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惲爽
(重慶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44)
“景觀生態”最早在20 世紀40 年代由Troll 提出,該理念最開始時用于對自然地理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的關系分析當中。1980 年之后,該領域開始將土地鑲嵌體作為專門獨立的研究對象,并在研究中總結歸納出屬于該領域的通用性規律,自此,景觀生態學區別于地理學和系統生態學等科學門類,自成一派,成為需要進行獨立研究的一門交叉性學科。該學科主要研究水平過程中與景觀結構二者間的相互關系。
隨著國家城鎮化的推進與發展,居民居住建筑已成為城市建設過程中必不可少且占比最大的項目工程,據相關數據統計,各個地區平均每年新增住宅在整個城市的房屋增量中占超70%的比例,用于城市住在建設方面的投資超過了城市建設總投資的30%。為了進一步保障廣大人民的住房安全與紅線,住房改革預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國家政策關注的重點,其中在現階段,住宅仍是房地產投資建設的主要方面。在住宅市場日趨完善的大背景下,消費者的需求更加具體,對于住宅的要求也更高,眾多住宅建筑開發商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開始多方求變,不單單關注住房建設的質量,更將優美宜人的周邊環境作為住宅銷售的一大亮點,因此居住區關于周邊景觀的建設與完善方興未艾。
城市居住區關于景觀設計的目的通常要求其具備基本的居住功能、合理的空間功能、生態環境功能、美化美學功能以及相應的配套設施服務功能,形態構成要素則涵蓋了主體建筑、地面、周邊水體、花草植被以及小品等,關于景觀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通常放在結構在建筑物功能方面,注重景觀設計在生態方面的功能、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等方面,因此,要想使得設計的景觀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且表現出景觀應具備的功能,涉及的各個要素要提前規劃安排,使其協調一致。具備各種景觀元素的居住區如圖1 所示。

圖1 具備各種景觀元素的居住區
城市居住區通常是該城市中休息時間段人群最為集中的地方,因此,在進行城市居住區得設計過程中,要以人為主體,綜合考慮建設功能多樣的復合建筑體。對于城市居住區景觀想要達到的效果及景觀的具體內容,應由居住區的人們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確定,或者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選擇具有符合自己需求景觀的城市居住區。在一個居住區內,建筑體和地面是整個居住區內占比較大的景觀,水體、植物等要素主要起到輔助裝飾居住區的作用。另一方面,居住區內生態景觀的功能在一定程度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能夠對景觀設計進行相關的調整甚至是重新構建,人類活動的這一特點能夠在特定情況下幫助改善受損的生態系統功能,因此對于居住區內景觀的構建也具有積極的正面影響[1]。
與商業建筑體及旅游建筑體不同,城市居住區的主體設計通常較為單一,構成要素也比較統一,受建筑面積及城市規劃規范等的約束,形態表現單一,尤其是綠地板塊,由于建筑區域和道路規劃的特殊性,綠地綠化等方面的設計通常會有支離破碎的特點,因此,城市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在綠化方面的生態功能表現較弱,封閉性強
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居住區景觀系統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不穩定性。系統中的主體建筑屬于高能耗實體,物質流入和流出量都很大,而綠地和水體在生物結構和多樣性方面都存在不足,缺少自我修復的能力,難以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居住區的生態系統必須通過外界大量的物質和能量補充才能維持相對平衡。
城市居住區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這一特點能夠促使城市形成均勻的景觀網絡。在對景觀進行設計規劃的過程中,將周邊自然環境擁有的河流、道路等依勢而建,形成協調一致、生態自然、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網絡。
城市居住區對于自然環境來說是人為參與的鑲嵌體,參照景觀設計時用到的生態學原理,板塊的形狀大小、分布構型等因素均能影響生態空間布置的有關參數。在一定范圍內,最佳景觀的設計通常會有一個細粒區域的粗粒景觀。因此,對于居住區的景觀設計要進行合理規劃,合理布置綠地的形狀、建筑物的位置、數量以及大小,避免景觀多樣性的減少。一個系統的居住區景觀如圖2 所示。

圖2 一個系統的居住區景觀
居住區生態景觀的設計不單單有人工要素,同時還有一定比例的自然要素,如自然存在的山脈、草地、河湖等不可改變的要素,同時還有可改變的溪流、樹林等的生長與消亡。面對這些自然要素,相關工作人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最大化的利用這些自帶的自然要素,降低建設成本的同時使得自然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讓二者融為有機的整體。對于可變的自然因素也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取舍,在進行設計分區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四季、光影、氣候變化等對居住區進行設計改造,規避不利影響,發揮環境優勢,合理配置現有的自然資源,如合理考量植株的選擇,背陽區盡可能選擇耐陰植物,噪音區選擇高大的喬木等進行種植,從而實現夏季遮陽等目的。居住區景觀如圖3、圖4 所示。

圖3 居住區景觀

圖4 居住區景觀
任何景觀區的設計其邊緣地帶對該地域的生態流都會有重要作用。邊緣地帶能夠對生態流進行滲透。在居住區景觀邊緣地帶通常是由建筑和綠地構成,因此邊緣地帶帶有實體性,起到了阻隔生態流的作用。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通常會將建筑邊緣進行調整從而增加和過渡建筑和綠地區域,實現二者的自然銜接,增強二者間的相互融合。
城市居住區的生態功能大多是由植物承擔的,作為發揮生態功能的景觀構成要素,景觀設計規劃過程中應當結合當地和居住區域的自然條件,選擇適合該地區的植物類型。盡可能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環境的喬木、灌木和草叢三種類型的植被復合結構,盡可能選擇本土的植被類型,適當引入一些外地植被類型,豐富植株多樣性,搭配合理給人以美感,增強植被在生態領域的作用,并賦予其美化周邊環境的功能。
水體自然環境不但能夠豐富空間設計元素,同時還能夠美化環境,增加視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還能調節區域內的氣候條件。但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多側重于水體的視覺方面的效果,不重視其生態功能,也很少將水體納入城市景觀設計的范圍內,這便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水環境的污染。居住區水體景觀打造如圖5 所示。

圖5 居住區水體景觀打造
居住區的景觀還包括地面這一要素,大多數居住區的道路鋪設采用硬質板塊的形式,若該要素設計的面積過大,會直接影響其他要素的設計和面積。此外地面面積過多也不利于綠地要素生態功能的發揮,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道路和鋪地的硬質化,如可將人行通道、停車區域設計成可透水的鋪建形式,減少硬質板塊帶來的熱反射效應,進而改善居住區的氣候條件。
構筑物和小品可在景觀中不僅能夠發揮實用的功能,還能夠在居住區內有著很好的點綴作用,若經過合理的設計與規劃,能夠成為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觀。極具層次感的居住區景觀如圖6 所示。

圖6 極具層次感的居住區景觀
城市居住區的空間結構發展越來越趨向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方向,作為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開始注重人工設計與自然環境的自然銜接。因此,在進行居住區景觀的設計建造過程中,不僅要綜合考慮景觀存在的功能,更要綜合考量環境的生態與文化影響,這一過程可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單單涉及時空要素,更需要在建設過程中的不斷反饋調節,對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生態研究,對社會各方來說都要盡可能進行多方協調、共同努力,體現設計的以人為本和尊重自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