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海霞 尹宏

在后疫情時代,沉浸式產業在全球迅猛發展,已達到千億級產業水平。《2021中國沉浸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0年中國沉浸產業總產值為60.5億元,沉浸業態從2018年的21種增長為35種,以沉浸式文旅業態居多,為全球沉浸產業最為發達的市場之一。成都應及時抓住這個文化產業新業態的風口,大力發展沉浸式產業。
沉浸式產業概念及重要意義
沉浸式產業是文化和科技融合而形成的新型業態,是內容創意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的產物。沉浸式產業業態以文化內容創意為主導,以AR、VR、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為載體,融合數字技術、光影技術、文化內容創意、文化IP等打造沉浸式、互動式文化體驗項目和服務。目前沉浸式產業已經度過萌芽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比較典型的有:沉浸式劇本殺、沉浸式演藝、沉浸式燈光秀、夜游、沉浸式展覽、沉浸式旅游、沉浸式綜合體等。培育發展沉浸式產業,對于全面提升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沉浸式產業激活文化產業消費業態新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不斷向縱深化方向發展,新需求、新業態層出不窮,沉浸式文化產業具有IP內容和流量屬性,同時在后疫情時代,消費內容和體驗性產品至關重要,引入沉浸式文化產品成為有效路徑。因此,沉浸式體驗成為文化演藝、實景娛樂等文化產業的發展熱點。
二是沉浸式產業刺激文化和旅游消費新需求。按照恩格爾系數,我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呈整體上升趨勢,隨著大眾文化消費提升,消費者愈發追求品質性、體驗性消費,體驗式的觀展、旅游成為當下文化消費的主要內容。沉浸式娛樂作為一種創新型娛樂方式,在體驗感、互動性與場景感等方面優勢突出,迎合了消費提升需求。
三是沉浸式業態創造文化產業新場景。在元宇宙、AR/VR、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新技術的不斷推動下,沉浸式文化產業業態克服了傳統娛樂產品中的環境限制,使沉浸式娛樂產品營造的交互感、場景感、代入感更強。沉浸式體驗項目和產品層出不窮,一場場“全沉浸式”的感官盛宴,讓文化消費者的獲得感愈加豐富,全方面沉浸在精心營造的幻妙氛圍中,形成難以忘懷的場景體驗。
成都發展沉浸式產業的現狀分析
一是以劇本殺為代表的沉浸式產業新業態初顯活力。根據艾媒咨詢的分析數據,中國劇本殺門店快速擴張,行業市場規模持續壯大,預計2022年中國劇本殺行業市場規模將增至238.9億元。劇本殺作為沉浸式消費新業態在年輕人中大受歡迎。目前劇本殺門店數量最多的城市前三名依次是上海、武漢和北京。另外,西部網紅旅游城市成都進入前五名。成都劇本殺發展已進入3.0版本,從傳統的桌游轉型而來的普通劇本殺,到劇本殺演藝的2.0版本、再到現在最火熱的劇本殺文旅3.0版本,成都劇本殺種類齊全,對外地游客很具吸引力。這說明劇本殺契合年輕人獵奇求新的心理,符合年輕人的社交屬性。這種沉浸式的社交活動,對用戶的黏性很強,用戶對其忠誠度高,可以實現多次消費。成都劇本殺行業的良性發展有利于文創市場的繁榮,有利于激發年輕人創新創造精神,有利于文旅產業鏈的創新和延續。
二是以元宇宙為趨勢的新技術賦能沉浸式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成為沉浸式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科技驅動為文化行業帶來新體驗、新消費。2021年被看作“元宇宙元年”。“元宇宙”即指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在沉浸式體驗的發展過程中,其集成大量前沿科技成果,如3D全息投影、多通道投影、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技術,通過交互式空間和敘事性空間的營造,人們于聲光電音中,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圍與主題中,體驗感強烈。比如大型沉浸式演出《成都偷心》是成都絕對的網紅演出。根據大麥網數據顯示,《成都偷心》的觀眾以18歲至32歲的年輕人為主,復購率高達43.1%,本地觀眾與外地觀眾的比例約為7:3,并有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的觀眾專程“打飛的”來成都看劇,《成都偷心》在他們心目中更有夜間經濟地標感的打卡地。這種沉浸式體驗,是通過集成大量技術、智慧和創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高價值經歷,通過數字化呈現,形成了創新消費新模式。
三是以“Z世代”為主的新群體引領新的消費場景營造。發展沉浸式體驗要高度重視年輕一代的消費需求,因為沉浸式體驗是深受年輕人喜愛和容易激發想象力的產業業態,特別要關注“Z世代”的消費需求。“Z世代”群體(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數字化“原住民”)已成為新的消費主力,據《2020Z世代消費態度洞察報告》,中國的Z世代人群約為2.6億人,這些年輕人在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背景下,不斷追求新體驗消費的需求,促進沉浸式體驗獲得更加廣泛的市場應用和可持續發展。根據艾媒咨詢報告,劇本殺超7成消費者為30歲以下年輕人,劇本殺的核心消費人群為喜歡邏輯推理、角色扮演及新鮮體驗的年輕人,30歲以下用戶占比達75%。其中,學生群體的占比較高,達到28%。這部分“Z世代”群體也正是助推成都劇本殺門店數量達2000多家的主要消費群體。從《成都偷心》到漢服熱,再到大火的劇本殺,成都年輕人在沉浸式文旅項目中獲得全新的體驗,沉浸式文旅項目也成為年輕人全新的社交方式,帶動了線下的文旅消費熱潮。
雖然成都在沉浸式文化產業基礎方面具備一定優勢,但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政府層面對沉浸式產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雖然成都有良好的基礎條件,但在宣傳推廣、品牌傳播、市場培育,特別是在政策引導、企業孵化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失。成都引領沉浸式產業發展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和對成都文化歷史資源深度挖掘的自主IP缺乏,都嚴重阻礙了成都沉浸式產業的發展。二是行業集聚度底、整個產業鏈有待完善。目前成都的沉浸式產業處于成長初期,大部分企業規模偏小,有產業競爭力的大企業更少,沉浸式產業鏈從文化創意、內容生成、技術集成、空間設計、智能交互到投融資運營,產業聊條長、技術交叉多、領域跨度大,能夠支撐整個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集成創新共性平臺和產業生態還沒有建立起來,整體行業集聚度偏低。三是質量參差不齊,行業規范亟待提升。沉浸式產業初始研發成本投入較高,而運營回收周期較長,產生經濟效益較慢。某些沉浸式文娛產品,因缺乏文化底蘊和心靈震撼力,導致缺乏穩定的客戶群體,很多人是為了新鮮感去體驗一下,往往一次體驗就是終結,復購率低。再比如沉浸式劇本殺,該行業因優質內容的稀缺,盜版和抄襲現象猖獗,行業生態安全存有很大的隱患。
推進成都沉浸式產業發展的建議
出臺推進沉浸式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一是政府主管部門可建立適應沉浸式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通過頂層設計和融資、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養等機制來保障沉浸式文化創意產業有序健康發展。通過建立上下聯動、橫向配合、協調合作的機制,進一步加強對沉浸式體驗消費市場的引導和支持,發揮政府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作用。通過支持場景創新和應用示范,打造知名品牌,樹立領域和區域的沉浸式產業示范標桿。二是以需求為導向出臺相關政策,創新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的復合型高端沉浸式創意設計和產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出臺專門的支持復合型人才的培育政策,加快人才培養步伐和相關沉浸式產業新興職業的設立。三是結合成都產業基礎優勢,規劃區域,篩選產業,細分行業,加強頂層設計指引和政策支撐。加強對沉浸式產業創新型企業的政策支持,通過財稅、金融、獎勵等政策支持沉浸式企業和產業發展,培育沉浸式領域的高成長和獨角獸企業,提升產業集中度和產業競爭力。
做強“鏈長制”對沉浸式產業的培育功能
一是聚焦“鏈長”(政府)、“鏈主”(市場)兩條線,建立重點產業培育“鏈長制”。發揮“鏈長”統籌產業要素資源、“鏈主”主導產業生態優勢,促進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行政部門資源配置優化,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閉環融合發展,推動形成“頭部引領、集群支撐、鏈式互補”的產業發展共同體。二是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鏈主”企業。建議建立“鏈長”通過“鏈主”抓鏈條的傳導機制,構建一份沉浸式產業鏈圖譜和清單、一張沉浸式產業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表、一套沉浸式產業鏈創新體系、一張沉浸式產業區塊或重點園區地圖、一張沉浸式產業鏈招商清單和工作計劃、一個沉浸式產業鏈戰略咨詢支撐機構和綜合公共服務平臺、一個信息數據共享機制、一套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一個政策支撐體系的工作體系,推進“鏈長制”工作的有效落實。三是鼓勵搭建數據共享平臺與公共服務平臺。鼓勵“鏈主”企業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通信、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協助政府建立企業級產業互聯網應用平臺和行業數據中心,推進產業鏈配套企業接入平臺資源,實現項目協同管理、數據集成、金融服務的線上應用,強化數據互聯互通互享,優化資源配置。
深挖傳統文化重塑細分領域市場
一是要打造創意文化新品牌,沉浸式文化產業需注重創新,關注可持續發展,更著力于科技融合產業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生態。用新技術講好老故事,傳播傳統文化,運用5G、3D全息投影、VR、AR及混合現實技術手段創造出既富有濃郁中國傳統特質,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符合當代審美要求的原創產品,符合年輕人消費需求。二是注重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娛樂/旅游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用本土文化“講故事”也更契合國人的心態,更容易有代入感,引發共鳴,從而使產品觸動觀眾心靈,獲得好評和認可。三是要堅持正確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守正創新,用新技術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用好現代創意、科技創新和社會資本等新動能,開發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創產品,塑造優秀文化品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
打造與運維IP為主的全域式沉浸產業
一是借鑒先發城市先進經驗,著重突出文化內容創意,挖掘、展示、利用、弘揚文化資源,打造成都自主文化IP,拓展新型消費場景,改造提升傳統業態,提升歷史記憶和文化精神支撐下游客與環境深度互動所引發的角色代入、關系代入感,以全景化、全覆蓋來豐富原有文旅產品的體驗內涵,推出一批沉浸式文化IP、一批沉浸式文旅應用場景、一批全域全息沉浸式旅游體驗線,發展若干個沉浸式業態。二是通過打破依靠沉浸式裝置設備在特定空間內營造沉浸式場景的局限,把一定區域內的IP文旅要素資源進行系統化整合與激活。在城市更新和舊城改造、景區升級和產業提升,鄉村振興和文旅小鎮等領域通過支持沉浸式新業態的應用和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沉浸式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推動沉浸式產業成為文旅產業轉型發展和消費升級的新引擎。三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方面,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IP的開發和價值轉化,支持以自主IP為核心的沉浸式創意設計和產品開發,設立文化IP交易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建立IP產業生態體系,持續放大IP價值,實現IP文化和產業價值最大化。

加強沉浸式產業高質量發展要素保障
一是注重完善文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研發人才,推進高等院校專業改革,增設科技與創意、多媒體設計與傳播、數字內容創作、發行與市場營銷等專業設置,培養更多具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有互聯網思維,熟悉多媒體技術應用的跨界融合文化創意人才。創新復合型管理人才培養制度,優化產業環境,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加大對復合型高級人才引進力度,完善相關激勵機制。二是加強元宇宙等新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強對支撐沉浸式產業發展的集成創新共性服務支撐平臺和創新體系的支持,支持相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業聯合建立跨學科、跨領域的沉浸式國家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立文化和科技跨界融合的沉浸式產業技術創新組織,逐步建立支撐成都沉浸式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基礎架構和產業生態。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資體系。拓寬融資渠道,打破產業融資壁壘,加強政府引導,制定沉浸式相關產業扶持政策,如采取稅收減免和稅收返還政策等可以加強沉浸式文化產業的投資意愿和產業發展。同時,政府做好引導和服務,通過建設市場調控和公共服務體系,吸引民營資本進入沉浸式文化產業,如規范市場秩序、鼓勵設立文創產業基金、完善文創產品交易制度、加強保護知識產權。通過完善政策和市場體系,指導沉浸式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激發民營資本參與沉浸式文化產業投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