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媛 王靜 耿露 楊曉群 劉甜甜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XIE Yuan1, WANG Jing2, GENG Lu1, YANG Xiao-qun1, LIU Tian-tian1
(1.Shaanxi Province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Xi'an 710077, China;
2.Shaanx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Xi'an 710054, China)
【摘? 要】科技成果評價是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科技管理的必要手段,為科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當前環境下做好科技成果評級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受限于諸多因素,我國科技成果評價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因此,論文立足于對我國科技成果評價現狀的探究,從設計和實施兩個方面歸納總結出現行科技成果評價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建議,為我國科技成果評價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Abstract】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a necessary mea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owever, due to many factor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 Therefore,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basic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from two aspects of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
【關鍵詞】科技成果評價;政策;評價門檻;科技創新
【Key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policy; evaluation threshol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311?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2)03-0145-03
1 引言
據統計,我國科研經費投入(R&D)總量高居世界第二位,專利申報量列世界第一位,但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率偏低,成果產業化更低,遠低于發達國家普遍水平,成果沉寂于實驗室,不能與市場對接,無法轉化為生產力,科研投入和科技資源存在巨大浪費。此外,科技型中小企業難以通過專利、成果進行交易、推介、入股、質押等領域,造成創業者忙于奔波市場和融資,無暇科研和管理;規上企業欲引入創新成果,卻礙于風險,瞻前顧后。眾所周知,科技成果產出是衡量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科技成果評價是科技投入績效評估的核心組成部分,可以激勵和保護科技人員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是有效實施科技成果應用和轉化的關鍵環節。
2016年6月,科學技術部令第17號《科技部關于對部分規章和文件予以廢止的決定》,按照依法行政、轉變職能、加強監管、優化服務的原則決定對《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等規章予以廢止。《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被廢止后,根據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發布的《關于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和科技部發布的《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今后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不得再自行組織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評價工作由委托方委托專業評價機構進行,為第三方的科技成果評價機構提供了機遇和挑戰。然而,初期以市場為主導的科技成果評價快速鋪開,獲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2 科技成果評價現狀
2.1 關于評價設計
第一,評價相關法律規范供給不足,評價機構資質標準不明。
①我國關于科技成果評價的相關法律還不完善。雖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有提及科技成果評價,但未對此進行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例如,雖然《科技評估工作規定(試行)》等規章較為系統地規定了評價相關問題,但內容粗糙,不具有實際操作性。所以,目前科技成果評價開展的基礎和保障是缺失的,體現為一方面沒有賦予科技成果評價法律地位并提供相關規則的細化指引。另一方面沒有規定科技成果評價的強制實施。這都導致評價是臨時性的工作或者活動,不是科技活動的法定程序,評價機構應有的地位沒有得到正視。
②評價機構資質標準不明。科技成果鑒定的28年使得成果完成方已經形成了對官方評價機構信任的慣性,故而使得變更后的科技成果評價實施主體在短時間內難以擁有更高的公信力。《科技成果評價試點暫行辦法》等文件對于評價機構的資格作出了解釋,但各方社會主體需要滿足什么條件、符合什么標準才能承擔和開展科技成果評價工作,當前并不明晰。而資質不明,也往往影響評價中責任的承擔。因為評價結論有時關乎成果的轉移轉化,很可能直接與相關主體的利益掛鉤,因此存在法律糾紛的風險。
第二,評價方式陳舊,評價范圍具有局限性。
目前采用的評價方式依然是與傳統鑒定基本相同的以專家為最重要砝碼開展的評價方式,可實操的評價理論和相關評價標準并沒有較大發展。截至目前,已評價的項目大都是奔著“報獎”,其“受眾”為科技管理部門,同樣的評價方式,不同的評價實施主體,“第三方”是否被認可是個門檻問題。另外,我國評價范圍具有局限性。從科技成果類別的角度來講,目前的評價在原來鑒定的基礎上,拓寬了被評價應用技術成果的覆蓋面,不再囿于科技計劃內以及少數科技計劃外的重大應用技術成果,且增加了對軟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類別。但仍不全面,對基礎理論研究成果以及科技發明類成果的評價仍處于空白(現在已經對基礎理論類研究成果的評價進行了相應補充,處于試行階段)。再者,從評價時段來講,無論是鑒定還是評價,都屬于事后評價,考慮到技術風險以及成果應用現狀等因素,對成熟度、創新程度不高的應用技術成果等不組織評價,導致這方面有評價要求的成果投之無門。另外,科技成果評價程序缺乏監督機制。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指科技成果評價各個主體之間的相互監督;外部監督則是來自于社會公眾等方面的監督。現行的內外部監督規定上比較粗糙,幾乎沒有可操作性,這會讓評價過程缺乏一定保障,從而降低公信力,使得評價結果真實有效性和可信度降低。
第三,評價從業人員缺乏專業性,評價專家領域涵蓋范圍有限。
科技成果評價不單單是針對科技成果的綜合評審活動,其本身也是一項技術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從評價相關理論研究、評價設計、評價實操等方面講,現在缺乏專業的從業人員資質標準,往往都是靠經驗試水,尤其是評價專家領域涵蓋范圍有限,法律責任不明確,評價目的多樣化的背景要求下,僅僅是技術專家和經濟審計專家已顯局限,投資、融資和市場發展等方面專家亟待補給。再者,成果專業領域龐雜,沒有形成穩定的專家資源,僅就自身了解或在申請評價單位推薦的專家名單中遴選專家,形成的評價專家組只是臨時性組織,所以存在評價違規風險。
第四,評價目的不明晰,對成果轉移轉化引導作用弱。
科技成果的主要來源和主體已悄然變化。目前,企業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科技成果的來源不再只是政府的各類科技計劃,企業自選課題、項目的數量正逐步增多,在競爭性領域的科技開發、科研投入日趨增大,故而其評價目的也呈現多樣化趨勢,不限于對成果價值、技術水平的判別,也增加了宣傳推廣、轉讓轉化、貸款融資等目的。單一的評價目的,過分簡單、抽象的評價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科技成果評價目的的多樣化要求。目的導向結果,目前單一的評價結論在科技獎勵或項目管理當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與成果轉移轉化關聯很小,無法給報告“受眾”提供更多參考價值。另外,成果評價與成果定價是區別還是聯合也值得思索,因為科技成果具有無形資產的特性,其技術價值與經濟價值具有相互關系,在技術交易這個評價目的的要求下,就顯現出價格評估的缺位,導致交易價格難確定,后期合作方成功轉化存在交易隱患,這是此類評價的缺失。
第五,評價定量指標不全面、不具體,且無等級對應。
現行的評價指標主要有80%就技術而談,20%言及效益,并未涉及風險層面,且技術穩定性、生態效益等方面都未涉及。對指標的解釋以及區間劃分都不夠具體,如技術創新程度提到的“自主創新技術在總體技術中的比重”,但并未就比重和比例進行劃分說明;經濟效益僅僅用“顯著”“明顯”等詞區分,并未就投入產出比、占市場份額等具象參數進行說明等,這些情況都只是對指標含義的抽象解釋和簡單劃分。這只是淺層次的定量,主觀判斷成分較大,缺乏科學性和客觀性。再者,評價各項指標權重后的總分也僅僅只是一個分數,并無成果水平或價值方面的等級對應,與評價結論沒有建立關聯。
2.2 關于評價實施
第一,評價工作不完全獨立。
現行評價仍拖著鑒定的影子,目前中心評價業務不收費,在評價過程中委托方與成果完成單位沒有嚴格區分和獨立開來,雖由第三方評價機構組織和主持評價工作,但會有成果完成單位的權威影響,以及多數情況下評價專家費用由成果完成單位支付的利益投射,故而不能完全確保評價專家的坦誠度和專業性。
第二,評價門檻難把握。
成果評價是成果轉化的關口之一,其最終目的是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助力社會經濟發展。所以,具備各方面發展要求、具有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應當是評價工作的重心所在,而一般性成果的評價意義是有待商榷的。現行的評價工作,對于良莠不齊的各種科技成果,沒有定性定量的初始判別和篩選標準,很難保證評價的質量和價值。
第三,評價材料缺乏科學指導,且可信性缺乏驗證。
對于不同類成果,需提供相應評價材料,對于材料類目、制式模板都欠缺更專業的指導。除知識產權證明、查新報告、專業檢測報告等第三方依據,成果的其他技術參數、經濟數據等都是成果完成單位一家之言,沒有完備的考察和驗證路徑環節,其真實性、準確性和可靠性難以保證。更有甚者,由于相應配套管理措施的缺失,用戶證明等部分成果評價依據可信與否也未可知。
第四,評價過程短暫,影響評價深度和全面性。
目前評價多以會議形式開展,專家接觸到成果內容,只有聽取報告、審閱評價材料的短短幾個小時,缺少會前了解的各項環節,較難達到全面且客觀的評價效果。
第五,成果評價并未完全參與到成果轉化中。
評價是以評價報告的出具告一段落的,但這并不是這項科技服務工作的終點。目前的評價仍是座孤島,沒有更進一步與“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建立聯系,缺乏評價的后續跟蹤服務,未形成完備的成果信息管理和數據服務系統。這在某種程度上隱藏和淡化了評價本身在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能夠具備和產生的功能和影響。
3 完善科技成果評價工作的建議
3.1 建議在評價設計階段,提高各方主體參與度
尤其是作為評價需求方的企業,其逐漸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其評價需求日益增長,故而在成果評價要求、方式和內容等方面都應當有一定自主權。那么在制定評價規范時,應當強化評價各方主體的參與程度,結合扎實的評價技術理論研究和實際的市場需求進行針對性考量。
3.2 建議強化科技成果評價立法
在評價開展階段充分積累經驗之后探索并制定“科技成果評價及科技成果管理法”等,建立起一套科技成果評價法律體系,將評價工作進一步納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當中,使其具有強制約束力的同時,保證評價的效力并強化評價結果的嚴肅和公正。法律層面的明確將會提高科技成果評價的地位,迅速建立并打開科技成果評價市場。
3.3 建議構建評價工作體制,明確評價各方主體權責
出臺評價機構的資質標準(這是激活科技成果評價市場的前提),明確哪些社會主體可以承擔科技成果評價工作,以此確保評價機構的獨立性和專業性,同時為相關社會主體投身科技成果評價市場提供明確預期;出臺評價從業人員的資質標準,有必要的話,可通過相應考試以獲得從業資格認證,實現評價從業人員的標準化、規范化和職業化;出臺“科技成果評價條例”,可以整合已出臺的各種規章規范,完善和加深評價技術理論研究,不斷細化評價程序等方面,為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直接的行為依據;建立專家遴選制度、信用制度、回避制度和定期更換制度,同時建立并共享包含同行專家、財務審計專家、投資、融資和市場發展等方面專家的數據庫,最大可能地保證前期專家對成果了解的全面性、過程中評價的客觀性以及保持在后期完成單位依據評價結論進行成果整改等階段延伸的專家咨詢,穩定和提高評價過程中專家這一重要砝碼的水平和價值;理順監督程序,對各主體之間的內部監督進行規范,同時建立外部監督機制,規范信息的公開與披露,包括公開評價具體實操,在不侵權、不泄密的情況下公開評價結果,允許對其進行評議和質疑等。
3.4 建議加強評價結果的應用
評價結果可用于改進和優化成果內容,推廣先進經驗等。具體而言,一是在委托方、完成單位同意的情況下,將評價結果公開發布,助力評價工作發展,在某種程度上給予其他成果相關方以必要學習和參考;二是評價機構、委托方有責任督促其落實評價整改建議,改善成果管理等;三是建立科技成果大數據和評價信息交流平臺,聯合必要“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制定信息采集規范,促使資源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可以制定成果評價后相關跟蹤指標,為成果的轉移轉化提供數據基礎;四是成果動向追蹤了解,在必要時提供進一步科技服務等。
總之,在科技創新背景下,做好科技成果評價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國要完善科技成果評價工作,以此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于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楠凱.當好成果轉化“四員”賦能高質量發展[J].安徽科技,2022(02):1.
【2】趙紅美,林瑞.天津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分析與對策研究[J].天津科技,2022(01):8-10+14.
【3】趙峰.強化成果轉化服務 促進融通創新發展[J].科技中國,2020(10):24-27.
【4】黃文榮,謝瓊,李萬仙,等.云南省縣域科技成果轉化初探[J].云南科技管理,2020(03):8-11.
【5】葉淺草,金學慧.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環節政策現狀、問題及思考[J].科技智囊,2020(07):43-46.
【作者簡介】解媛(1996-),女,陜西周至人,助理工程師,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研究。
【通訊作者】劉甜甜(1992-),女,陜西綏德人,助理會計師,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研究。