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萬 高凱 姜茂敏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上海 201620)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據統計 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2.54億,占總人口的18.1%。其中,2019年底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7 603萬人,較上年新增945萬人;占總人口的12.6%。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使得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日益凸顯〔1〕。健康指的是個體在身體、心理及社會上均處于較為良好的狀態〔2〕,對于老年人健康的研究,大部分學者僅從身體健康或者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認為社會關系、體育鍛煉、社會資本、休閑方式、社會活動、居住條件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3~7〕。本文探討經濟保障對上海市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健康的影響。
1.1研究對象 調查小組于2019年3~8月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對上海市5個行政區進行抽樣,針對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發放調查問卷共4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3 644份(91.1%)。納入標準:①60歲及以上;②有正常民事行為能力;③積極配合項目調查。其中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共有1 749人,70~79歲的中齡老年人1 261人,≥80歲的高齡老年人634人;男1 698人,女1 946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共有29人;小學983人,初中1 652人,高中、職高或中專729人,大專及以上280人;有伴侶3 182人,無伴侶462人;無子女102人,有1個子女2 347人,有2個子女886人,有3個子女206人,有4個及以上子女的老年人有103人。
1.2研究方法 ①自制的基礎信息調查表。包括性別、子女個數、教育程度、年齡、婚姻等。②社會經濟保障改進量表(SES)〔8〕:量表中共4個維度11個條目,分別是經濟來源(4個條目)、住房保障(3個條目)、醫療保障(2個條目)和居住環境(2個條目)。各維度由低到高分別1~5分。社會經濟保障得分為量表中4個維度得分之和,得分3~15分,得分越高,表明社會經濟保障越高。③改進后的老年人健康量表〔9〕:確定3個維度,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共 14個因子68個條目。其中身體健康包括5個因子27個條目,心理健康包括5個因子29個條目,社會適應包括4個因子12個條目。各維度的得分為1~5分,得分越高,則越健康。
1.3統計分析 采用Stata15.1軟件進行逐步多元回歸綜合分析。
2.1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社會經濟保障得分比較 上海市社會經濟保障總分為(12.28±3.84)分。從社會經濟保障各維度的得分情況來看,經濟來源和醫療保障得分相對較低,且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得分較低。就居住環境來說,高齡老年人的得分較低,其他各年齡段得分較平均,而高齡老年人的住房保障優于其他各年齡段。各年齡段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上海市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社會經濟保障得分情況分)
2.2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各維度健康得分比較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得分變低。社會適應的變動趨勢則相反,年齡越高,社會適應得分越高??偟膩碚f,上海市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得分較低。見表2。

表2 上海市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健康得分情況分)
2.3社會經濟保障對老年人不同維度健康的影響 模型1~4分別為身體健康模型、心理健康模型、社會適應模型及總體健康模型。當加入社會經濟保障后△R2分別增加了4.7%、4.0%、7.1%、6.8%。根據結果分析得出,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個數越多、有伴侶的老年人更健康。另外,經濟來源、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和居住環境對上海市老年人不同維度健康有著顯著的影響,通過比較回歸系數,醫療保障對老年人的總體健康影響最大。經濟來源、住房保障及居住環境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具有正向影響,經濟來源和醫療保障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見表3。

表3 社會經濟保障對上海市老年人各維度健康的影響〔回歸系數(t值)〕
2.4社會經濟保障對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健康的影響 按照年齡的大小將老年人分為3類群體:低齡(60~69歲)、中齡(70~79歲)、高齡(80歲及以上),分別建立以下3個回歸模型,分別為低齡健康模型、中齡健康模型和高齡健康模型,通過逐步多元回歸分別探究社會經濟保障對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健康的影響。在加入了社會經濟保障后△R2分別增加了9.8%、18.7%、16.2%。實證結果表明,社會經濟保障的4個維度對上海市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健康均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但影響程度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其中,經濟來源對低齡老年人健康的正向影響較大,而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及居住環境則對中齡和高齡老年人健康的正向影響較大。見表4。

表4 社會經濟保障對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健康的影響〔回歸系數(t)值〕
本研究結果表明上海市老年人整體健康水平較高,但仍有提升的空間。性別對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健康的影響顯著,尤其是對中齡和高齡老年人,從不同維度來說,性別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說明老年人中男性的身體健康狀況優于女性。從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來說,回歸系數顯著為負,小于身體健康這一維度的回歸系數,說明男性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狀況優于女性,但明顯小于在身體健康方面的差異。可能的原因是,當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程度較高時,其心理樂觀狀況良好,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程度,進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年齡對老年人各維度健康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尤其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最為顯著,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體質越來越差,患病率升高,身體健康程度下降,心理壓力增大,進而影響心理健康〔10〕。文化程度越高,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各維度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高文化程度老年人的健康意識更強,關注養生知識,注重培養合理健康的生活習慣,提升自身的健康程度〔11〕。子女個數越多,老年人越健康,子女會給老年人提供養老支持,幫助老年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老年人的健康意識。在老人的身體狀況欠佳時,子女更容易發現并使得老年人得到及時的救治,降低致命疾病的風險程度〔12〕。另外,日常的陪伴也有助于老年人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對其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狀況有益。有伴侶的老年人更健康,無伴侶的老年人更可能出現孤獨、焦慮、無助等不良情緒,在出現身體不適的時候不容易被發現,可能會錯過最佳治療期,而有伴侶的老年人日常的相互陪伴有助于發現疾病,舒緩不良情緒,從而提高總體健康程度。
經濟來源對人類生活水平的影響體現在各個方面,貧困老年人可能在早期就沒有穩定的收入,物質生活壓力較大,在老年時期也沒有穩定的退休金,物質資源的匱乏導致醫療資源的獲取能力受限,經濟壓力容易使得需要層次停留在溫飽層面,導致健康意識薄弱〔13〕。而經濟來源狀況良好的老年人擁有更多的資源,不僅在飲食起居方面具有較高水平,在安排社會活動方面也更有精力,從而有助于提升其身體、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程度。因此,在老年人具有自身經濟來源的基礎上,子女提供經濟支持,幫助老年人購買生活物資、醫療保健品等,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總體健康水平;政府可實施老年人補助政策,增強對老年人的經濟支持。居住環境和住房保障對各個年齡段的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都具有顯著影響。住房是廣大老年人養老的基礎和關鍵,良好的居住環境能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人在老年時對住宅的使用頻率最高,所以住房對老年人的生活壓力和對生活的滿意度密切相關。安全合理的住房有利于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老年人身體較弱,不適宜的居住環境更可能導致致命疾病的發生,從而提高致死率。良好的住房保障能減少環境壓力,且擁有良好住宅的老年人的心理自我認同感較高,不少老年人把擁有房屋的產權作為自身成功的標志,這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總體健康程度〔14〕。因此,政府可以為老年人制定住房補貼政策,優化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創造老年人活動中心,鼓勵老年人積極組織和參與社會活動。子女也可以關注老年人的房屋舒適度,讓老年人的住宅與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相結合,優化老年人的住房保障和居住環境。醫療保障對老年人的總體健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有研究表明,醫療保障能顯著提升老年人醫療資源的獲取能力,減輕家庭的醫療費用壓力,提高就醫率,使得老年人在發生身體不適的情況下能得到及時的救治,這對于老年人的總體健康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促使完善老年人的醫療保險制度。同時,鼓勵商業保險公司制定適合老年人的保險產品,使得老年人的醫療保險選擇更加豐富化、專業化。提高老年人的醫療保障水平對改善老年人的總體健康狀況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表明,社會經濟保障對各個年齡段的老年人的健康具有顯著的影響。其中,經濟來源對低齡、中齡和高齡老年人的健康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但對低齡老年人的健康影響最為顯著。低齡老年人的活動能力較強,有著穩定經濟來源的老年人更有能力安排自己喜歡的活動,這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而中、高齡老年人的體質越來越弱,對于活動能力受限的這部分老年人來說,良好的經濟來源雖然也能在改善老年人總體健康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影響程度低于低齡老年人。住房保障和居住環境對中齡、高齡老年人的影響更顯著,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對住房的使用頻率逐漸升高,居住環境對健康的影響程度更深,特別是當老年人發生骨質疏松等疾病時,良好的居住環境有利于老年人病前預防和病后恢復。因此,政府應加強對中、高齡老年人的住房補貼等方面,以提高老年人的住房保障水平。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醫療保障對老年人的總體健康影響愈發顯著,高齡老年人的身體功能下降,患病率上升,對醫療物資的需求更盛。因此,政府應注重完善對中、高齡老年人的醫療保障系統,努力實現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