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華
(三維工程建設咨詢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花果園西站、花果園東站區間出花果園西站后穿越獅子巖山體,隨后下穿學校、貴黃路邊擋墻、貴黃路高架橋、貴黃路排水大溝、川黔鐵路路基,側穿貴廣高鐵橋樁后下穿遵義中路樁板墻抗滑樁及音樂廳,最后到達花果園東站。區間穿越地下障礙物較多,尤其是在YDK29+250—YDK29+305 段開挖斷面范圍內與貴黃路高架橋樁基沖突。綜合考慮交通、造價、安全以及工期的影響,經多方案比選,對貴黃路高架橋15#和16#橋墩樁基采用被動托換。被托換的樁基6 根,分別為15#橋墩下的15-5#、15-6# 樁基及16# 橋墩下的16-1#、16-2#、16-4#及16-5#樁基,均為φ1.8m 鉆孔。新建托換樁16 根,均為φ1.5m 人工挖孔樁,新建托換承臺4個,新建承臺及樁基均采用C35 現澆鋼筋混凝土。
<1-2>雜填土(Q4ml)填土分布于地表淺部,主要為建筑垃圾及人工回填碎塊石等組成,碎塊石主要為白云巖,其空隙由粘土填充,結構松散至稍密,均勻性差。
<4-1-3>可塑狀紅黏土(Q4el+dl)褐黃色、褐紅色等,可塑狀,局部夾硬塑狀透鏡層,局部與下伏基巖接觸帶附近多呈軟塑狀。局部分布,具有高孔隙比、高液限、高含水量、高飽和性,遇水軟化、失水強烈收縮、裂隙發育、易剝落的工程性質,局部具弱膨脹性。
<20-2-2>強風化石灰巖(P1m)青灰色,灰褐色,中厚層狀,隱晶結構,溶蝕裂隙及風化裂隙很發育,完整性差,鉆孔巖芯多呈碎塊狀,巖芯采取率低。
<20-2-3>灰巖(P1m)青灰色,灰黑色,中層狀構造,隱晶質結構,節理裂隙較發育,巖石較完整,巖芯呈柱狀、短柱狀,少許餅狀,節長5~35cm,局部溶蝕嚴重區域,巖石多呈碎塊狀。礦物成分主要由方解石、生物碎屑等組成,完整性指數一般為0.51~0.54。巖體較破碎,巖石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巖芯采取率約80%,RQD值約38%。本次實施的19 個補勘鉆孔中均有揭露。
地表水擬建隧道區間距離花果園濕地公園和小車河水域大于1000m,區間范圍內沒有穿越較大河流,地下水類型有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沿線山嶺上的基巖裂隙水,水量不大,且隨季節性變化很大。根據地勘資料顯示,沿線地下水對Ⅰ、Ⅱ類環境下的混凝土結構物有硫酸鹽、鎂離子和總礦化度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中鋼筋有氯鹽微腐蝕性。區段地下水位較高,雨季地下水位會向上延伸至地表,故土的腐蝕性按地下水腐蝕性考慮。
樁基托換施工方案共分為5 個施工階段。
(1)交通導改,圍蔽施工現場。
(2)施工過程中的人工挖孔樁、圍護、冠梁。
(3)施工托換樁。
(1)在進行舊承臺開挖的過程中,基坑開挖的時候可以挖至基底位置,與此同時,應為托換樁頂鋼筋進行預留處理,可以在施工的過程中作為基坑底部的混凝土的墊層。
(2)將被托換樁及承臺的接觸面鑿毛,在被托換樁及承臺上植筋,或鑿鋼筋承臺既有豎向鋼筋,連接鋼筋采取采取焊接方式連接[1]。
(1)為了確保托換承臺鋼筋和被托換承臺以及被托換樁、新建托換樁之間鏈接的牢固性,可以運用綁扎的方式來綁扎托換承臺鋼筋。
(2)應架設一個托換承臺的模板,在進行澆筑托換承臺的混凝土。
(3)時刻觀察托換承臺的變化,當達到標準的強度后就可以進行拆模。采取繩鋸切割方式切除沖突既有橋樁,完成受力體系轉換。澆筑新承臺如圖1 所示

圖1 澆筑新承臺
在以上程序安全完成后,可以將基坑進行回填,高度限制在于原地面的標高一樣,以此來回復原來的路面[2]。基坑回填如圖2 所示。

圖2 基坑回填
施工暗挖隧道,在遇到被托換樁基時破除。鑿除舊樁如圖3 所示。

圖3 鑿除舊樁
從施工角度而言,樁基托換項目設計總體上是可行的,施工順序較為合理。
在樁基托換方案中,由于上部分的橋梁結構是在正常的運行的,所以只需要對下部分的橋梁結構進行計算,計算的內容主要是對關鍵施工位置的工況受力情況,分析完后進行專業的安全性的評估檢查。由此可見,計算結果進行評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當前在施工工況需要評估的內容有一下3 種;①對舊承臺開挖階段的評估;②新承臺正常使用階段的評估;③新舊承臺交界面的受力狀況及相應的植筋方案,或者是焊接的評估。
C3D8R 單元是三維八節點縮減積分單元,它能夠反應三維實體的各項力學和變形行為,多用于土,混凝土,金屬等實體的有限元線性和非線性計算。在本項目中,使用C3D8R 單元來對墩柱、承臺、樁基進行實體模擬。計算結果顯示,1#~4#承臺在整個施工過程中的整體應力水平較小,基本都在1.8MPa 以下。有些區域存在著局部應力,對最大組合主拉應力超過1.8MPa 的局部區域分別提取x 和y 方向的拉應力,兩個方向的拉應力均較小(均<1.8MPa)。另外新舊承臺交界面處的應力水平較小(均<1.5MPa),且無應力集中現象[3]。
為了讓區間盾構的設備更好的通過規定的范圍,使用樁梁主動托換的方案來減小隧道施工對橋梁結構的影響。將千斤頂放置在托換梁和新樁之間,在進行托換之前可先加載千斤頂,以此來消除因為托換體系長期變形產生的時間效應。與此同時,當上部分結構荷載進行轉換的過程中,通過主動加載的方法進行實現新舊受力的替換過程,可使用頂升動態調控托換結構和上部分結構的變形,有效的抵消新樁部分的沉降量,從而實現新舊力替換。在進行托換和托換樁基替換的過程中,將每一根原樁的基礎上使用兩根新樁和托換梁進行托換工作,并在此基礎上設置相應的樁帽。在樁頂的位置運用插筋的方式來連接承臺和托換裝。在進行換樁的過程中,應加強在施工的監管力度,若放松監管就會出現樁位偏差、縮徑、斜孔等問題,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嚴格質量驗收,確保各項指標都符合驗收的標準。在灌樁作業時,應嚴格檢查商品質量,在進行灌注工作時,應嚴格按照施工方案進行,避免出現堵管等事故現象的發生。采用自動化檢測來防止變形的情況發生,對檢測數據進行搜集和整理。
監測測點布置有以下7 個項目。
(1)圍護樁頂水平、豎向位移項目。監測點可以布置在沿基坑周邊設置,基坑短邊重點設置1 個測點,長邊設置2 個測點,測點間距為10m。
(2)周邊地表沉降項目。監測點沿基坑周邊布設,基坑短邊重點設置一個監測斷面,每個監測斷面布置3個測點,基坑長邊設置兩個監測斷面,每個監測斷面設置3~4 個測點,監測斷面的間距控制在10m。
(3)周邊構筑物沉降、傾斜項目。基坑周邊的橋墩上布設監測點,每個橋柱設置一個沉降觀測和傾斜測點,總共設置12 個測點。
(4)支撐周力。在每層支撐軸上君設置支撐軸力測點,測點布置在內支撐的1/3 處。
(5)坑底隆起。布設在基坑底部,每個基坑布設一個測點。
(6)地下水位。布設在基坑周邊,每個基坑布設一個測點,測點距基坑邊距離2m 左右。
(7)地下管線,基坑周邊燃氣管、給水管、污染管安裝15m 間距布設,共安裝10 個。
在對托換新樁進行檢測的過程中,應先在新樁帽頂處安裝電子位移計,將電子位移計的精度設置為0.01mm,以此計算新樁沉將量。
對托換梁進行檢測時,首先要準確找到托換梁檢測的位置,并在截面的位置粘貼應變片。在托換梁的位置安裝傾角儀,可以實時監控到各個位置,保障在頂升的過程中沒有發生偏斜。將位移計安裝在托換梁兩端位置和中間的位置,可以全方位的監測托換梁撓度及變形情況。
在對截樁進行檢測時,應先在根據周邊的建筑物和托換樁的位置布置監測點,并且觀察水位的情況。因為樁基托換新樁和托換梁的影響,會對橋樁基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僅如此,還會對周邊的環境造成影響,所以,在對施工監測的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要及時根據施工情況調整施工的參數[4]。
在對基坑圍護及開挖施工階段進行監測的過程中。要全面的考慮施工位置的地質條件、支護方法以及周邊環境等因素,來確定基坑檢測的位置,在施工的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時空項目,比如對現場的巡視工作、周邊建筑物、地下水位、橋面沉降等項目。
從計算結果來看,承臺、樁基和新舊承臺界面區的總體應力水平均較低,根據規范進行的樁基承臺驗算結果顯示安全度較高,執行過程中作出5 點加強和優化。
(1)關于植筋的問題,為盡量減少對既有承臺混凝土結構整體性影響,取消植筋措施。采取鑿除既有承臺表層混凝土,增設連接鋼筋與既有承臺鋼筋焊接。
(2)關于破除既有沖突樁基的時機選擇,原設計采取洞內直接破除方式,為減少震動對橋梁受力的影響,采取繩鋸靜態切割方式先行實現受力轉換,確保了橋梁運行安全。
(3)為增加新舊承臺混凝土的連接,在既有舊橋臺四周增設構造鋼筋籠。
(4)對承臺底部縱橫向受力主筋進行適當加強處理,增設分布筋。豎向設置I18 型鋼勁性骨架,增加鋼筋的整體穩定性。
(5)新建承臺內增設降溫冷卻管,保證大體積混凝土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