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芹
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如何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如何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2022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22年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任務。
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之年,也是鄉村振興全面展開的關鍵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特殊而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如何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如何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2022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22年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任務。
發展設施農業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國不少農村地區圍繞唱響鄉村振興主旋律,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將農業設施大棚種植產業作為加快鄉村振興、增加農民收入的切入點,通過政策、技術、資金幫扶等措施,積極引導農民種植大棚果蔬,多層次帶動村民穩定增收,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源動力”。
大棚種植“鼓”起農民錢袋子
以往一提到農業生產,給人的印象一般是粗、累、臟,憑經驗、靠力氣,低效益、低收入。而在山東省壽光市,種菜卻是個高收入的行業。
1989年,當時的壽光縣(1993年撤縣設市)孫家集鎮三元朱村建起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種起了黃瓜等反季節蔬菜。種棚的人家,那年冬天都成了雙萬元戶——一個棚純收入2.7萬元。憑著蔬菜大棚,壽光的“萬元戶”一個接一個出現。到1991年,壽光的蔬菜大棚已發展到3.3萬個。
如今,壽光全市建有日光溫室14.6萬個,拱棚2.7萬個,常年蔬菜種植面積60萬畝,年產量450萬噸,蔬菜產值110億元。2020年,壽光蔬菜產業集群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評定為全國首批建設的50個優勢產業集群之一。
不只是壽光,近年來,設施農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突破口,讓群眾吃上“產業飯”,走上致富路。
走進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大莊子鎮永豐村千畝蜜瓜拱棚建設基地,一座座新建的鋼架拱棚甚是醒目。工人們忙著拉線、刨土、打眼,整個建設基地呈現一派繁忙景象。“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前提下,我們正在搭建五連跨雙層覆膜鋼架育苗拱棚,完工后將開始覆膜。”務工人員佟旭春說。
2022年以來,金塔縣大莊子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大漠雄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永豐村流轉土地1500畝,搭建鋼架拱棚種植哈密瓜,為“一村一特色”產業結構布局注入“新鮮血液”,為群眾增收注入強勁動力。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更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基礎。
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用實干給出了答案。
冬季原隆村農業基地的一處溫棚,50歲的馮秀清忙得不亦樂乎:撒魚食、查水質、翻整土壤……外面滴水成冰,溫棚中卻生機勃勃。“剛搬來鎮上時,除了種地啥也不會。現在我成了技術骨干!”2012年,馮秀清一家從西海固遷到閩寧鎮,鎮上的現代化農業讓他開了眼:四季如春的日光溫棚、高度協作的農業機械……馮秀清邊干邊學,如今在溫棚里負責管理養魚和蔬菜種植,月薪4000多元。
截至2021年年底,閩寧鎮已引進各類企業34家,大量資金、技術投向這片熱土,形成特色種植養殖、光伏發電等支柱產業,僅修建各類溫棚便達642棟。目前,通過入股分紅、務工就業和流轉土地等實現穩定增收,全鎮人均純收入達1.5萬元,相比1997年增長了近30倍。
設施農業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代表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發展設施農業可以有力促進農業現代化,對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更多農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
進入新時代,當鄉村振興的號角嘹亮地吹響在祖國廣袤大地時,人們在感受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一座座大棚架通了群眾增收致富路,也奏響了鄉村振興的綠色樂章。
產業鏈上的“新農人”
人興則鄉村興,人旺則鄉村旺。
近年來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吸引了各類人才想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跨界來到農村,成為“新農人”。他們的出現,讓農村有了新氣象,也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動力。
壽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的棚區內,一棟棟高標準蔬菜大棚連方成片,一串串各色西紅柿綴滿枝頭,一箱箱剛剛打包好的新品種無刺小黃瓜即將運往全國各地,看著這茬蔬菜大豐收,80后菜農張萬洋滿眼歡喜。
1988年出生的張萬洋有頭腦、能吃苦。2020年,村里規劃大棚園區,他投資70多萬元回村建了3個長80米的大棚,感覺“效益還行”的他,2021年再次投資近60萬元,建了一個長150多米的高標準大棚。“2020年3個大棚毛收入在50萬元左右;2021年效益也不錯,4個大棚毛收入在70萬元左右,比在外打工掙得多。”張萬洋說。
在前疃村,像張萬洋這樣種著多個大棚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平常自己操持,忙時雇勞動力,已成為年輕一代棚主的“新玩法”。“現在種棚比以前省工省力,都是智能化操作,一部手機就能管理整個大棚的系統,大棚卷簾機、放風機、滴灌等都是電腦控制,非常方便。”與張萬洋同在前疃村的張萬岳說道。
這兩年,敢想敢干的張萬岳“不走尋常路”,種植上了口感好、顏值高的“夏日陽光”“釜山88”西紅柿,每到成熟季,各地客商都搶著來訂貨。“我這兩個棚共230米長,趕上行情好一年純收入30萬元沒問題。”張萬岳說。
“新品種+新技術”的發展新路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再加上村辦合作社的配套服務好,從買苗到賣菜都不用出村,除了收入有保障外,更讓年輕人們覺得“未來發展有奔頭”。如今,中青年已成為壽光種菜管棚的“主力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回鄉續寫鄉村振興好故事,托起鄉村振興新希望。
鄉村振興等政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傳統商業向電商轉型。農村電商發展,刺激了農民直播銷售員、植保無人機駕駛員、農業職業經理人、民宿主理人、鄉村導游等一批新型職業不斷產生。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南熟汾水果蔬菜配送中心,王棟杰幫工人將包裝好的番茄、黃瓜等搬上發往臨汾的貨車,24小時內,這些新鮮蔬菜將被端上餐桌。不忙的時候,王棟杰就拿出手機整理“貨架”。
“2019年,聽說我在手機上賣菜,村里人都不信。”作為新絳縣泉掌鎮王守莊村第一個“網銷”蔬菜的菜農,33歲的王棟杰說,在他的帶動下,附近十里八村的年輕人也返巢還鄉當起了新農人。
年輕人多,想法就多,務農的智慧無處不在。從未停止過的努力,推開一個個嶄新世界的大門。直播帶貨、無人機植保、機器人種菜……老一輩農民感嘆:“說實在的,不是人家小年輕,有時咱想到了也不敢做,人家就敢闖。”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實施,農村已不再是舊模樣,相應地,一批有知識、有技術、有理想的年輕人,成為新農人。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多達1010萬人,比2019年增加160萬人。據農業農村部監測,到2021年年底,我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約達到1120萬人。
新農人正在成為改變中國農村面貌的生力軍。他們為“三農”帶來了新技術、新思維、新模式、新玩法和新氣象。他們返鄉創業,走的并不是傳統農業的老路,而是現代農業的新路。與父輩不同,年輕的新農人不僅僅俯身搞種養,還抬頭面朝市場經濟的大海,一二三產業跨界融合,注重信息技術與科學技術的吸收運用。他們的出現,讓農村有了新氣象,也為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增添了新動力。
以“標準+規模+品牌”的經營模式大力推動設施農業發展提檔升級;以新農業新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留住高學歷、高水平人才返鄉就業;以看得見的實惠,摸得著的福利,逐步帶動廣大農民實現共同富裕。一幅糧倉滿、農民富、鄉村美的動人畫卷正在祖國大地上徐徐展開……C416F4F0-BE2E-4CF7-908C-5882310C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