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成都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正式印發,從超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現實需求出發,以提升數字技術、數據要素、數字基建三大數字經濟新要素的供給能力為基礎,大力提升成都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定性目標+定量指標”成都確定未來5年總體目標
《規劃》采取“定性目標+定量指標”方式提出目標體系。其中,定性目標提出,到2025年,成都將高水平建成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智慧蓉城、數字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前列;到2035年,成都將全面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經濟新高地。定量指標圍繞“數字技術創新、數據要素流通、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發展、數字應用水平”5個方面,包括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數字經濟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R&D經費投入年均增速、公共數據資源共享交換量、5G基站數量、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等24項指標,均經過專題研討、意見征求和科學測算后形成。
數字經濟如何布局?推動實現全域差異化協同發展
《規劃》提出,要推動數字經濟在全域差異化協同發展,支撐城市全面數字化轉型,為此,成都市各區(市)縣將承擔不同的發展任務。
圍繞做優做強中心城區,聚焦高端要素運籌、國際交流交往、現代服務發展、文化傳承創新、時尚消費引領等核心功能,青羊區、武侯區、錦江區、金牛區、成華區加速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做大做強數字文創、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產業,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數字消費、智慧醫療等示范性數字生活場景,以數字場景應用助力城市有機更新。
雙流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郫都區、新津區則依托航空港、國際鐵路港、國際公路港、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等高能級平臺,加快建設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數字基礎設施,積極發展新型顯示、智能網聯汽車、數字醫藥健康等產業,大力推廣數字新技術、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數字經濟開放度。
圍繞做優做強城市新區,聚焦創新策源轉化、新興產業集聚、國際門戶樞紐等核心功能,四川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將依托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發揮數字經濟創新平臺和核心產業基礎優勢,強化數字技術研發與創新,積極布局數字經濟未來賽道,率先探索數據要素流通新路徑,賦能城市產業發展。
同時,成都東部新區將高起點建設智慧空港,以天府國際機場為牽引適度超前布局新一代通信網絡、智能感知、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數字基礎設施,打造數字“孿生”的未來社區、智慧園區,積極發展智能終端、智能工業裝備等產業,突顯城市建設數字化引領作用。
郊區新城則更注重生態價值轉化、鄉村全面振興、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等核心功能。簡陽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金堂縣等深入挖掘區域比較優勢,加快消除城鄉“數字鴻溝”,以數字場景應用激發城鄉產業、市場融合發展活力,建設數字鄉村,發展數字農業,積極探索數字技術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
探索數據要素價值化構建“6+7+6”協同發展產業體系
《規劃》提出率先探索數據要素價值化,成都將構建“公共數據運營、科學數據共享、社會數據融合”的城市全數據要素流通體系。其中,聚焦公共數據高效運營,健全涵蓋公共數據運營主體、運營授權等的市場化全體系創新架構,持續探索精準高效的公共數據開發運營新模式;聚焦科學數據共建共享,整合全市科學數據共享和科學數據競賽平臺,依托成都超算中心,精準構建“智算+超算+邊緣計算”多層次算力支撐體系;聚焦社會數據融合創新,加快建設社會數據融通平臺,創新社會數據流通機制,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據、政企數據有效融通。
《規劃》還提出將堅持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雙輪驅動,推動數字經濟“6個核心產業+7個新興優勢產業+6個未來賽道”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