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醫療器械產業進入黃金發展期。得益于國家實施區域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我國三大城市群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產業生態正在持續優化。
總體來看,長三角城市群醫療器械產業生態發展較為全面,產業投資數量具有領先優勢;京津冀城市群在產業集聚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產業投資數量少于另外兩地;粵港澳大灣區在專業服務方面優勢較明顯。
發揮高校研學功能
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城市群開設醫療器械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最多,共有103家;京津冀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分列第二、三名,高校數量分別為53家和32家。從高校企業比(即高校數量與生產企業數量之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對企業發展的支撐力度)來看,長三角城市群高校企業比最高,為1.50%;京津冀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企業比分別為1.14%和0.47%。
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憑借豐富的高校資源,分別建立了以醫學教育為主題的“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和“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育高校聯盟”,充分凝聚專業師資力量,發揮高校研學功能,助力醫療器械產業蓬勃發展。
共享優質醫療資源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城市群三甲醫院數量共計248家,醫療資源較為豐富;京津冀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三甲醫院數量分別為193家和123家。
醫療機構(尤其是三甲醫院)作為醫療器械產品臨床試驗和產品應用的重要主體,與企業積極開展合作,有利于實現產業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2021年8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與廣智集團簽約“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和生命健康基地”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充分利用醫療機構及產業配套的資源優勢,打造區域內以醫療科研協同創新及大健康為主導產業的業態布局,優化區域產業結構。
開展專業服務建設
我國三大城市群醫療器械產業服務機構各具特色。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城市群共有146家醫療器械檢驗機構,居三地之首;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器械第三方物流機構數量遠高于另外兩地,共有126家;京津冀城市群醫療器械CRO(醫藥合同研究組織)數量最多,共有55家;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城市群醫療器械CDMO(醫藥合同研發生產組織)數量均為25家。
醫療器械行業具有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學科交叉等特點,在研發、臨床、注冊、生產、銷售等核心環節,均需要足夠的專業服務支撐。為促進產業發展,各地政府相關部門紛紛牽頭開展專業服務項目建設工作。2021年7月,浙江省藥監局與海寧市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長三角醫療器械檢測評價與創新服務綜合體”,重點打造“兩中心一站一平臺”,即公共衛生應急物資(醫療器械)檢測中心、醫療器械生物安全中心、醫藥創新和審評柔性服務站、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創新服務平臺,推動在醫療器械源頭創新上形成生命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助力醫療器械技術支持高地建設。
產業集聚程度較高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產業集聚區數量分別為291個、157個和121個。其中,京津冀城市群產業集聚區數量雖不及其他兩地,但生產企業集聚度居三地首位,約有79.11%的生產企業坐落于集聚區內;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生產企業集聚度分別為77.44%和56.54%。
統計顯示,2021年我國三大城市群生產企業容納量排名前十的集聚區分別為: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廣東佛山南海經濟開發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江蘇武進經濟開發區、廣州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中關村科技園區昌平園。其中,位于長三角城市群的有4個,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分別有3個。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深圳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指導意見》《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5年)》《深圳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組織實施藥品和醫療器械市場準入專項扶持計劃申報的通知》等政策的出臺,再憑借活躍的資本市場和充分流動的生產要素,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生產企業數量達到401家,遠高于其他集聚區。
融資數量占比突出
數據顯示,2021年,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醫療器械企業共獲得融資(含一級市場和IPO)253次,占全國醫療器械領域融資總數的81.35%。其中,長三角城市群醫療器械行業共發生153起融資,粵港澳大灣區60起,京津冀城市群40起。
從融資類別來看,2021年我國三大城市群醫療器械領域融資以一級市場融資為主。其中,長三角城市群一級市場融資數量高達137起,粵港澳大灣區57起,京津冀城市群34起。
從融資金額來看,三大城市群醫療器械領域融資均以億元級為主。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億元級融資數量分別為71起、21起和17起,均高于當地千萬元級融資數量。
從融資領域來看,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器械行業融資主要集中在體外診斷領域,京津冀城市群融資則主要集中在醫用軟件領域。
不過,從研發投入看,京津冀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器械上市企業研發強度(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均超過7.60%,長三角城市群研發投入占比相對低,僅為5.08%。低于國內醫療器械上市企業研發比例為6.5%左右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