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宇軒
失眠、抑郁、內分泌紊亂、心血管疾病……如果你在工作壓力下感到身心不適,很可能是“職業緊張”在作怪。
“一鉆進格子間,我就胸悶頭疼,喘不上氣。”陸丹是名網絡編輯,近期卻因壓力過大選擇離職。“電腦一盯就是一整天,工作到凌晨是常態,生物鐘也亂了套,不吃助眠藥很難入睡,失眠久了整個人都很焦躁。”
失眠、抑郁、內分泌紊亂、心血管疾病……如果你在工作壓力下感到身心不適,很可能是“職業緊張”在作怪。
隨著社會發展,現代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工作模式也在發生著轉變,人們正遭受著來自家庭、工作、教育、醫療等多方面無形的壓力或緊張,導致職業人群中普遍存在職業緊張,職業緊張雖不像普通職業危害因素那樣可引起人體明確的職業病或職業相關疾病,但人體長期處于職業緊張條件下,同樣可導致生理或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引起相關疾病的發生。
“職業緊張”普遍存在
職業緊張也叫職業應激,是指在某種職業的環境下,客觀需求與個人的適應能力失衡導致的生理乃至心理的壓力。
在工業化、現代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信息的海量涌現、社會價值觀念的多樣性、生活節奏的增速、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家庭結構和社會關系的改變、現代工作方式的不斷變化等,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無處不在的緊張,職業緊張涉及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各個行業。
這并非危言聳聽。早在2019年,一份《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就顯示,有近七成白領偶爾會崩潰,情緒十分穩定的白領僅占10.32%,還有19.26%的人表示,動不動就心態崩了。
重慶市衛生健康委一項調查顯示,國內汽車制造企業54.89%的工人有中度以上緊張反應;供電企業職工高度“職業緊張”檢出率為52.9%,勞動密集型企業女工檢出率為19.4%~28.6%;互聯網企業員工中34.0%有“職業緊張”。可見,“職業緊張”現象不僅占比較高,而且涉及行業也較廣,不可小覷。
世界衛生組織稱,“職業緊張”已成為全球范圍的流行病,那么,職業緊張到底算不算職業病呢?
企業心理咨詢師王永杰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包含10類132種職業病,基本限于工業生產范圍,以塵肺、化學中毒等制造業的健康風險為主。因社會心理因素引發的“職業緊張”目前雖不在職業病范圍內,但同樣屬于“工作相關疾病”。
“職業緊張”危害嚴重
“職業緊張”涉及的人群廣泛,嚴重影響勞動者身心健康,但由于多是隱蔽性傷害,因此存在難界定等問題。
“整個人每天就像一張拉滿的弓,弓弦隨時可能繃斷。”90后程序員劉昊文的話道出了很多勞動者的心聲。“心理壓力太大了,老板比你更努力,優秀的新人一茬又一茬,怎么能不拼命?但越是緊張怕出錯,腦子就越遲鈍,干眼癥、甲狀腺結節等也找上了門,簡直是惡性循環。”
在層出不窮的新業態之下,“職業緊張”給勞動者帶來的困擾更加持久而隱蔽。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鄭廣懷說,部分企業過度追求績效,甚至通過平臺軟件監控員工的工作狀態,導致員工時刻不敢松懈,身心疲憊狀態不斷積累。
王永杰認為,“職業緊張”的誘因有很多,分為人際關系、職業發展、組織結構、社會支持等。適度緊張有益于激發勞動者工作潛能,但如果長時間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并且無法獲得及時修復,可能引起人們的心理異常反應,主要表現在情感和認知方面。如工作滿意度下降、抑郁、焦慮、易疲倦、感情淡漠、易怒等。而工作壓力大,還會造成一系列的生理反應,主要表現在軀體不適、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血流加速等方面。最終的嚴重后果是精疲力盡。具體表現為職業效能下降、職業動機和熱情下降,職業退縮以及應付能力降低等,甚至影響職業生命質量。
近年來,媒體多次曝光的很多互聯網公司的程序員,因為日復一日高強度的工作,而猝死在工作崗位的新聞,引發了全社會普遍關注。適度緊張有益于激發工作潛能,長期承壓卻只會壓垮勞動者的身心。從現實來看,“職業緊張”作為一種新型職業傷害,雖未被納入職業病認定范圍,無法像塵肺、化學中毒一樣進行索賠,但其造成的隱性傷害不容忽視。
因此,任由職場氛圍惡化、職業倦怠感加劇,可能危及職場人的身心健康,讓看不見的壓力傳導蔓延,危及全社會的創新發展。
各方合力化解“職業緊張”
“職業緊張”的傷害日益凸顯,要化解“職業緊張”,這就需要相關各方形成“化解合力”,讓職業幸福感重回職場。
首先,隨著社會進步,對職業病的理解也在發生變遷,應及時修訂勞動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凝聚合力為勞動者的職業健康兜底。《職業病目錄》10大類115種,相對來說都是對體力工作者的職業保護,沒有充分考慮到現代職業病的新特征。《職業病目錄》應與時俱進,不斷修改完善。對于白領階層職業所引起的職業病應該同樣予以關注,納入法定職業病范疇,并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保護職業病患者的權益,保護勞動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其次,維護員工職業健康是用人單位的義務。但在工作中,作為“看不見”的健康,心理健康常常遭到忽視。重視“看不見”的精神健康,才能真正建設擁有健康員工的健康企業。企業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廣泛調研,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為員工職業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也為企業安穩生產打下堅實基礎。
勞動者自我保護是關鍵。勞動者要積極面對“職業緊張”的各種壓力,要學會為自己減壓。勞動者不管在哪里都需要個人與環境的協調適應,這個“適”不僅是你適應所處的環境,還包括周圍的人的理解、配合和互助。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與人溝通,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注意勞逸結合,為自己減壓。
只要職能部門、用人單位、勞動者自身,三方形成“化解合力”,廣大勞動者就能避免遭受“職業緊張”的困擾,從而真正擁有職業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