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一萍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北京 100803)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不僅是舉世矚目、關乎民生的盛會,也是我國主流媒體大展身手的良機。為適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2022年全國兩會的會期、議程及采訪方式都有所調整。各大媒體紛紛創新采訪報道形式,采用視頻、云訪等技術報道全國兩會。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全國兩會報道濃墨重彩描繪新愿景。
為講好兩會故事,凝聚奮進力量,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提前部署、精心策劃,以智能化技術為抓手,運用媒體融合最新技術手段,推出多個“出圈”的“爆款”新聞產品,彰顯了在重大新聞事件傳播中主流媒體的影響力。[1]
2022年全國兩會前夕,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的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推出“2022年全國兩會融屏訪談”。這是繼“全息異地同屏訪談”和“2021年全國兩會5G沉浸式多地跨屏訪談”之后的又一力作。從“同屏”到“跨屏”再到“融屏”,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再次升級,引領媒體行業創新,賦能全國兩會報道。

圖1 全國人大代表王亞平接受新華社主持人融屏采訪
2022年3月3日,《天地融屏|王亞平代表在太空講述履職故事》在新華社客戶端和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一經發布就“出圈”。全網置頂推薦展示,綜合傳播量上億次,被超過200家網站、新媒體平臺和社交媒體平臺轉載,大量網友點贊好評,形成刷屏之效。
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王亞平正在太空執行任務,無法現場參會。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聯合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提前策劃,運用虛擬空間、擴展現實(Extended Reality,簡稱XR)等技術,讓身處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的新華社主持人“來到”中國空間站專訪王亞平代表,實現“裸眼3D”般的“全實景、真融屏”交流。本次“天地對話”的融屏訪談彰顯出新華社在重大時政報道中強大的智能化優勢。通過打破技術限制,實現真人與數字環境的融合。[2]網友點贊稱“這是不可思議的對話”。
2022年3月4日,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推出《融屏訪談丨朱國萍代表 :基層治理既靠數字化也要“土辦法”》。全國人大代表朱國萍是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萍聚工作室黨支部書記。朱國萍代表接受融屏訪談,來到“未來社區”,分享她的履職心得。

圖2 新華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錄制現場
通過技術迭代,虛擬世界可以構造仿真現實。在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搭建出虛擬場景“未來社區”,將訪談內容和報道形式相結合,真正實現科技賦能新聞報道,為受眾帶來沉浸式體驗。這樣國內首創的新聞樣式讓主創團隊找不到可參照借鑒的先例,只能不斷嘗試,反復拍攝打磨,“摸著石頭過河”。
在融屏系列訪談第三期《全國人大代表楊曉雪:連續三十年為洱海“把脈問診”》中,新華社主持人從北京“穿越”到2000多公里外的云南洱海,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生態環境廳駐大理州生態環境監測站副總工程師楊曉雪。在之前錄制的跨屏虛擬訪談中,真人可以“同屏、跨屏、融屏”,但是影子無法實現,這就會降低畫面的真實感。

圖3 全國人大代表楊曉雪接受新華社主持人采訪
主創團隊精益求精,希望能讓畫面更逼真。通過研究,團隊成員發現可以利用AI實時影像跟蹤技術將倒影與人物同步觸發,提升真實感。[3]最后在播發的成品中,不僅楊曉雪代表的影子是和她本人一起運動,連主持人也做到了“影隨身動”。

圖4 “兩會故事·民主的樣子”欄目部分稿件
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精心策劃“兩會故事·民主的樣子”欄目。作為開欄之作,新華社記者圍繞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公交駕駛員王艷的工作日常與履職經歷,獨家深入挖掘故事、全媒融合呈現,播發《兩會故事·民主的樣子丨這位全國人大代表,把“公交車廂”變為“民聲信箱”》《這輛每天行駛的公交車,藏著一個“秘密”!》一組稿件。該報道視角別出心裁,兼具深度與溫情,以小切口展現了我國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大主題。該組稿件被近200家媒體采用,新華社客戶端總瀏覽量近300萬次,百度搜索相關結果近2000萬條,引發網友廣泛關注。新華社新聞研究院點評該報道文風質樸、語言平實,將基層代表的風采和工作娓娓道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先后推出“兩會故事·民主的樣子”系列之《被外賣小哥剮蹭后,這位全國人大代表“沒完沒了”……》《她帶著“天價藥”藥盒進京開兩會,咋回事?》《你聽過沒?有位人大代表一邊“撿垃圾”,一邊……》。該系列以小切口講述大主題,標題接地氣、正文內容翔實,獲得大量網友轉發、評論和點贊。
該組報道在全國兩會期間記錄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基層履職的暖心故事,反映基層人大代表關注民生、堅持調研、扎根一線的履職態度,用鐵一般的事實印證中國式民主的真實性和先進性。

圖5 新華社客戶端開設“現場新聞”報道全國兩會
2022年全國兩會開幕前后,新華社客戶端開設“現場新聞”,對全國兩會程序性報道進行全方位、多媒體直播報道,包括全國政協新聞發布會、全國人大開幕會議、委員通道、代表通道、部長通道等。不僅包含視頻直播、權威快訊、高清圖片、文字實錄,也有新華社記者在前方現場發回的現場照片、出鏡視頻報道等。對重要內容提煉彈窗推送,多條彈窗實現全網首彈。“現場新聞”的場均瀏覽量超過100萬次,在保證報道安全的前提下做到了全媒體報道方式覆蓋。

圖6 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推出《極簡版來了!》的部分截圖
2022年3月5日,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推出《極簡版來了!》,將政府工作報告集納摘編成“去年成績單”和“今年目標”,配合新華社通稿照片制作成《極簡版政府工作報告》。采用圖文并茂的編輯排版方式,簡單直接地為網友呈現政府工作報告的最重要內容。該報道獲得全網置頂,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的單條瀏覽量超過75萬次,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達155萬次。

圖7 《來了!極簡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的部分截圖
2022年3月8日,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推出《來了!極簡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該報道以SVG互動長漫形式呈現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并輔以數據可視化。通過簡明有趣的方式將萬字長文呈現,在報告發布后第一時間推送,讓受眾可快速了解報告里的相關內容。該長卷速覽報道在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超過100萬,微信公眾號閱讀量10萬+、點贊在看2000+,并獲得全網置頂。

圖8 “兩會知多少”科普系列豎版短視頻
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積極策劃選題、制作兩會報道,持續發力,播發“兩會知多少”科普系列豎版短視頻。由記者出鏡拍攝錄制短視頻進行科普講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網友科普兩會相關內容。先后推出《兩會知多少丨什么是“兩會”?》《兩會知多少丨兩會為何基本在3月召開》《兩會知多少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產生和區別》《兩會知多少丨“幾屆”“幾次”如何表達》等4期豎版短視頻。
該組科普系列豎版短視頻報道在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超過610萬次。在新華社的社交媒體賬號一經發布,單期最高瀏覽量524萬次,點贊數29.3萬。快手平臺將該系列科普短視頻制作成H5輕應用頁面,在其兩會專題首頁重點突出展示。

圖9 新青年時政融媒體產品《懂了!人大代表這樣代表人民》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制作新青年時政融媒體產品《懂了!人大代表這樣代表人民》,在新華社新媒體矩陣播發,并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全網閱讀量突破3000萬次。該報道從人大代表怎樣履職切入,帶領讀者理解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內涵,就老百姓關心的問題——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如何問計于民又如何成為政策決策讓人民受益,并結合近幾年兩會民生高頻詞進行可視化科普,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圖10 《他是1/4237,也是1/56》講述全國人大代表扎西江村的故事
2022年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當天,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聯合新華社西藏分社制作播發《他是1/4237,也是1/56》,講述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唯一的珞巴族代表扎西江村,從十幾年前遠赴北京求學到如今成為全國人大代表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在前輩的教導下不斷“打開格局”的故事,體現了全國人大代表的廣泛代表性,立意深遠、制作精良。堅持守正創新,講好兩會故事,為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濃厚氛圍。[4]

圖11 3月9日,新華社英文客戶端推出《Two Sessions Special: Voice from remote village in Sichuan》。
新華社英文客戶端與新華社海南分社、西藏分社、四川分社聯動合作,制作播發原創系列短視頻“兩會的聲音”英文版。3期短視頻《Two Sessions Special: Voice from Tea Garden in Hainan》《Two Sessions Special: Voice from Tibetan Plateau》 和《Two Sessions Special: Voice from remote village in Sichuan》,傳遞基層人大代表的聲音,加強對外傳播,讓世界了解中國兩會。
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英文客戶端創新直播形式,采用單稿融合的方式對外報道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創新二次加工,融合集納展示“China's national legislature opens annual session”。以新華社通稿為基礎,用“文字+圖片+超鏈接”的形式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進行充分滾動直播,并在宣布開幕的重要節點彈窗推送。將68條人大開幕的成品文字稿、圖片等集納展示。通過焦點圖聚焦,用戶只需點開單獨一條稿件即可查看政府工作報告英文版的所有重點稿件全文。按時間順序依次排列,圖文混排,版式清晰流暢。該報道在新華社英文客戶端瀏覽量突破5萬次,是當日瀏覽量最高稿件。
梳理2022年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的全國兩會報道可以發現,主流媒體之間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融媒體智能化的傳播水平,競爭的是編輯記者對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對會場內外受眾需求的把握。
全國兩會報道既是新聞工作者的“練兵場”,也是各大媒體推陳出新的“檢驗場”。媒體從業者需要調研前沿傳媒科技,思考如何將技術成果有效轉化為新聞報道產品。[5]同時,需要提前策劃、議題設置、整合技術,力求打造受眾喜聞樂見的創意報道。在新技術的賦能助力下,新聞產品的視覺呈現效果得到提升,也為新媒體報道提供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