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娣 高鈺琳 徐 娜 慕容少文
1.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系,廣東肇慶 526020;2.南方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515;3.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產科,廣東肇慶 526000
母乳喂養對促進母嬰健康和社會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1-2]。然而,由于孕產婦母乳喂養認知的缺乏或母乳喂養支持不足,目前我國母乳喂養的狀況不容樂觀[3]。與中國兒童發展綱要提出的2020 年嬰兒純母乳喂養至6 個月達到50%以上的目標有較大差距[4-5]。產婦的母乳喂養狀況與醫務人員的母乳喂養知識、態度、技能密切相關[6-8]。然而有研究顯示,產科醫護人員常為孕產婦提供不一致的母乳喂養建議和專業支持,使產婦得不到足夠的母乳喂養支持,影響了產婦的母乳喂養意愿和選擇[9]。因此,本研究通過對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信行進行調查分析,了解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指導的匱乏點及其影響因素,以便針對性地開展母乳喂養的相關培訓,提高產科醫護人員對母乳喂養的支持力度。
2020 年4 月至6 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廣東省二級甲等以上醫院產科醫護人員256 名。納入標準:①產科醫師、護士、助產士,具有執業資格證書;②女性;③在產科工作時間>1 年。排除標準:①休假期間;②規培學員及進修人員。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包括年齡、學歷、婚史、生育狀況、職稱、產科工作年限、職業、醫院等級、愛嬰醫院、母乳喂養持續時間、每年參加過相關培訓及考核。
1.2.2 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指導知信行量表 在查閱國內外母乳喂養相關文獻、指南,按照知信行理論和問卷編制的原則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包括35 個條目,總分為35~175 分。其中知識維度共包含14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從“非常不贊同”到“非常贊同”,分別記1~5 分,得分越高提示知識了解程度越高。態度維度共包含10 個條目,從“非常不支持”到“非常支持”,分別記1~5 分,得分越高提示對母乳喂養指導的態度越積極。行為維度共包含11 個條目,從“從不”到“總是”,分別記1~5 分,得分越高提示母乳喂養指導狀況越好。按百分制計算:標準分=實際得分(平均分)/總分,得分>85 分為良,60~85 分為中,<60 分差[10]。通過對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量表的總Cronbanch’s α 系數為0.978,各維度的Cronbanch’s α 系數分別為0.972、0.946、0.944,內容效度指標S-CVI 為0.91。
1.2.3 資料收集 采用問卷星軟件進行問卷調查。取得參與調查醫院和科室的同意后,科室負責人在工作群發放問卷星的鏈接,調查對象獲取知情同意后正式進行線上的匿名調查。共回收問卷260 份,排除4 份不合格問卷,最終納入256 份(98.4%)進行數據分析。
采用SPSS 25.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影響因素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不同職稱、產科工作年限、母乳喂養持續時間及愛嬰醫院知信行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信行得分比較(分,)

表1 不同特征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信行得分比較(分,)
調查結果顯示,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識得分為(52.43±6.81)分,標準分為(74.9±0.09)分,得分最低的條目為“患有乙肝的母親不宜母乳喂養”。態度得分為(41.28±5.15)分,標準得分為(82.56±0.10)分,得分最低的條目為“在母乳喂養方面,我總是能取得母親的信任”。行為得分為(40.73±5.39)分,標準分為(74.05±0.09)分,得分最低的條目為“我能夠為母親提供個性化的母乳喂養建議”。見表2。
表2 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識、態度、行為得分最低的3 個條目情況(分,)

表2 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識、態度、行為得分最低的3 個條目情況(分,)
分別以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識、態度、行為得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P <0.05)的特征作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3。結果顯示,職稱、產科工作年限、愛嬰醫院是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識得分的主要影響因素(P <0.05);產科工作年限、母乳喂養持續時間是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態度得分的主要影響因素(P <0.05);愛嬰醫院、母乳喂養持續時間是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行為得分的主要影響因素(P <0.05)。見表4。

表3 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識、態度、行為影響因素的自變量賦值

表4 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識、態度、行為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調查結果顯示,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的知識得分(52.43±6.81)分,標準分(74.9±0.09)分,處于中等水平,提示產科醫護人員的相關知識掌握尚不充分,與Gharaibeh 等[11]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與醫護人員未系統地學習母乳喂養相關課程,或學習的內容比較陳舊、不完整有關。有研究報道[12-13],產科醫護人員在未進行評估的情況下會建議乳腺炎或乳腺腫痛的產婦停止母乳喂養,造成“一刀切”的現象;對乳頭凹陷的產婦會建議使用乳頭矯正器或擠出來后使用奶瓶喂養,從而影響產婦泌乳量。因此,醫院要基于臨床的具體案例開展有重點的教育培訓[14],并重視研究新成果的學習和補充,對母乳喂養中常見問題的處置進行標準化管理[15],按照統一的臨床路徑創建安全的母嬰照護環境。
本研究調查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態度得分為(41.28±5.15)分,標準分(82.56±0.10)分,是得分率最高的維度。由此可見,醫護人員對孕產婦母乳喂養態度還是比較積極。醫護人員普遍能夠意識到母乳喂養的優點,認為對產婦及家屬進行母乳喂養指導是非常有價值的工作[3]。但仍有一部分醫護人員對指導產婦母乳喂養缺乏信心,分析原因可能與雖然醫護人員有一定的母乳喂養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但面對新生兒頻繁的哭鬧和產婦的焦慮,醫護人員在問題識別和應對方面能力不足,無聲地允許新生兒進行奶瓶喂養[17]。同時,部分產科醫護人員對于產婦乳汁分泌情況信心不足,也影響了產婦對新生兒進行純母乳喂養的行為[16]。
本研究調查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行為得分為(40.73±5.39)分,標準分為(74.05±0.09)分,是得分率最低的維度,提示相關行為落實還不夠,對母乳喂養知易行難。從最低的3 個條目來看,醫務人員在提高乳頭條件不好的產婦母乳喂養信心及新生兒不使用奶瓶、奶嘴及等方面的執行力不足。分析原因可能與目前的生育現狀有關,由于少生優生觀念的深入人心,目前大部分家庭都只有1~2 個孩子的生育意愿,因此在喂養過程中嬰兒的安全最為重要。若堅持純母乳喂養,嬰兒可能會發生低血糖、母乳性黃疸等喂養不足的現象。這些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科醫護人員支持嬰兒早期純母乳喂養的行為。因此,應大力宣傳母乳喂養,提高孕產婦及家屬對早吸吮、早開奶、乳頭喂養的接受度和配合度;醫護人員在治療工作之外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母乳喂養知識和技術指導上,共同制訂產婦的母乳喂養計劃,避免出現不一致的母乳喂養意見[18]。
3.2.1 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識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職稱、產科工作年限、愛嬰醫院是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識的主要影響因素。可能職稱越高更善于用評判性思維學習和探索新知識[19];而產科工作年限越長知識與經驗積累更豐富,學習交流母乳喂養知識的機會也越多[20];愛嬰醫院將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的十項措施做成標準化流程在全院貫徹執行,并對執行效果和應用能力進行細致考核[21],故得分也越高。因此,護理管理者應根據醫護人員的具體情況實施分層教育,為低職稱、工作年限短者提供更多進修、培訓和學習的機會,重視最新研究成果的補充和學習。同時,醫院應重視新生兒的純母乳喂養的成功率,以政策為導向,制訂各類母乳喂養實施和考核方案,使母乳喂養真正能落到實處。
3.2.2 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態度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產科工作年限、母乳喂養持續時間是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原因,可能產科工作年限長的醫護人員臨床經驗更加豐富,進修學習的機會也多,常常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因此,對待母乳喂養指導的態度也更積極。而母乳喂養時間持續長的醫護人員因為有成功的喂養體驗,更能理解母乳喂養的意義,對指導產婦進行母乳喂養也更有信心[22-24]。因此,在對工作年限低和未哺乳過的醫護人員進行母乳喂養培訓時,要善于對母乳喂養持續時間長的醫護人員的合理使用,利用其同伴教育者的身份進行知識的交流和更新[25],提高整體醫護人員的培訓效果。
3.2.3 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行為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愛嬰醫院及母乳喂養持續時間是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愛嬰醫院的醫護人員母乳喂養行為得分更高,可能與愛嬰醫院對母乳喂養的執行力強,相關的培訓與考核更加嚴格有關[26-28]。母乳喂養持續時間長的醫護人員因為有成功的母乳喂養經驗和積極的喂養態度,指導產婦母乳喂養也更有熱情和同理心,有較強的處理母乳喂養復雜問題的能力,故得分也越高。因此,針對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識運用不足、解決問題能力低的現象,可針對性地開展多樣化、創新性的培訓方法,提高對母乳喂養問題的解決能力[29]。
本研究結果顯示,產科醫護人員母乳喂養知識較欠缺,雖然態度比較積極,但仍有待提高,母乳喂養指導落實還不夠。其中產科工作年限短、低職稱、非愛嬰醫院、母乳喂養持續短的醫護人員應為重點關注對象。管理者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建立相關的考核制度和激勵制度以提高其認知水平和母乳喂養指導的積極性。本研究僅調查了1 個省份的產科醫護人員,樣本的代表性不足。建議將來納入更多地區的臨床醫護人員開展更大樣本的調查研究,為提高我國母乳喂養水平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