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張 潔,侯風剛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上海 200071)
癌癥是全世界疾病死亡率上升的一個主要原因,依據全球癌癥流行病學數據庫[1]顯示,2018 年全球癌癥新發病例約為1 808 萬例,死亡病例約為956 萬例,中國分別約占23.7%和30%,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處于較高水平。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加上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等原因,癌癥發病率居高不下,對我國居民的生命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2]。作為威脅生命健康的重大應激事件,癌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的生理、心理均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困擾,使患者飽受焦慮、抑郁、疼痛、疲乏等癥狀的折磨[3]。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心理彈性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心理彈性不僅僅是心理恢復到壓力前最初狀態,它是指對逆境、創傷事件的一個良好的適應能力,主要強調創傷后的成長和新生;較高的心理彈性水平有助于減輕患者的不良癥狀,促進患者預后和康復[4-5]。本文運用CiteSpace 這一可視化分析軟件對癌癥領域心理彈性相關文獻的年發文量、發文機構、作者、關鍵詞、文獻被引頻次等進行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總結心理彈性在癌癥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以期為醫護人員了解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的研究進展、思考研究方向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檢索的數據庫為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檢索策略:(主題=“腫瘤”或“癌癥”)AND(主題=“心理彈性”或“心理韌性”或“心理復原力”或“心理抗逆力”),使用“精確”檢索方式,檢索年限為2010—2019 年。文獻納入標準:①與癌癥患者心理彈性主題相關文獻;②語言限定為中文;③文獻類型為期刊論文。文獻排除標準:①會議論文、簡訊、編輯寄語、期刊正文簡介;②重復報道的文獻。初步檢索出文獻379 篇,根據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進行篩選,最終共納入文獻243篇。
1.2 分析方法使用陳超美教授團隊研發的CiteSpace 5.6.R 3軟件[6-7]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將篩選后的全部文獻以Ref works 格式導出,另以純文本格式保存。參數設置如下:時間跨度選擇2010—2019 年,因2010—2011 年未發現相關文獻,將時間跨度設置為2012—2019 年,時間切片(years per slice)為1 年,節點類型選擇“author”/“institution”/“keyword”,閾值設置為top 50,pruning 算法為默認設置,并繪制相應知識圖譜和表格,分析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進展情況。
2.1 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相關文獻計量學分析
2.1.1 各年度發文量2010—2011 年相關文獻發文量為0 篇,2012—2014 年每年發文量不足10 篇,自2015 年開始,年發文量呈現較大幅度增長,2019 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相關文獻達到了76 篇。該增長模式大致符合線性增長模型(y=8.115x-16 323,R2=0.889)。一般認為,R2>0.8時,該方程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見圖1(掃描文末二維碼可查看2010—2019 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相關文獻年度發文量清晰大圖)。

圖1 2010—2019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相關文獻年度發文量
2.1.2 發文作者和發文機構發文量最多的是陳玉梅和姚輝2 位作者,兩者自2017 年以來,共合作發文7篇,見圖2(掃描文末二維碼可查看2010—2019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相關文獻發文作者清晰彩圖)。發文量在2篇以上的機構共33個,其中,安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發文量最多,自2013 年以來,共發表相關文獻18篇,見圖3(掃描文末二維碼可查看2010—2019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相關文獻發文機構清晰彩圖)。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發文量前10 的作者和其所在機構見表1。

表1 2010—2019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發文量前10的作者及其所在機構

圖2 2010—2019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相關文獻發文作者

圖3 2010—2019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相關文獻發文機構
2.2 被引文獻對相關文獻進行檢索查詢后根據被引頻次進行排序,被引次數前10 位的文獻大多發表在《中華護理雜志》《護理學雜志》《護理研究》等權威或核心期刊上,見表2。

表2 2010—2019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被引頻次排名前10位的文獻
2.3 關鍵詞分析除去心理彈性和心理韌性2個詞條外,排名前5 的高頻關鍵詞為乳腺癌、影響因素、化療、應對方式、生活質量,見圖4(掃描文末二維碼可查看2010—2019 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相關文獻關鍵詞清晰彩圖)。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共形成了8 個關鍵詞聚類,包括惡性腫瘤、乳腺癌、彈性、相關性研究、親密關系、心境、人格、腫瘤(掃描文末二維碼可查看2010—2019 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相關文獻關鍵詞共現聚類清晰彩圖)。突現強度高于1 的關鍵詞有腫瘤、癌癥患者、護理、韌性、乳腺腫瘤、人格,前15位高強度關鍵詞見圖5(掃描文末二維碼可查看2010—2019 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排名前15 位的高強度關鍵詞清晰彩圖)。

圖4 2010—2019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相關文獻關鍵詞

圖5 2010—2019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排名前15位的高強度關鍵詞
3.1 發文量、發文作者與機構分析圖1顯示,2010—2014 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相關文獻發文量較少,年發文量不足10篇。自2015年開始,其發文量呈現較大幅度增長。發文量近5 年來的穩步上升說明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到癌癥患者的心理彈性問題。圖2 顯示,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發文量最多的是陳玉梅和姚輝2 位作者,兩者自2017 年以來,共合作發文7 篇。圖3 顯示,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發文量最多的機構是安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安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3年發表了第1篇文章(綜述)[8],主要總結心理彈性在癌癥患者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后續陸續開展了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相關影響因素的橫斷面調查研究[9]及動態描述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的變化軌跡的縱向研究[10],但質性研究僅1 篇[11]。據《2012 中國腫瘤登記年報》[12]圖譜分布顯示,腫瘤發病率呈現出一定的地域差異。由表1 可知,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發文量最多的作者及機構主要集中于寧夏、廣州、安徽、泰山等地區。該地區大部分學者及機構聚焦于消化道腫瘤[9,11]和婦科腫瘤[13-15]的研究。其發文類型較為豐富,發文地域分布不集中,雖然形成了合作小團體,但跨區域合作交流少?;诖耍P者建議為進一步有效加強癌癥患者心理彈性護理領域的發展,應開展廣泛的跨區域、跨學科的團隊合作。
3.2 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的熱點分析圖4 顯示,除去心理彈性和心理韌性2 個關鍵詞外,近10 年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的高頻關鍵詞排名前5 的依次是乳腺癌、影響因素、化療、應對方式、生活質量。聚類分析是對所有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后,形成不同的聚類色塊,從不同角度發現研究領域的熱點前沿[16]。本研究結果發現,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共形成了惡性腫瘤、乳腺癌、彈性、相關性研究、親密關系、心境、人格、腫瘤8 個聚類。研究表明,乳腺癌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第2 位,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17]。心理彈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個體-過程-情境”的綜合作用來實現[18],即個體在面對應激或壓力時,積極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以適應突如其來的情境變化,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19]。在癌癥領域中,乳腺癌患者是心理彈性的主要研究人群之一。主要涉及心理彈性影響因素分析,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生活質量的關系研究。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手術、化療、放療及靶向藥物治療等手段對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熥鳛槿橄侔┗颊叩囊环N主要治療方式,在殺滅癌細胞治療癌癥的同時,也破壞了正常細胞的功能,對患者的身體康復、生活質量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20-21]。因此,對于如何有效減少甚至避免化療藥物帶來的一系列并發癥、提升化療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需要后續研究進一步去探索。高強度關鍵詞突現分析主要用來反映心理彈性研究領域的階段性熱點及研究趨勢,以更好展現其研究前沿。圖5 顯示,癌癥患者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廣大學者研究的重點。從2012—2015 年對腫瘤患者尤其是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人格的關注;到2015—2017 年研究心理彈性訓練、正念減壓、姑息照護等干預措施對癌癥患者的影響,研究人群也擴大至癌癥患者的主要照顧者;再到2017—2019 年探索癌癥患者的心理彈性和韌性,疾病類型也不僅局限于乳腺癌,醫學的發展也使得介入治療可能成為癌癥患者目前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提示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到癌癥患者心理彈性對其自身的影響,與對癌癥患者心理彈性水平的影響有關的治療手段和針對性地干預措施發展迅速。表2 顯示,被引頻次排名前10的文章[13-15,19,22-27]主要調查分析不同類型癌癥患者在不同治療階段的心理彈性影響因素,均刊登發表在《中華護理雜志》《護理學雜志》《護理研究》等影響因子較大的權威或核心期刊上,且發表在《中華護理雜志》上的《乳腺癌患者心理彈性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一文被引頻次為168 次、下載次數高達3 577 次,位列第1。這說明,癌癥患者尤其是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彈性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與本研究高強度關鍵詞突現分析(圖5)結果對應。
3.3 心理彈性在癌癥領域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強化和深入心理彈性是癌癥患者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預測因子[28]。我國對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既往研究主要聚焦于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的橫斷面現況調查及對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分析,表明癌癥患者的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人格特征等因素均與心理彈性存在一定相關性,缺少針對心理彈性的干預研究。這提示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作進一步探討與挖掘:①心理彈性在癌癥領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乳腺癌及消化道惡性腫瘤,后續可擴大癌癥類別的研究范圍,為不同癌癥患者實施個性化的干預治療提供研究基礎。②崔月等[29]對國內外常用的心理彈性測量方法進行總結,自我心理韌性量表(Ego-Resiliency Scale,ERS)簡潔且運用廣泛,具有較高的信度。但其測量目標群體主要為成年人。于肖楠等[30]根據中西方文化差異修訂了適用于中國本土化的心理彈性評估量表,量表評估內容較為全面,但是特異度不足。為科學評估癌癥患者心理彈性水平,建議開發適用于癌癥患者群體的特異性心理彈性評估量表。③建議進一步加強區域、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實現國內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的跨越式發展注入活力。④心理彈性具有復雜性、動態性的特點[31]。結合其特點,可采用多元化研究方式對心理彈性進行深入探討,如開展質性研究以深度挖掘癌癥患者的心路歷程、開展縱向研究探討癌癥患者不同治療階段(手術期、化療期、恢復期)的心理彈性水平,以更全面了解癌癥患者的心理狀況。
本研究運用CiteSpace 這一可視化分析軟件,對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相關的文獻進行了計量分析,了解了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的現狀,并對該領域的前沿熱點有了一定的把握。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可增加相關領域的質性研究,深度挖掘癌癥患者面對疾病時的心理體驗和心理感受;同時,應重點關注提高癌癥患者心理彈性常用的訓練方法,可從個性特質和社會支持層面著手,并逐步應用于臨床實踐中,為促進癌癥患者的心理良性循環提供護理指導。由于CiteSpace 數據格式不兼容,本研究只對CNKI 數據庫文獻進行了分析,文獻分析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續可擴大數據來源范圍,深入挖掘隱含的數據信息,為明晰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研究熱點和發展方向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