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楊 程 芳 劉衛平 李曉瑋 陳 偉
1.徐州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江蘇徐州,221001;2.徐州醫科大學淮安婦幼臨床學院江蘇省淮安市婦幼保健院產后保健科,江蘇淮安 223001;3.徐州醫科大學徐州臨床學院江蘇省徐州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江蘇徐州 221001
生產分娩對婦女的腹部肌肉、神經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病理性的腹直肌分離需要干預措施進行糾正治療[1-3]。仿生電刺激對產后腹直肌分離的療效確切,不良反應較少,但治療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提高[4]。醫療體操是康復治療師依據患者身體功能評估狀況予以康復訓練指導[5],是臨床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一種方式。產后早期醫療體操配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是否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尚不明確。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江蘇省淮安市婦幼保健院進行治療的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進行研究,探討產后早期醫療體操配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9 年8 月至2020 年6 月江蘇省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接受治療的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68 例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A、B 組,每組各34 例。A 組初產婦21 例、經產婦13 例;年齡24~39 歲,平均(29.54±3.18)歲。B 組初產婦20 例、經產婦14 例;年齡23~32 歲,平均(29.67±3.25)歲。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江蘇省淮安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納入標準:①符合腹直肌分離診斷標準[6],且經測量腹直肌分離距離>2 cm;②腹直肌肌力為Ⅱ~Ⅳ級;③可接受運動療法、電刺激療法;④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3 個月接受相關治療;②對本研究所用治療方法存在禁忌證;③先天性腹壁發育不良;④有嚴重心、肝、腎功能等障礙;⑤有嚴重精神障礙、認知障礙等不能配合治療。
A 組采用PHENIX 神經肌肉電刺激進行治療:患者取仰臥位,粘貼電極片后接通電極線,連接于PHENIX USB 8 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30 min/次,2 次/周,連續治療5 周。B 組采用醫療體操結合PHENIX 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腹直肌分離。電刺激治療方法及頻率同A 組。早期醫療體操主要包括:熱身運動、腹式呼吸、臀橋、直腿抬高、側臥提臀、空中倒踩自行車及放松運動。每次運動30 min,2 次/周,連續治療5 周。
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第2 周后及治療第5 周后腹直肌分離距離、腹直肌肌力、腹直肌肌電值、腹上角角度。采用JC12-H5KX5100 型全數字手持式超聲診斷儀(北京北信科儀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對腹直肌分離距離進行測定;采用徒手肌力法測試患者腹直肌肌力[7]:①被檢者雙手交叉置于腦后,盡力前屈抬起胸廓,雙肩胛骨下角均可完全離開臺面者為Ⅴ級;②雙上肢于胸前交叉抱肩,令其盡力抬起上身,雙肩均可完全離開臺面者為Ⅳ級;③雙上肢置于軀干兩側,令其盡力抬起上身,雙側肩胛骨下角可以離開臺面者為Ⅲ級;④雙上肢置于軀干兩側,雙膝關節屈曲,令其頸椎前屈,檢查者接壓其胸廓下部使腰椎前屈消失骨盆前傾,如頭部能抬起者為Ⅱ級;⑤仰臥位,令其咳嗽,同時觸診腹壁,有輕微的收縮為Ⅰ級,無收縮為0 級。采用MA300 型肌電儀(上海眾仁醫療儀器有限公司)對腹直肌肌電值進行測定。將量角器的中心放于劍突上,0 刻度線與一側肋弓重合,另一條邊與另一邊肋弓重合,所得的度數即為腹上角。以上同一指標均由同一位治療師進行檢測和評估。
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多個時間點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腹直肌分離距離組間、時間及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治療第2、5 周后,兩組腹直肌分離距離小于治療前;兩組治療第5 周后腹直肌分離距離小于治療第2 周后(P <0.05)。組間比較:治療前,兩組腹直肌分離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第2、5 周后,B 組腹直肌分離距離小于A 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腹直肌分離距離比較()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腹直肌分離距離比較()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與本組治療第2 周后比較,bP <0.05;與A 組同期比較,cP <0.05
治療第2、5 周后,B 組腹直肌肌力優于A 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腹直肌肌力比較(例)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腹直肌肌電值組間、時間及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治療第2、5 周后,兩組腹直肌肌電值高于治療前(P <0.05);治療第5 周后,兩組腹直肌肌電值高于治療第2 周后(P <0.05)。組間比較:治療前,兩組腹直肌肌電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第2、5 周后,B 組腹直肌肌電值高于A 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點腹直肌肌電值比較(μV,)

表3 兩組不同時間點腹直肌肌電值比較(μV,)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與本組治療第2 周后比較,bP <0.05;與A 組同期比較,cP <0.05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腹上角角度組間、時間及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治療第2、5 周后,兩組腹上角角度小于治療前;治療第5 周后,兩組腹上角角度小于治療第2 周后(P <0.05)。組間比較:治療前,兩組腹上角角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第2、5 周后,B 組腹上角角度小于A 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點腹上角角度比較(°,)

表4 兩組不同時間點腹上角角度比較(°,)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與本組治療第2 周后比較,bP <0.05;與A 組同期比較,cP <0.05
腹直肌分離多發生在孕晚期及分娩后,發生率高達55%左右[8]。腹直肌分離程度越高,腹部肌肉越弱,對腰背部的承托能力也越小,易導致腰背疼痛等,需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9-12]。目前臨床中多采用神經肌肉電刺激進行治療[13-16],其治療效果確切,但仍需進一步提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產后早期醫療體操配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可明顯縮小腹直肌分離距離。與Gustavsson 等[8]研究結果相近。腹直肌分離距離能夠直觀反映患者腹直肌分離嚴重程度[17-20]。腹直肌分離嚴重程度與其肌力密切相關,患者腹直肌肌力更快更好地恢復,可提高產后婦女的生活質量[21-22]。本研究結果顯示,產后早期醫療體操配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可更快更好地恢復腹直肌肌力。腹直肌肌電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參加活動的運動單位數量及每個運動單位放電的大小。機體若出現肌肉損傷時,肌電值會降低[23-25]。本研究結果顯示,產后早期醫療體操配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能更有效地提高腹直肌肌電值。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產后早期醫療體操配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可明顯縮小腹上角角度。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所選病例數較少,后續還需擴大樣本容量進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產后早期醫療體操配合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具有積極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