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梁 朱祥磊 (廣東醫科大學,廣東 東莞 523808)
隨著老年人服務的發展,投入到老年人服務業人員越來越多(如老年社會工作師等),對老年人認識、溝通、咨詢和活動開展的知識技術培訓需求也越來越多。與西方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社會工作對老年人服務的研究仍停留在政策和項目規劃方面上,細致的咨詢輔導理論實踐和新理論的拓展方面遠遠落后。目前的從業人員對老年人“理解了”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咨詢員認為“尊重”老年人是不是真正“尊重”到老年人了?是不是真能接納或做到個別化?社會工作者對老年人“正常老化”議題的看法?老年人服務工作者面對服務對象時最基本的心態和處理方向?這些問題需要社會工作者深思研究。本文從傳統老年認識到超越理論的研究進行梳理,提出老年人咨詢的建議,希望能夠對社會工作者實踐或研究有所助益。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生理功能出現諸多障礙和病理改變,活動的能力下降如聽力喪失、視力下降、記憶力下降、機體免疫功能變弱、自我調節功能變差、抵抗力下降及慢性病纏身等〔1〕。許多老年人照顧者會不自覺地將反映文化投射在老年人身上,對老化有負面反應,通常表現為貶值化、邊緣化、內化和標準化等,但衰老是無法抗拒的生命自然法則,不論任何1個理論,不論年老與否,社會工作者都應尊重老年人的特性,而不應該將他們套在固定的框架里〔2〕。
傳統上對老年人心理問題的一些認識,生理功能的變化導致了各種矛盾與沖突,心理狀態也隨老年人特有的變化而出現異常〔3〕。目前高科技產品的不斷更新應用,一些老年人會產生心理不安全感、衰老和自卑情結,而一些體弱多病或退休老年人也會產生焦慮和抑郁,表現為不能適應休閑生活的變化、總有失落感,心理表現為孤獨、自卑、空虛、消極對待生活〔4〕。
20世紀80、90年代后的退休潮中,一旦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會因年老失去地位而被遺棄,因離開工作崗位而感到空虛。Robert等〔5〕提出老者被視為無生產力、僵化、無趣、退縮及反應遲鈍等,人們對老年人的認識無處不反映著歧視;Cohen〔6〕則稱失能老年人因目標取向及低估自己的潛能而使自主性受到限制,老年人服務的標準化過程也開始蔓延。
老年人服務發展初期,病理觀點描繪老年人的健康風險,關注身心健康,建議維持良好的生活形態,預防疾病風險,延緩老化危機,解決老化所引發的社會問題。病理觀點偏重于強調疾病,忽略以生活調適的角度,發展多元生活輔助方案之必要,也為老年人照顧理論、生命周期理論及其他理論中生理變化議題奠定了基礎〔1〕。
2.1生命周期理論 Erikson〔7〕提出生命周期理論,闡述了老年人在自身所處階段的生命歷程及不同經驗,依據 Erikson人生心理發展8大階段的過程,解決了老年人如何面對挑戰與持續活躍投入現在的生活,同時又能統整過去生命歷史的問題。
2.2撤退理論 Cumming等〔8〕在《變老》一書中最早提出撤退理論,主要觀點認為老年人群體退休后的人際交往量逐漸減少,參與活動也慢慢減少,從社交生活與勞動力參與中退出具有減輕維持社會規范和面對死亡的壓力。撤退理論認為老年生活是一種逐漸撤離原有社會角色的過程,老年人會減少參與其所在社會系統的活動及與他人的互動。其中也存在一部分人不愿意因年老而撤離原有的社會角色,他們因“退休、高齡”而產生“自由感”,樂于參與社會活動以滿足自我與社會的期待。
2.3社會活動理論 1963年由哈維赫斯及其同事提出,與前文兩種理論觀點對立,他們認為老年人會延續中年時期的生活形態,建議在面對老化過程中,個體應當保持過去的活動,包括體力、心理及社會的活動〔9〕。社會活動理論指出晚年生活的滿意程度來自個人積極地維持人際關系,并且持續地投入有意義的事物,老年人從社會中撤退將導致其社會互動減少,違背其本身的期待與意愿。因此,社會活動理論強調“要活就要動”,充分的生理與社會活動能維持老年人的生活適應功能,因此,需要促進各地社區大學、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蓬勃發展,開設各式各樣的學習與生活課程,鼓勵老年人活到老學到老。
2.4連續理論 Maddox〔10〕提出連續理論,其內容主要強調盡管老年人面對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地位的下降,仍會在老年階段持續維持他們在少年、青年乃至中年一脈相承下來的個性、活動及各種關系。有些老年人進入老年階段還能保持社會活動以實現老年化成功轉型,另一些具有自身特性的老年人則會按照撤退理論逐漸從社交活動和勞動參與中退出,平靜面對死亡。連續理論說明老年延續中年的生活方式與自我認同,以線性發展方式解釋現階段的發展受上一階段影響,串連不同人生發展階段,過去影響現在,現在影響未來。
雖然病理理論、撤退理論和社會活動理論都有各自發展脈絡與現實意義,但它們的共同缺點是忽視了人格(生活方式或心理狀態)在衰老過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強調撤出,或強調活動。連續理論看到了這一局限性,并指出不同階段的個性和生活方式在適應衰老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對許多老年人來說是常常不受某種固定生活模式拘泥、生活方式的改變常能隨社會環境變化。但連續理論也有其局限性,其過分強調連續性不可避免的誤導老年人,忽視了外部社會因素對人格變化和老齡化進程的影響〔10〕。
除了以上討論的4個理論外,還有角色理論、生命周期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社會崩潰與重建理論、發展理論等應用在服務當中。生命周期理論認為老年階段有其特定的任務,面對相應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挑戰;角色理論、社會崩潰與重建理論主張重新定位老年人本身,修正新角色;社會交換理論在不斷找尋老年人的潛力與資產,并聯合同輩力量與其他弱勢團體結盟進行改變;發展理論強調要整合老年人自身的各種生活經驗從容面對老年階段〔11〕。經歷與老年人完全不同生命脈絡的社會工作者,是否真的可以應用某個理論來解析老年人問題,設計方案并予以解決?社會工作者感知到的老年人心理或狀態的變化是否真實也需要深思。
老化是繼續性、普遍性、進行性、本質性與衰退性的復雜過程,涉及體內每一個分子、細胞和器官,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的老化〔7〕。Erikson等〔12〕的研究看到每個人的人生歷練不同,有不同的生命故事,老年人的生命歷程及想法可能跟其他群體有很大不同,如何在兩極中尋找平衡并活躍參與,實踐者在討論健康老化、活躍老化時更要有超越老化的層次才可以更好的看到老年人服務全景。
“每一個老年人都有自己的過去,而這些過去是社會工作者未曾經歷過的,我們覺得老年人的過去是時代久遠的事情,對他來說就在不久之前”;“每一個老年人的生命歷程是實實在在經歷過的,這些經歷是好是壞歷經他自身風雨考驗,深深刻在生命的印記上,社會工作者所認為的事情他們或許早已有了答案,在意或不在意”;“每一個老年人都已經為自己走向的路途做了準備,或多或少,而社會工作者對此應該一無所知,當社會工作者認為自己知道的時候或許知道的可能也僅是自己對它的想象”。
社會工作者需要帶著老年人的生命歷程,即老年人面對社會變遷、學習、向往、疾病或痛苦重新勾畫健康或正常老化時,就不單是需要被照顧、不講衛生等樣態,圖景里應該有“老年人自己生活”和“他與它的意義”。一個健康老年人的形象應是:“有自己的事情做,有自己的圈子,對生命和死亡有自己的理解,能看到不同的人生,真誠面對生活,可以關心他人,也可以擺脫身體的束縛,有自己回味的過去,順其自然的心境,對未來生活有向往”。
作為現代社會工作者,必須認識到如今老年人壽命增加,可以四世同堂,老年人群體更多;對老年人的認識要從老化開始,了解老年人要從其生命經驗中去找,外表思維等表象已無法對老年人做出真實判斷;注意力、認知能力、反應力的降低不只與生理因素相關,受教育程度、生活經驗也有影響;經濟承擔上老年人的參與能力已經開始跟以前“無能”概念發生變化……同時社會工作者也應看到,除了 “衰退”“落伍”“拖累”的煩惱外,老年人還面臨著無法有效學習新知識、新科技;家庭結構變遷不利于老年人情感寄托;社會環境變化使老年人越來越有陌生感;經濟問題讓人難以安心老化等。
Tornstam〔13〕于1994年提出超越老化理論,該理論跨越傳統的成功老化觀點,著重于老年階段的發展與改變,認為進入超越老化階段的老年人,對事物的看法會有所轉換,由原本注重物質、現實轉變成豁達的觀點,并對時間、空間、生命、死亡、自我都有自己新的體會和認識,在精神、靈性層面的需求也會提升且伴隨生活滿意度的增加。Tornstam〔14〕指出超越老化是老年人自身或經外部協助其蘊涵表現出圓熟智慧,順利結束這一生的旅途,對社會的反饋與貢獻,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成功老化的終極目標應是達到“超越老化”的境界。Tornstam〔13〕提出的超越老化理論突破傳統老齡化的負面認知,從積極和寬廣的角度看待老齡化進程,強調老齡化階段老年人的發展和變化。超越老化強調盡管衰老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老年人可以離開過去,重新體驗生活中的一切,并且可以在更廣闊的視野中看到衰老過程,也就是說,進入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在這個階段將變得更加成熟和充滿智慧〔15〕。
目前為止,探討超越老化的文獻仍然較少且多局限于探討影響老年人自我超越老化觀感的相關因素,對超越老化觀感的實證文獻也僅3篇,都在世界觀、自我及社交互動3個方面對研究結果作解釋。其一為Tornstam〔14〕采用質性半結構訪談方式訪問了50位52~97 歲的瑞典居民,借以了解他們對于自我超越老化的觀感。第2篇為Wadensten〔16〕選取 6 位由年齡68~80 歲瑞典婦女組成的討論團體,于團體中介紹超越老化理論并請每位婦女分享自身老化經驗。第3篇為林沄萱等〔15〕考慮本土文化特性了解臺灣老年人本身超越老化觀感,運用焦點團體研究法,采半結構式訪談及錄音,分兩個團體對16位機構老年人進行訪談,經轉譯及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研究發現臺灣與西方老年人對超越老化之觀感雖意境與表達方式不盡相同,但頗為相似。
超越老化可分為世界觀、自我及社交互動3面探討。世界觀方面,認為老年人對生活中的一切,能跳脫現實框架,來回于過去與現在的時空背景中,即使有許多老年人對往事有不堪回首之感,偶爾會掉落過去悲苦的經驗中卻又能適時跳離負向思考,感覺能順從本性及天命。同時,與前人的感覺縮短,感到與祖先們心靈上的連結,了解生與死乃自然現象,能坦然的面對死亡〔17~19〕。自我方面,老年人開始明白自己是怎樣的人,關于自我的改變及發展不在意身體外觀、功能改變,從自我中心轉變為利他行為,而達到自我的超越,意識到自己是世界整體的一部分,無法與其分離。同時也降低對物質層面的需求,將其轉換為精神、靈性的需求,最終能自我統整、重建自我價值、創造生命的意義〔20〕。社交互動方面,老年人變得與少數人有深交,而與多數人僅止于點頭之交,不在意他人眼光,勇于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在幫助他人做決定時也變得更為謹慎。能無拘無束的生活,不在意他人眼光,超越對與錯,不再事事替他人做決定或給予忠告,變得更加成熟。
通過對超越老化理論的整理與分析,對老年人個案工作的介入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4.1從超越老化中尋找老年人生命的意義和自我價值 超越老化是一個全新概念,它填補了過往諸多無法完全周延解釋老年人面對老化的困境。社會活動理論雖強調“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能改善因年老所引起的負面經驗,對老年生活有正向幫助,并提升生活滿意度”,但實際上,有部分人并不期待或不愿意藉由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滿足晚年生活需要,他們寧可遠離熱鬧及人群,選擇安靜的日子與生活〔15〕。老年人的成功老化應奠基于自我的圓融智慧和成熟的人格特質,既不應受社會活動理論限制,也不應被撤退理論捆綁,能從老化過程中找到自己所期待的生命意義和自我價值,才是超越老化的目的。
4.2關注老年人近期和過往經歷,滿足短期需要 關注老年人近期狀態時要注意文化、社會、關系的變遷,老年人面對突發事件后的知覺,需要看早年經歷和經驗、過去成就、退休前狀況、認知、身體、經濟和社會支持,也要看空間位移、心理位移、依附性、認同性和熟悉性的是否消失及老年人最近一兩年內的重大事件。社會工作者在做個案輔導時需要關注老年人各種經歷及生活變化,經歷和某種轉變不可避免,社會工作者也不可能完全體會老年人真正的心理狀態,如老年人心目中“以前可以的或許是現在不可以了”“以前不可以的或許是現在可以了”,在這種情境中讓老年人放下是件殘酷的事情,曾經的事情都有某種程度的意義。但老年人受限于生理功能的變化及對自己未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對事情的期待和滿足與其他年齡階段有所不同,社會工作者不但要知道老年人追求的生活需要和未來規劃,更要著眼于現實與明后天會做什么。
4.3理解老年人的圖景,在老年人的歷程中陪伴發展 從超越老化理論看,每個老年人都有過去,他們不斷地勾勒與描繪生命歷程的圖景。在個案咨詢中學會與老年人溝通,不要總想改變,也不要急著給意見;不要對老年人的嘮叨負面評價;表示關心(要避免過度,還要注意媒介);說故事;藉由一種媒介(科技、書籍、年輕人、環境)去連接環境,讓老年人有一種不孤單的感覺,創造正向思考的氛圍,不能只讓老年人自己保持;在考慮身體的情況下挑戰新事物;在老年人認知范圍內尋找新的形象典范,可以減少學習阻力;讓老年人感覺到有“我”的感覺等。
4.4留意態度,用好技巧 從超越理論看,老年人已存在固有的世界觀、自我觀和社會觀,社會工作者介入老年人群體時必須清楚經驗性的差異及老年人的未來期許,輔導方法與其他群體也要有所差異。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心理學專家蕭文〔21〕認為做好老年人輔導工作要做到“7個不要”“6個技巧”“5個注意事項”,這樣才能把握對個案輔導的理解,更好的服務好老年人。態度“7個不要”:①不要過度保護,②不要急于分析與解釋,③不要過早提出答案,④不要以偏概全,⑤要以單一事件的態度來處理,⑥不要埋怨老年人不合作,⑦不要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度量老年人。老年社會工作個案輔導的6個技巧:①傾聽,②同理心,③增強與再保證,④澄清,⑤提供資源,⑥家庭訪談。5個注意事項:①注意說話的語氣,②注意你的衣著,③不要搶話,④事先約定,⑤如果有可能,對當事人之間問題能先了解。此外,蕭文〔21〕還提出,社會工作者個案輔導過程中要善用科技,雖然科技對部分老年人來說掌握有一定困難,但對一些掌握科技搜索比較好的老年人,充分的科技咨詢會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如自我的察覺、虛假網絡察覺、核對自己的信息、自我療愈及和解的效果。
綜上, 超越老化是老年服務必須面對的議題,但并非所有人可以達到此境界。老年人生活經驗是過去的延續,隨著時間流逝,讓自己在生活、身體與心理層面有著成功生活的老化,如果社會工作者在做服務時沒有超然的視野,沒有看待生命經驗的珍貴與自我與環境的更高層次連結,服務效果可能會事倍功半。超越老化既是老年人重新定義自己的過程,也是服務人員重新認識老年人的過程。重新定義新的生活目標及與他人關系,同時也對生命有新的詮釋,社會工作者也必須使用合適的專業介入策略和方法才能提供優質服務,使老年人與年輕一代有更多的連結、對生命與生活充滿多元的興趣、接受自己的外貌、拾回童心及喜歡自己的新角色,甚至有力量去完成以前的夢想。社會工作者應不斷反思和挑戰對老年人的態度和刻板印象,以最大程度理解和尊重老年人,為其提供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