋巴結結核的一種分型,典型特點是傷口潰面膿水淋漓不盡、經久不愈,對患者的心理、生理、家庭等均產生較大影響,易使患者產生病恥感、背負嚴重的心理負擔。研究顯示,Watson 關懷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注重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消除患者的疑惑和憂慮,使患者更樂于積極參與治療和配合護理[19]。表3 顯示,干預1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Watson 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方案能增加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重在強調患者在評估自身疾病相關知識、疾病歸因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戰勝疾病的信念[20]。自我效能感高有助于患者理性、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疾病,及時疏導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而有利于患者傷口的恢復和生活質量的改善[21]。
3.2.3 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優質護理服務對構建和諧醫院、樹立醫院良好形象的作用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22]。護理滿意度是優質護理服務的重要指標之一,患者滿意度的提升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本領,而且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文關懷能力,能夠使患者深切感受到自己被關心、被重視。表4 顯示,干預1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Watson 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方案能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在Watson 關懷理論的指導下,本研究將人文關懷理念與科學護理方式合理結合,從人物、環境、社會、心理等多方面強調在特定時間段內與特定情境中護患之間的互動,為患者提供細致而全面的護理服務,融洽了護患關系,提升了患者護理滿意度。
基于Watson 關懷理論的潰瘍型淋巴結結核傷口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自我效能感及護理滿意度。由于時間、物力、人力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僅收集干預后1 個月的資料,可能對于研究結果有一定影響。下一步研究擬延長傷口護理干預時間,以期在臨床中完善該方案并分析其長期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